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育作成“艺术”
教育理想的状态是,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个学生的爱好和不同之处,都能在教育中得到承认和尊重。
这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
很多学校从设计课程着手,尤其是重视特色课程的建设。
但是,如今的课程系统对节数和门数都规定得十分僵化。增加了,就是加重学生的负担,没有落实素质教育;减少了,也是不符合课时数的要求。
还有的学校试图通过“走班制”来达到目的。
然而,多年来以行政班为主要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与走班制之间的巨大冲突,让全学科、全员的走班制在学校的生存空间,仍然停留在一个“理想”的阶段。即使在试行新招考改革的浙江等省市,许多学校仍采取折中的方法,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几个科目(这些科目将与语数外共同组成高考总成绩)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然后在其他科目进行走班。
这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既考虑了我国长期以来利用行政班便于管理的优势,又为学生增加了教育的选择。但这样的做法,还是比较粗糙的。与过去的文理分班没有大的不同,只不过组合稍多而已。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道路?
山东省潍坊市的一所初中,广文中学,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自主选班”模式。
学生进入广文后,会和父母一道,接受一次“考试”。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考试,因为考试的内容和知识没有一点关系。学校请学生回答:“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会问学生的父母:“你们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等。
“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分数之外,去立体、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广文校长说,这份精心设计的试卷,其实是在了解学生的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期望值、焦虑感,等等。
很多父母在拿到广文提供给他们的分析结果时,目瞪口呆:学校竟然比自己还了解自己的孩子!
根据这份结果,广文会向学生推荐4种不同的班级:自主学习班、英语强化班、数学强化班和情态强化班。
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以3个孩子为例,如果他们数学成绩都是60分,却可能分别选择三个班:自主学习班、数学强化班和情态强化班。
进入自主学习班的孩子,自我成就的动机高,勇于探索,但有可能做题马虎,出现了分数不高的情况;同时,这类孩子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进入数学强化班的孩子,则是因为在小学时没有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进入情态强化班的孩子,自我成就的动机很弱,常常为他人的期望而学习;他们也是原来班级的“边缘人”,自卑、厌学是他们的常态。
“你们不怕别人说是分快慢班?”不止一次,有同行问广文老师。
他们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过去的快慢班是什么?是给快班配最好的老师,就是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给最优秀的学生,这损及了教育公平。”
“但我们的4种班级,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备老师:自主学习班的班主任,年轻有活力,愿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着重改变学生‘自我中心’的倾向;数学强化班的班主任,是最好的数学老师,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而情态强化班的班主任,一定是最优秀的、有**的班主任来担任,他们的责任最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
一言以蔽之,就是孩子们缺什么、需要什么,就给他配这方面最好的老师,让他们在基本素养方面得以“补短”,而在特长方面得以“扬长”。
这才是真正的、脱离了分数窠臼的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触及本质的教育公平!
只是,有多少学校能思考到这一点呢?现在很多地方实行的义务教育均衡编班,不过是数字游戏:把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各个班的老师也随机配备。
这种形式上的均衡,其实暗含着一个我们也许不愿意承认的、错误的学生观:“我们把学生简化成一个个分数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编班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也可以对某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啊。但是,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都知道,在一个四五十人的班上,实践的难度有多大,任务有多重。
教育是科学,它需要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科学、严谨的设计和考量。
教育是艺术,而艺术的最核心部分,便是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深刻观照与提升。
马克思曾质问普鲁士当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形式呢?”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学有不同,学得其所,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基础教育的这种理想,正受到高考选拔标准的制约。
自主招生渐渐地有了第二次高考的架势。而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却因录取标准的模糊,演变成了外界诟病的“掐尖”之举。
让我们看看某外国语学校推荐一名女生上北大时的评语:“外校才女初长成,隐隐已有大家气……是校园的一枝百合花。”高校弄不清楚自己该录取具有什么核心素质的学生,中学校长也只好大打太极,最后清晰的,就只剩下了分数。这种导向,对基础教育因材施教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他们制定录取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内驱力”。什么是内驱力?他们的招生主管说,内驱力就是“对科学的无限向往”。
不同的高校,就应该有不同的录取标准。而且,他们的录取标准,应该以素养和能力为核心,而不是紧盯着分数。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选择出学校最为重视的核心素养,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侧重考查报考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素养。
只有在正确的“指挥棒”的影响下,基础教育的目光才不会只放在分数上,而是放在不同人不同素养的培养上。
因为,因材施教说到底,是因循着素养之别来施教,而不是因循着分数之别。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一个宽松、温馨、有安全感的、自然的环境。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