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思考力生长

有人批判这个教育已简单化为社会规训的年代:“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孩子的思考力从何而来?”

记得高中学习一篇课文课时,老师问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很多同学站起来回答,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但老师一直都说答案错了。折腾了一节课,最后老师拿起教参,对着全班同学念出了标准答案。

尽管当时我就认为,老师对标准答案的解释并不能说服我。但是,我仍然接受了它。因为,在标准答案前,我不必深加思考,而我的思维也随之标准化了。

这种追求标准的教育生活,与真实的世界和人性相比,往往过于单一,仿佛白昼黑夜一样非此即彼,完全忽略了教育的难度,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大千世界的纷繁;另一方面,来自教育对人性、对生命、对心智的完全责任。忽略了难度的教育,便于进行社会规训,无法实现受教育者内心精神的主动成长,更无益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受教育者逐渐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让别人的大脑替代自己的大脑、把别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教育,只能是一种“寄生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学生完整的品行和健全的大脑。

因此,我们需要一所愿意开放的学校,它能帮助学生跳出狭小的天地而进入领域广阔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能够调动自己的感官与知觉,认识到社会的多样、价值观的多元以及人性的无限可能。这些纷繁的现实,将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做出判断,而不宜以教师的讲解为理解生活的唯一角度,也不以教材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标杆。

不要担心学生在面对真实世界时会彷徨、会迷失了方向。诗人雪莱说过:“如果你过分的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他们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翔。”我们也不应过分呵护学生,让他们在远离现实的教育生活里生长,否则,学生的思考力将失去土壤,他们向上的道路就不会延伸得太长。

但是这样的学校不能成为现实社会的移植和照搬。这一点,应同意杜威的观点:成人的社会过于复杂,学校须是简化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是庞杂的,学校须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的;成人的社会是良莠不齐的,学校须是经过过滤和优选的。我们不能因片面地尊重儿童而抹杀社会,也不能因片面地承认社会的教育意义而放任教育。

我们需要善于思考的教师,他们能够以自己生活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带领学生学会思考。要知道,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往往不在于教师命令学生做了什么,而在于教师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如果教师的思考力就已羸弱,我们便不能指望他的学生拥有强大的思考力。

因此,当教师面对教学文本的时候,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价值观外,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一是从不普通的事件、人物中发现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我们不能只看到对敌人的仇恨,更要看到战士身上那种历久弥新的爱国之心和英雄之气。二是要学会把事件还原到历史,从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看出真实的历史、社会与人性,如对杨荫榆的更为全面的解读。看起来,教师似乎离开了既定的知识传授,在做无用功。但往往就是教师的一点半点思索,成为帮助学生开启思考之门的钥匙。

我们还需要直达心智与头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不是低层次的表象的热闹,而是吸引学生理智和心灵的过程。思考,是一种艰巨的、异常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这样的痛苦,正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强大的教育力量。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怀特海曾经感叹:“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然而,即使在学科的教授中,我们依然可以引领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涵养自身的智慧。

曾看到一份美国中学关于南北战争的作业:①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并给出解释。②为什么北方的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的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是在为自由而战?③内战期间,女人开始从事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作出怎样的概括?④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样的作业即是对思考力的引领。完成它,需要学生广泛收集资料,需要学生脱离事实片段的研究,需要学生站在不同利益群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需要学生不再陈述事实,而是表达观点。这样的作业背后,是一种彻底的教育态度:不能让别人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想,不能让学生失去了对世界进行正确审视的能力。

美国哲学家安兰德在《理性的声音》中写道:“有智慧的人的最高道义责任便是保持其健全的大脑和完整的自尊。”其实有智慧的教育者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