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再加上“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犹如一场海啸,席卷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改革的浪潮。“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人机交互、数据服务、云计算支持等不仅为教育革新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方式,并且对原有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围绕着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扁平化的知识,丰富的教育项目,让人们可按需随时随地地学习

“互联网+”教育为人们的专业领域、主题学习或问题解决等提供灵活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不再受学校、年级和考试等的束缚,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开展学习,并可随时进入和离开。当然,教育和学习可以有一条推荐的主线,但学习者具有决定权,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按需学习,因此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

案例:网易云课堂中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

图1-2 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课程

图1-2显示的是网易云课堂中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虽然用归并在各年级之下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但是这只用于告诉学习者,此课程在常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置情况,学习者对课程的选学并不受此限制。学习者可按兴趣或需要选取任何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当然如果学习者按照自订的计划将所设置的每门课程学完,也会获得相应的证书和学分。

同样,网易云课堂中开设的技能培训课程也是以扁平结构的形式提供的,如图1-3中以“移动开发”为主题围绕移动开发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设置了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学习没有先后的限定,没有对学习者基本技能的要求,没有对选学的考核和评测,完全由学习者按需选学。

图1-3 培训类网络课程

(二)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的开放,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的变革

传统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进程等都由教育部门和院校决定,课程体系及内容高度结构化。“互联网+”时代,在网络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的支持下,不仅产生了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除了可进行必修课程和内容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大学除了利用网络中的开放课程及资源外,还通过网络开放自己已有的课程,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其课程,充分体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上大量开放的优秀教学资源,使得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更新迅速。适合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前沿知识及时地运用于课堂当中,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中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性,还可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习生动形象,更有广度和深度。

(三)技术的融入,带动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重塑

“互联网+”时代,形成了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理念及创新行动顺应而生。新的交互方式、数据服务和社会性软件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变化,更是教育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活动的重塑。翻转课堂、开放在线课程、微课程等新型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涌现,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技术融入学习过程中,便于记录、跟进和分析学生学习的基本数据和资料,帮助教师和学生即时和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征和学习发展水平等,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进程、设计学习活动和引导学习发展,促进教育和教学评价的变革,如图1-4所示是Taste Analytics分析工具的应用。

图1-4 Taste Analytics分析工具的应用

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大多是纸质的测验和考试,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由学生的成绩来体现,但却难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也难以了解课程之外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上,评价不应仅仅局限在考试和测验的成绩上,还应存在于持续跟踪、采集的各种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中。利用互联网及应用平台全面、系统地统计分析和挖掘数据,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发展评价报告。在互联网教育中,评价主体不再只是教师,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给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评价,而行政机构也可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教学的评价中。

图1-5 中国教育信息化公众号

(四)教学项目表达形式多样,促进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

通过网络开展的各种教学项目可以呈现给所有能连入网络的学习者,基于网络的学习项目及其中课程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他们或观看教学视频,或使用模拟软件进行操作练习,或阅读学习资料,或参与网上学习活动,或与其他学习者讨论问题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让每一个学习者找到自己适应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经历,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可能开展终身学习。

互联网教育天然地支持人人协作,学习者共同编辑教学内容。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者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地产生学习资源和内容,也可主动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参与形式的多样和活动形式的丰富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提升。维基百科、教育云平台、教育用微信群及公众号等都是常见的在线学习项目开展平台。图1-5所示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众号就是一个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主动参与,共同提供学习内容和资源的典型例子。

案例:教学过程的变革

课前,教师通过账号登录到教育云平台(http://www.jy121. com/)中,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上传到平台里的云资源模块中,并设置好标题、类型及相关知识点属性,如图1-6所示。这样,学生在查找相关知识点时,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该资源。

图1-6 教师上传学习内容到云资源

学生在进行课前学习时,借助云学习中的“作业学习”模块完成教师上传的练习。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作业的完成进度、对错情况,给学生制订个性化指导,如图1-7所示。

图1-7 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图1-8 布置课堂测试

课中,教师在“云教学”中的试卷模块设置测试的时间,选择相应的小练习,实现同时给班级所有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随堂测试,实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如图1-8所示。教师还可在平台中创建云学习小组,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和组织小组协作学习。

通过小组学习、游戏化的积分、点赞等互动方式和学生提问环节等交流;根据这些双向的反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数据就被记录了下来,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依据,如图1-9所示。

图1-9 学生测试数据记录

图1-10 作业管理

课后,教师根据课上每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借助平台的作业推送,给每位学生提供不一样的练习,使学生不再面对一模一样的作业。如图1-10所示,教师可以选择将作业布置给整个班级,也可以选择单独给班级里的某个小组或者某个学生布置某份作业,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

个性化指导方式让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可利用互联网或广泛或深入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录制成微课上传到教学云平台,学生通过账号登录到云平台中学习微课,如图1-11所示。学生借助微课实现课前自主预习、自学、复习巩固和疑难解答,对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在课后能重复观看视频,以达到知识的掌握。如果把大量的微课资源与网络应用相结合,可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补充的作用。

图1-11 微课学习

(五)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创新

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的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理念与实践变革提供了可能,“智慧教室”“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逐渐为教育界所知。

智慧教室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集感应系统、智能教学系统、实物管理系统、环境智慧调节系统、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系统等软硬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环境。智慧学习环境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特征和需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能及时获取和处理学习者的生理、语言和行为等数据,对学习者实施过程记录、个性评估、发展评价和学习内容推送;根据学习者模型进行指导和引导,可使学习者得到适当的发展。

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平台,使用移动学习设备或可穿戴设备,学生可实现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活动的指导者和设计者,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