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制造“精神平庸者”的陷阱
邹承鲁院士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有贡献。20世纪60年代,他参加发起了轰动一时的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后来,记者采访他,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西南联大也不大,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就是两个字:自由。
在当时的西南联大,无论学生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因此,才成就了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好的教育,就应该如西南联大一样,能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如果大家都只会念经、背经,开口都说一样的话,又如何出成果呢?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自由很多,选择也很多。校园里几十个社团,上百门选修课,还不自由吗?可为什么我们还困惑于“钱学森之问”、还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问题的关键是,再多的选择自由,体现的也不过是学习领域的不同。
而自由的根本,却是精神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是要使每个人“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是要让每个人在自由中,“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这样的自由,在当前教育中还很稀缺。
中部某省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在一次期中考试时,以批判教育专制主义的口吻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25分(满分60分)以及力透纸背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
那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呢?
“老师说的你不能反驳,不管他说的对不对,否则你便犯了‘顶撞’之罪。”
“教育者们首先不允许古人有七情六欲,然后说,我知道,这句话表达了李白的**不羁,这句话表达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答别的不给分。”
班主任找到学生。据学生回忆:“他说不改变思想就不要再进教室上课。他给的条件很苛刻:再也不能写这些东西,再不能给学校挑刺,不能讽刺学校、老师、政策……还要把爸妈请来,一起到年级主任办公室,一起教育你。”班主任还要求学生转班甚至转学。
于是,学生再没有进过教室。
面对学生的自由表达、独立见解,部分教育者选择了退缩和压制。尽管“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口中说了出来,前者还被写进了《教育规划纲要》,可现实中我们仍在大批量地制造着“精神平庸者”。
2.4%——这是上海学生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夺冠后,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数字。
PISA将学生阅读素养分为7个精熟度等级,最高级为6级。OECD认为,达到6级的学生将来在知识社会可胜任领袖级任务,达到5级的学生被看成是明日潜在的世界知识工人。上海学生中,有17%达到5级,但达到6级水平的仅占2.4%。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具有创新和决策水平的阅读素养高段竞争力上,并没有很大的优势。
这一现实,与20世纪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相互激**。她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为什么?因为没有精神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就没有批判;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
有国外学者发现,与欧洲和亚洲等国家相比,美国中小学生在参加数学、物理和其他科学或技术学科方面的国际测评时,成绩始终处于落后位置,然而,美国的创造活力却举世瞩目。尽管美国也招揽了不少其他国家最好的学生,但不可思议的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原创性的和有价值的论文却多出自于美国学生之手。
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教育对“学生的异端思想生成和突破性方法路径”的宽容和鼓励。
在西方历史上,有一幅著名的油画《雅典学派》。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现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孔子讲学图”。在这些画上,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
看似同样的师生对话,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师生之间是“我—你”的关系,后者却是“我—它”的关系。老师是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能够自由表达的个人“你”,还是视作一个被简单对象化了的物件“它”?
偏好后者,我们可以很好地维持秩序,但同时也瘫痪掉了那些对旧规则、老观点的质疑。选择前者,我们才能以包容心对待学生的异质思维,才能达致“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曾到一所小学采访,有位老师很有意思。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她有时会故意制造一些事件,鼓动学生去反对她。她对我说:“我尊重每个人表达的权利,哪怕是反对我的观点。”
可是,有许多老师不敢轻易尝试,他们或许是发现,一旦给了学生自由,学生反倒不知所措,或是鼓励学生批判,他们却常常言不及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工具”。要让学生真正达到自由,必须先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选择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够拥有批判性思维,必须让学生掌握批判的原则和程序。
如批判性思维,许多人以为就是“张口就问”。事实上,它的核心是有道理地问,培养最终的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和批判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
教育的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