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反思大学管理的理性
一、大学管理起作用吗
大学管理过去或许不重要,但现在必不可缺。人们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象牙塔”时代,大学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大学也在正常运转,没有管理行不行?我们的答案是:过去或许行,现在必不可少。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现在大学的情况变化了,“象牙塔”倾斜了,倒塌了。大学已经从处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
首先,大学的功能变化了。大学的功能从传授普遍学问的场所,发展到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再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服务站”;从人才培养单一功能,到教学、科研的统一,最后发展到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其次,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变化了。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和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已经从处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组织的“轴心机构”。从“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封闭状态,发展到直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们生活的“动力源”“服务站”。最后,规模扩大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最终到普及化教育。正是由于上述变化,大学发展了,功能增加了,规模扩大了,大学管理才变得尤为重要,管理方式也需要随之变化:更需要专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大学行政管理机构。无数经验证明,现代大学行政管理是必要的,没有行政管理,大学必定是没有效率的,是混乱的,是行不通的。
大学管理是“三驾马车”之一。要顺利完成一件工作,至少具备三个条件:首要因素是人,人是工作的主体;其次,需要有必要的条件,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最后,凡是需要有分工、有合作的工作,就必须有管理,需要有组织、协调、指挥,否则就会变得无序、混乱、一团糟。那么管理在这三个因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
管理的价值及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创造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具体到大学,学生、学者是大学的主体,如何激励广大师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者的创作、研究热情是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科研是需要条件的,是需要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做保证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管理问题。
可以说:“人力”“物力”是大学的发展条件问题,但现有的“人力”“物力”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是否能达到“两个最大”,即最大积极性、最大效益则是管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管理的内涵就是通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
所以说:人才、条件、管理是影响大学发展的三大因素,是推动大学发展的三驾马车。
大学管理成功的案例也不计其数:香港科技大学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高校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其独特的管理理念给人们启迪:孔宪铎教授在《我的科大十年》中把创建香港科技大学的理念归纳为三点:着眼世界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基石、游戏规则是支柱。其中游戏规则系指制度建设,也是管理问题。[1]美国艾伦大学(Elon University)的成功发展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从招生规模、招生质量(SAT分数),还是社会声誉都获得了很多殊荣,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科学有效的管理。走向成功的重要管理特征就是:以师生成长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引,以校内外的有效沟通为机制,以大力筹措经费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保障,以营造校园文化为大学组织的凝聚力。[2]
二、大学管理有规律吗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厉以宁教授不止一次地讲过,“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3]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规律性、可重复性等方面,它表明管理是有规律可遵循的,是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支撑的。管理是科学,这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不争事实。
同时,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管理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因为管理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万能的经验,在任何情况下,不能简单照搬他人的经验,要求管理者根据特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修正。即“管理没定律”。[4]
大学管理是规律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大学管理亦是如此,更富艺术性、复杂性、创新性和经验性。其一,规律性体现在大学也属于一类社会“组织”,凡组织运行都离不开“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过程,都要遵循管理学的普遍规律。例如,无论何种组织,凡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都需要围绕目标进行规划,进行组织实施,都需要协调、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都需要质量控制,都需要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管理学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其二,大学管理更具特殊性、更复杂。大学又属于一种特殊的学术组织,有大学的特殊性,要遵循其特殊规律。大学活动可以说是最为复杂的教育活动,因为大学教育活动首先是与高深学问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大学又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紧密地联系,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又是非常深刻的。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如何体现大学“学术性”“教育性”“文化性”等本质特征?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三,大学历史悠久,但系统研究其管理问题的时间较短。相对管理学百年发展历程而言,大学管理更年轻,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尽管大学的发展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系统地研究大学管理、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历史并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人们对高等教育管理并无太多研究。“当时大学的压力是在规模的扩张上而非管理的效率上”。[5]在我国时间则更短,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历史。为此,很多理论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很多现实问题还不能解释,很多基础问题还在研究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成熟理论。
三、大学管理特殊性何在
一名出色的行政官员或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能不能当好大学校长?用管理企业的办法或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大学行不行?国内外无数经验证实,这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特征,具有人文性、学术性、创造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它既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的科层组织,也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它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没有清晰的组织结构,而是一种“松散的系统”,不能照搬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的管理办法,需要摸索自己的管理规律。
如何认识大学管理的特殊性?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将在第四章专门讨论此问题。在此我们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管理特殊性表现在哪里?第二,大学管理为什么具有这些特殊性?
