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只讲了三道题,是低效吗?

近年来,“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被许多改革者奉为圭臬。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然而,山东省优秀初中数学教师刘建宇(现在北京育英学校工作)的做法,给了人们很大的触动。

在他的一节课上,刘建宇只讲了三道题,分别是有理数加减、整式加减和简单方程。

为什么三道题花了整整一节课呢?

原来,对于第三道方程题,有两名学生一直弄不明白。通常,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会对两名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但刘建宇不这样,他先请几位学生当“小老师”,他们却没讲明白,于是他又亲自讲解。光这道题,就花掉了大半节课的时间。

课后,刘建宇解释说:“这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明白数、式和方程之间的联系,即数是为式服务的,式是为方程服务的,而方程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

“看似已掌握了知识的‘小老师’,一讲解,就暴露出思维的深层次问题。他们之所以讲不明白,是因为只理解了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而没有把数、式、方程打通来思考;不懂的学生听不明白,是因为他们只理解数,不理解式。我最后的讲解,让已经会了的学生对问题理解更进一步,明白了式与数的关系;而后进的学生则知道了如何移项。”

刘建宇在一道题上磨叽了大半天,他不急。可是,听课的老师着急啊:“要是换我来讲,十道题也讲完了。像这样的效率,可了得啊?教学进度还要不要?我当时听课,听出了一身汗!”

是啊,像这样的课堂,是高效还是低效呢?

还是在刘建宇老师的数学课上,因为学生课间操跑步时,嬉笑打闹,他决定拿出一整节的数学课,带领学生去跑操。跑了几圈,学生累得不行,想停下来,刘建宇大吼一声:“跑!我都能坚持,你们坚持不下来吗?”

那节数学课,学生跑得大汗淋漓,跑得整齐有序。从那以后,班级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可是,这是一节数学课啊,四十五分钟都在跑步,是有效还是无效?

刘建宇老师被当地同行称为“神人”。他所教的班级,初一时全年级倒数第一,初三毕业时全区第一;他所教的班级,整个初中三年都没有家庭作业,学生负担极轻;他所教的班级,仅用40节课时间,就能学习完初中三年的教材。

与刘建宇老师的交流,一直在启发人们的思考:

首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的获得。优秀的课堂,其结构逻辑建立在学生的思维逻辑之上;优秀的教师,可以透过知识的表层看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

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在于用多快的速度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而在于是否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在于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他们思维的节点上进行了放大。这是因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源,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大部分的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衍生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其他枝叶也就无所依附。

而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只是着眼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住具体知识,于是学生们知道了知识,却不知晓知识间的意义和联系;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他们手里握住了大量的“枝叶”,却放弃了最为重要的“根茎”。这样的课堂,单独一节来看,是高效的;但从学生的整体发展来看,无疑是低效的。

其次,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一节课、一学期还是三年、六年?

如果用一节课为单位,刘建宇老师后面的一节课是无效的,因为任何数学知识都没有涉及。但如果以初中三年为单位,这节课又是高效的,因为它改变了学生的精气神,调动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

眼下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恨不得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直指教学目标的达成,恨不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殊不知,教育教学里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带,在这些地带,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手段都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长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繁杂、非匀速的特征。所以,老师会发现,同样一个教学环境,对部分学生是高效的,对有些学生是低效的,而对个别学生是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那种试图设计出让每个人在一节课上都获得充分高效发展的方案的想法,不过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迷信罢了。这种有效观,把师生的生命都机械化了,使他们成为快速运转的教学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再也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喜悦,从而呈现出短期有效、长期无效的结果。

所以,衡量一位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应该将时间适当拉长,至少在三年的时间段里来衡量,给学生以足够的安静生长的时间,也给教师从容施教的空间;而且,“有效教学”的提法也值得商榷,因为教学一旦离开育人,就难以谈到“有效”二字。看看古人的智慧,为何把“教”与“育”相连?那是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和育人离不开的。所以,与其提倡有效教学,不如大力提倡“有效教育”。

有效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有深刻的专业学识。刘建宇告诉记者,他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知识的价值等都在考虑之中。为了备好一节课,这位教龄已十多年的教师,仍然需要花三四天的时间,每天只睡三四小时。以至于一学期下来,刘建宇足足瘦掉了10多斤!

刘建宇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在这里,优秀教师的专业学识不在于会做题、会讲课,而在于他能够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知晓任何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和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够让课堂呈现出一种阔大的气象和格局来,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快乐。像鲁迅曾在北大开设“中国小说史略”课程,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其中很多不是中文系的,甚至不是北大的学生。当初一位听过鲁迅讲课的人后来回忆道:“听鲁迅先生讲课就像听一部人类文明史。”

试问,如今有多少课堂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慨呢?

另一方面,老师一定要把育人与教书巧妙地融合起来。课堂是一个载体,它承担着为“培养人”服务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所以,优秀的教师眼里看到的不是学生,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的情感与学生交织,他的心脏与学生一起跳动。

刘建宇就曾真挚地说:“我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来培养人。”毕业多年,许多学生仍然记得这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次教师节前夕,一位学生给刘建宇发来短信:“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您不教书了。我就一直跪在您面前,哭着哭着就醒了,老师,想您,太想您了。”

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力量,他把学生的人生态度、情感和志趣看得远远大于知识的传输,而这些,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