第二节 大学管理的现状
一、“执政”的依据:文件、经验、模仿
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全国目前有2409所高等院校,30多万高等院校行政人员[1],20多万专职行政管理队伍,他们靠什么在“执政”?执政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大学管理的专业性是否受到人们的认可?
笔者认为,当下大学管理者(或行政者)多数处于“跟着感觉走,执政底气不足”的状态。大学行政为什么这样管理?每天做事情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无外乎这几种情况:上面领导布置的(行政命令的);过去就是这样做的(经验的);一流大学的做法(模仿的);国外学来的(引进的);管理学是这样讲的(移植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为此才造成当下国内高校“千校一面”,没有特色;行政队伍泛化、官僚化;行政人员被排斥在“专业人士”之外的尴尬局面。
当然,目前大学管理,这种靠“命令”、靠“经验”、靠“模仿”、靠“拍脑袋”的工作方式,并不是管理者的过错,他们也很“迷茫”:他们也想把工作干好,可又不知怎样干?干好的标准是什么?政府一个标准,社会一个标准,大学内部也有自己的标准,向哪个方向努力?大学管理同其他行政机关、企业管理有何区别?大家需要理论的武装,需要理性思考。
作为一名大学管理者,在工作中有很多问题常常驻足在自己头脑中并且困惑着自己,而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最基本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大学管理是否很重要:过去,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的传统大学不也发展得很好吗?
第二,大学管理是否有规律可循:大学管理是不是科学?算不算“学问”?是否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管理工作?从事行政工作算是“专业人士”吗?
第三,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在哪里:大学管理同一般行政机关管理、企业管理有何区别且为何有这样的区别?管理学的理论在大学适用不适用?
第四,大学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在具体的管理内容、方式、方法上,大学管理如何体现其特殊性?其宗旨又是什么?重心又应该放在哪里?
第五,大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在大学“世俗化”“行政化”“商业化”不断加剧的今天,究竟是大学出了问题还是管理出了问题?大学管理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第六,大学管理的走向如何:大学管理理念应如何定位?大学问题治理思路应怎样制定?大学发展的动态如何把握?
二、存在的问题:“两个依附”、“三个错位”
1.“两个依附”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大学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附和大学内部学术对行政的依附,这就是“两个依附”的难题。一是以政治思维和手段管理高等教育,其弊端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味追求“做大做强”。二是校内行政权力泛化和官本位体制强化。即在宏观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能转换不彻底、管理控制不适度、教育法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不到位等问题;在微观管理中高校的领导体制行政化、管理模式机关化、教学地位边缘化、学术风气庸俗化、民主管理形式化等问题。其结果,大学成为政府的从属机构,其应有的独立精神、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等品质严重缺失,对政治的适应和某些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其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性的坚守、对大学灵魂的捍卫和对学术尊严的维护,难以成就高等教育的独特土壤。[2]
2.“三个错位”问题
即政府和大学的角色错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错位和“法治”与“人治”的管理错位。[3]“三个错位”和上述“两个依附”只是表述不同,其内涵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致的。都反映出政府对高校的过度管理,管办不分,管得过多、过细,其效果限制了高校的自主创新与发展;对于高校内部,行政化趋势严重,行政权力侵占了学术权力,严重影响了学术自主、学术创新的氛围和教师的积极性。
大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高度统一集中,大学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学校的人、财、物一切都由上级部门控制,大学成为一种附属物,大学管理的内涵已经压缩在执行指令层面,学校只是上层路线的忠实执行者。[4]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官本位”没有根本改变。过去,学校管理采用政府管理模式,机构一一对应,给予一定的行政职能,职员是干部,干部是管教师的。近几年来,虽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学校机关仍然相对庞大,仍然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学校决策主要依靠干部,“学校还是干部的学校,不是教师、学生的学校”。[5]
三、后果:行政化、人治、无特色
由于大学存在上述“两个依附”“三个错位”的现实问题,结果造成了当下国内大学政治化、行政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水平研究成果、高端领军人才匮乏等;其次,大学没有特色,趋同性严重。全国所有大学都遵从一个模式办学,在一套制度、一个文件、一种机制下运行,其结果就是所有大学都是相似的、无特色的,只是学校名称、办学地点的差异。再有,就是由于办学没有理性依据可遵循,“靠经验”“拍脑袋”的工作模式比较普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人治”特色明显。
治理结构没有理顺。与学校的各种利益相关群体,在学校重大事务中的决策地位不明确。如何调整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处理各种权力关系(党委、校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学生会);以谁的利益为重进行决策,决策对谁负责,等等,都是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6]
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大学是学术机构,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之分。学校管理主要是对高等学校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的管理。学术权力是学术人员、学术组织对学术事务拥有的权力。大学管理主要是学术管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成本意识、效率观念基本上没有确立。过去,政府办大学,政府给多少钱,学校办多少事,加之,办学的效益很难在短期内测量,因此,学校管理中缺乏成本意识、效率观念,导致管理成本太高。这些问题也没从根本上解决。
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没有形成。现在全社会都关心教育、研究教育、评价教育、批评教育,但社会如何有效地评价、监督教育,如何有力地支持教育,没有形成制度和机制。学校既要依靠社会,适应社会,又要引导社会。建立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迫在眉睫。
在当下,要解决上述问题,建立相应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务之急,“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的标志之一,是现代大学建设内容之一,是摆脱经验管理,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大学是一种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功能多样、对社会富有多种责任的特殊组织,其管理以科层制和专业化为基础,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专门知识才能对其进行管理。经验管理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大学,现代大学需要科学管理。[7]
反思:是否人人能干行政工作?
目前,大学是各种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复杂体:有体制、机制问题——政府和大学的角色错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错位;有管理理念问题——尊重学术、尊重学者、尊重学生的氛围不够;有管理方法问题——经验管理盛行,缺乏科学管理的研究,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有队伍问题——管理队伍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够。在此情景下,我们反思:大学管理究竟处在高校的什么位置?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是否人人可以从事管理工作?
[1] 中国统计年鉴【2012】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2] 杨天平.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3] 缪世林,闻曙明.管理哲学思想演变对高校管理思想发展的启迪[J].高校教育管理,2010(2).
[4] 卢富斌.学校管理创新的难点之我见[Z].Internet.2008-8-7,Available:http://www.cupa.com.cn.
[5] 刘献君.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6] 刘献君.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7] 刘献君.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