大学管理特殊性的表现。在大学,“行政说了不算数”。这对于其他社会组织中的旁观者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在等级森严的科层组织中,下级服从上级是天职,俗话说,“官大半级压死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令的畅通;同样,在以效益取向的经济组织中,一切听老板的,经理的话就是命令,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步调一致,才能使团队取得最大的效益。在大学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没有绝对权威,校长的话、处长的话,教授可以不听,行政没有权威性。这里没有“命令”,也没有“指令”,一切都建立在沟通、对话、倡导、建议的基础上。教授往往不买行政的账,他们只尊重学术权威,只忠于自己的学科。不但如此,教授们往往反感行政人员,认为他们是外行领导内行,干涉了自己正常的学术活动,正像一些学者所说:“高等教育的文化对管理人员并不友好”。[6]
在大学,“老师说了也不算数”。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在大学,普通教师是最基层的专业人员,占有资源有限,他们参与管理、参政议政的机会并不多,参与决策主要以参加一些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征求他们的建议,但最后还是领导说了算。“老师说了能算数的”只限于在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及科研选题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
在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共存,老师和行政各有分工”。在大学,到底谁说话算数?在理论上,谁说了也不算,这里只有“分工”,没有“老大”,没有“权威”。在行政上,校长说了算,在学术上,教授说了算。大学是一种学术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是大学的主要活动。因此,大学管理特殊性就表现在:教授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即学术权力。存在学术权力,自然就存在学术管理问题。
具体而言,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存在一个特殊的管理模式,即学术管理;其二,在此基础上,大学也具有一般组织的特征,也需要行政管理。为此,大学管理具有“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双重属性。大学管理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好“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大学管理为什么具有特殊性。大学管理为什么具有“学术管理”这个特殊的管理方式?为什么具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属性?这个问题可以从大学的“知识属性”“创新属性”和“组织特征”去考量。
第一,大学的“知识属性”
大学属于一种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学术性主要表现在“高深知识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众所周知,大学的功能有三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但这三项功能都离不开“高深知识”,教学过程是传承知识,科研过程是发现知识、整理知识,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可以说,大学的工作是围绕“知识”展开的,为此,从学理上讲,谁占有更多的知识,谁就具有“权威性”,谁就最具有发言权。一般而言,教授往往占有更多的知识,教授理应具有较大的权利,即学术权威性。
第二,大学的“创新属性”
传统上认为,大学是学者的社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术是他们的永恒追求,离开了学术性大学就失去了魅力。学术性的实质是探索、是创新。但创新是不会主动产生的,需要有学术自由的氛围,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只有“民主”的管理方式,才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有效”的管理模式。
第三,大学的“组织特征”
正因为大学的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才决定大学具有特殊的“组织特征”。大学组织特征主要表现在:有多个组织目标;有多个权力中心;工作成果难以量化、难以评价;组织结构松散、没有统一核心等特征。例如:大学具有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服务社会等多种社会责任,这种组织目标具有多样性、模糊性;大学组织内部有多个权力中心:以党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中心,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中心,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中心等,这种组织结构反映出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更适合民主协商式的管理模式。
第四,大学的“管理特征”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术组织,它的追求与一般组织不同,组织机构与一般组织不同,反映在管理上,理应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既吸收了管理学的管理思想,又考虑到大学的特殊组织结构,是合情合理,符合逻辑的。
大学管理特殊性何在?——“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统一。二者的关系是:“学术管理”是“必然的”,“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二者是“必然”与“必要”的和谐统一。缺少“学术管理”的大学肯定是“僵死”的,没有“活力”的,缺乏“创造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只能算一个“社会组织”,因为它缺乏大学的“灵魂”和“核心”。另一方面,缺少“行政管理”的大学,肯定是“没有效率”的,是“混乱”的,是不可思议的。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越发说明了这一点。
[1] 关仲和.大学管理中的几个问题[Z].Internet.2008-4-14,Available:http://www.cupa.com.cn.
[2] 宋鸿雁.有效的管理是大学发展的杠杆——美国艾伦大学个案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5).
[3] 陈鸿桥著.科学管理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4] 陈鸿桥著.科学管理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5.
[5] [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6] [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