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学校,不应该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
一所理想的学校,不应该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
然而,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掌握好它,学校可以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学生的个性也能得以伸展;掌握不好,学校就极有可能湮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常规中。
现在看来,处理好这种张力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
这方面,一部分有着教育理想的优秀学校做得比较好。像华东师大二附中的“课程超市”,光校本课程就有100多门。对其中的综合选修课,学校实行了“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模式,不限定选修的内容,部分课程还打破了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然而,建设一个理论上的课程体系相对容易,难的却是如何在现实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曾有学生反映,因为综合会考不考世界史,于是他所在的学校理科班早早就停止了历史课。
社会风潮的影响下,教育的理想往往被随波逐流和急功近利所代替,成全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错把起点当成终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18岁的某一天;而社会也只用考试成绩而不是用个人成就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价值,进而影响到社会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扼杀了多少教师的信念和学生的将来!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形下,仍然有极个别的执守者,给我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南京金陵中学,一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学校特色开设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关照着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
他们的学生王珂,在进入学校后,很快就在学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中展露出自己电脑方面的天赋。兴趣所及,王珂几乎将日常学习以外的全部时间都花在了计算机上,先是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微软认证专家,后又开发出价值百万的软件。
毕业时,王珂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参加高考,拒绝了国外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样的学生,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并不能给学校“增光添彩”。他们没有拿到高考的高分,也没有成为学校升学率的一部分,然而,我们能说,金陵中学对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吗?
教育所处理的是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物质。教育是一种唤起好奇心、判断力和把握复杂情境的能力,教育者必须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去洞察特殊事例。
金陵中学校长说,与分数和升学率相比,他们还看重学生的能力和将来,“应该让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和发展均衡全面的学生一样有机会”。所以,当王珂沉迷于电脑时,金陵中学为他提供各种条件,当王珂决定不参加高考时,金陵中学尊重了他的选择。
正是洞察了学生身上的特殊之处,才成全了学生的个性人生。
此时,教育是我们给予学生的一份人生的礼物,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为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我们还必须牢记:要给学生以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
一旦学生的时空被各种功课塞得满满的,那留给他思考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美国学者斯腾伯格认为:“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的思维的樊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人的大脑一旦被学科知识夯得太实,就好像把大脑塞满一样,难有自由转动的空间。
有节制,才有效率。
这,就是教育的逻辑。
自由需要闲暇。但闲暇不是让教育者放弃自己的责任。
在《麦田守望者》里,美国作家塞林格想象了这样一个场景,隐喻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上。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做一个守望者,意味着我们不打扰学生成长的规律,但我们还得用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去呵护、引领学生的成长。
让我们做教育世界的守望者吧,去守望学生的心灵,守望他们足可珍贵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