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把教育作成“艺术”

不动脑筋的学校“留不住”学生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一所中学占据着特别的地位:天津市南开中学。在办学史上,南开中学培养出了共和国的两位总理。

很多参观过南开校园的人,都会感受到南开中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学生大都沉稳而内敛,校园里,他们或拿一本书在走廊里静静地阅读,或是在篮球场上奋力地拼抢。住过新中国两位总理的宿舍,青砖、绿檐、红窗,静谧得仿佛一瞬间穿越了百年时光。

有人评价:南开中学办学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学校的鲜明特色,已经为学生个性打下了一生的底色。学校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既是学校育人的宗旨,又是学校特色的宣言。这八个字,清晰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学生,从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和价值。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个东西,

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

……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

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

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

同样是长大,那会多么不一样!”

惠特曼讲的是儿童的千姿百态,来源于成长中遇见的精神资源的千姿百态。其实,学校不也正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相遇的精神资源吗?任何孩子长大后,都会或多或少留下学校的精神烙印。

但如今,走进很多学校,它们的校训总是让人心生感慨:校长和老师们的词汇以及想象力,实在是太过贫乏。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词。记得已故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曾说过,宁愿被人说成是“司机”而不是“人”,因为,前者虽不准确,但还努力在抓特点,后者则几乎是不动脑筋。

一个“不动脑筋”去抓住特色的学校,怎么能给学生留下一生的印记?

有一位校长曾经很诚恳地请教:学校是薄弱校,未来该怎么发展?这所学校有一个特长项目,就是体育抓得挺好。于是专家建议他,薄弱学校要想快速站起来,恐怕得走特色学校的发展路子。

校长一脸迷茫。也许在他看来,专家应该有更为立竿见影的妙招,或者是一招制胜的教学方法,以便让学校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

但这种忽略了学校的本土资源、总把眼光放在外面的做法,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实在值得怀疑。君不见,有的学校引入一种教学方法,热闹几年过后,或由于领导的更替,或由于方法创始人的不继续等原因,便逐渐冷清下去。

学校的发展,只能而且必须“基于学校”。

其实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已经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但直到现在,“千校一面”的问题仍未解决。原因何在?就在于学校的同质化竞争,即所有学校都是朝向分数的竞争。在这个大背景下,几乎所有学校的产品——课程,都呈现出整齐划一的态势。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高考鼓励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择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开始梳理自己有哪些可资利用的资源,而这正是学校寻找自己个性特色的起点。

意识到这一点的校长,就能在改革中走到前面。比如,大家熟悉的北京十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张与众不同的“课程表”,从而成为全国的知名改革校。

也许有人会说,北京十一学校本身条件好、资源多,所以能办出这样的特色,这对普通中小学适用吗?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原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但校长敏感地意识到,现代学生“重物质,轻精神”。于是他们在浙江省第一个创办“宏志班”,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到学校就读,用他们的行为影响城市孩子。而且他们还规定:凡城市家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一定要利用假期,到宏志生家里生活两星期。他们想让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知道,宏志生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中国的农村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位校长强烈的社会关注和问题意识,让他把学校的特色定位为“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特色,使学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声名鹊起。

此时,长河高级中学寻找学校特色的过程,就是一个学校自我发现的过程。它让学校充分地认识自己,从而成为一个自觉的改革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盲目的生存者。

此时,真正撬起整个长河高级中学特色的,不是外部力量的介入,而是学校的自我和自我承担。一个有志于办出特色的学校,从来不会把问题归咎于历史、环境,而总是将思考指向自身的精神构成。

说到底,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建设有特色的载体,从而去影响学生精神和学校文化的过程。

就拿前面那位校长来说,与其向外部寻求帮助,不如回过头来“扎根”学校:既然体育已经是一个特点,为什么不从中提炼出学校的特色?体育中有能影响人精神的东西,比如,“合作”与“竞争”,那么,学校就可以立项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合作与竞争”、“如何在教师队伍里实现合作与竞争”、“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实现合作与竞争”等一系列子课题。这个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把学校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汇聚成创造自我的“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挖掘自我,并活出自我色彩的过程。

在那些活出了自我色彩的学校里,他们的校长往往是具有实践理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一边往下看,看特色是不是从学校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看特色的旗帜有没有插稳;一边抬头往上看,看理想主义的旗帜是不是依然在飘扬。

现在,很多教育者不愿意谈“理想主义”,以为它不过是凌空蹈虚、脱离实际。但事实上,理想主义者的主要特点,并不在于他们空有理想,而是在于其高扬的理想背后,有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他们对自己主张的执守,还有饱满的热情和精神。

很多时候,学校办不出特色,原因就在于教育者思考的软弱和对主张的放弃上。一旦思考缺乏了穿透历史和现实的力度,学校特色也就随之失去了深刻性和独到性。

只是,教育生活本身平凡。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思考的力度,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特色?

美国作家梭罗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描写了一种“黎明感觉”。那是什么样的感觉?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意味着获得了一次新生,生命开始了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你用新奇的眼光和心态去重新发现,重新开始。

校长有了这样的状态,学校才会有丰富的可能性:每天的学校,都是新奇的;每天的教育,都是新鲜的。如果校长有了这样的状态,他才能一直保持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倾听,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在平凡琐碎的教育生活中发现特色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