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盲点”
如今,信息技术让世界变得平坦,地球上的各个知识中心开始统一到全球网络中,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掌握的机密;思维方式的培养,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重视,有利于创新的交叉学科总是吸引大批人才。
然而,为什么在知识和思维的差距逐步缩小的时候,我们还是培养不出有重大成就的人才?我们的教育还缺少了什么?
一位学者在回忆自己接受的中学教育时,非常遗憾地说,课堂“从来没有引起我心灵的震动”。
他说到了我们教育的一个“盲点”。
如今,我们的教育总是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关注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却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
在缺少了情感参与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光滑的头脑可以像一面镜子似地,把教师给他们看的东西都反映出来,但没有留下印象。”(卢梭)此时,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只能是一种“脆弱的知识”。
一位高中教师曾经做过一个小试验。一次寒假,他的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来看他。老师拿出一套试卷,请这些以高分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做一做。结果出来之后,让他感到惊讶的是,没有一个人及格!这些学生花了十多年学习的知识,竟然在高考后短短几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原因很简单,因为高考过去,这些知识再也没有用了。
故事虽小,但振聋发聩:当知识只是作为“知识”,当方法只是作为“方法”时,学生所获得的,就只能是种种可资利用的工具或“敲门砖”,他们无法体会到知识的美好,也就无法在美好的、正面的情感的影响下,去毫无功利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世界里,也就无法做成大学问,达到大境界。
当代数学家丘成桐,说起自己花了二三十年工夫去解决的“庞加莱猜想”时,不住口地称赞,说它“太优美、太重要了,我们没办法来抵抗它的魅力。就像我们年轻时,喜欢漂亮的女孩子一样”。对他来说,“庞加莱猜想”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一直拨动他情感之弦的有生命的东西。
此刻,知识的获得与方法的思考,紧紧地和情感的激发融合在一起,从而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尽管在一些教育者看来,就传授知识而言,情感毫无用处,但它却暗含着大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来说,情感看似无效,但它却有着放眼长远的大效率。
一位高中特级化学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她很喜欢引用各种课外的资料来上课,但不管用什么资料,她都有一个标准,一定是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学生看。
她的学生都很喜欢她的课。他们说:“老师把自己学科中最美的东西教给了我们,在她的课堂上,我们体验到了优美的崇高和精致的喜悦。”
在学生们看来,听她的课,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次次宝贵的人生经历。
她的很多学生也因此把化学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方向。她对学生说:“将来恐怕不好找工作。”可学生说:“化学太美了,我舍不得离开。”
听过她的课,很多人发现,其实这位老师从来没有特意对资料进行过道德的拔高或解读,她只是以资料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力量作为教育的因素,而最终以“无形胜有形”的方式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见,在教育教学的世界里,情感有其独立的价值,并不是知识或技能、德育或思维的附庸。哈佛学者黄万盛曾说:最精致的学问,不管你是否自觉,它终究是有社会人文责任的。离开了人文学的基础培养,仅仅依靠专业化,精致博大的学问从何而来?人类的公共智慧又从何而来?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情感简单地等同于兴趣和爱好,并把它们视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这是极其狭隘的。当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中,面临一个接一个的困难和挫折时,兴趣和爱好会逐渐湮灭,唯有一个人对学问和世界真正的爱才能持久。所以,英国教育学者麦克·马兰慎重地提醒教师:“以兴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课堂不可或缺,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应用不当还会引起严重问题。”丘成桐在谈到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也没有提到兴趣,而是说“你要修养自己的感情……这是学有所成最重要的条件”。
更多时候,我们还习惯于从道德的层面去狭义地理解和认知情感教育,这是极其片面的。情感教育,不是让学生去知道情感,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养成以及德性的培育过程中,去感受各种情感的高峰,去经历各种心灵的变化,从而让知识、思维和德性在情感的触发下,真正地内化于心。
情感是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剂,也是善好德性的助燃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大厦是建基在人的丰富情感世界之上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既是教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动力。每一次教学,每一次育人,会激发起受教育者什么样的情感?目的又该如何达到?确实需要教育者好好地思考。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2009年出台时引发了热议。原因就是其中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曾把批评视为解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杀手锏”,而对其教育意义予以贬低。
但是否有人想过:批评作为惩罚方式的一种,其目的不在于压制,也不在于恐吓,而在于维护良知,在于让学生产生对正当规范的敬畏之情?
如今,过度的保护和溺爱,让一部分学生“无所畏惧”,不怕家长、不怕教师、不怕纪律……不是有新闻曾经报道说,几个少年为了寻找刺激,就去暴打一位避雨的妇女吗?也许,我们对一个陌生人说不上“爱”,但我们可以对陌生人的生命心怀“敬畏”,而且必须对庄严的纪律和法律心怀“敬畏”。一个心中没有敬畏的人,也就没有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一个没有了敬畏的社会,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底线,无法维持。
我们的教育,需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既有爱的上线,也有敬畏的底线。试想:一个没有体会过敬畏的人,怎么会对生命和道德保持敬畏?一个没有感受过对丑陋和渺小的厌恶的人,又怎么会对不良现象产生深深的抵触?一个从来没有被美震撼过的人,又怎么会对生活和知识充满发自内心的热爱?缺失了完整情感世界的人,只能是一个残缺的人;而缺失了情感的教育,也只能是一个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
然而,情感教育太容易被忽视了,因为它无法评价,无法考核。但我们必须知道,当我们眼里只有可考核的知识时,学生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种工具,而当我们带着工具理性的冷冰冰的眼镜去考量教育时,教育的大多数问题,也就从此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