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走向。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与教育的碰撞愈加激烈。“互联网+”不是算术运算,简单地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育加在一起,而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共融互通,从而支撑教育和教学的变革,服务学生的发展,促进常规教育教学的改变和超越。
拓展阅读
教育的本质及公理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类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基于“教育的本质”可以拆解出教育的目标:
(1)使人类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包括常识、表达、逻辑、交际、鉴赏等。
(2)培养人类参与社会生产的基本素质,即专业技能,如设计、编程、烹饪、制造、管理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参与的生产活动逐渐减少,参与时间也越来越短,教育将更关注并主要作用于促进人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是能从事生产活动,因此教育的作用更体现在“提升人的境界”上。
与教育本质配套的两条教育公理是:教育是终身的;人类有免于愚昧的自由,人人都要且能免费获得必要的基础教育。
无论在什么时代,教育中技术的应用和融合都需要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并依据教育的公理来作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是如此。“互联网+”教育要从使人们具备知识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和从事生产工作的基本素质出发,为人们提供优质、开放、公平、均衡和可行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形式。在这样的前提下,“互联网+”教育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及其中资源,利用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中协同整合,注重人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方式和方法等。“互联网+”呈现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互通等特点。对教育而言,“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而是将教育教学的形式、过程和环节都仔细分解出来,然后以互联网为中心,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各界的资源和技术,创建新的教育机会,重新组建教育体系,建立新的教育结构和教学体系,形成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所以,“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教育教学的融合、变革与重构。
拓展阅读
互联网对教育变革的迫切性
图1-1 各阶段受教育人数
当前的教育体系传承工业社会精英教育的思想,包括幼教、初等、中等、高等、专科、培训六个模块,其中以学校为载体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中高职教育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它却违背了两条教育公理: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和培养并支持终身学习。因此,传统教育的结果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受教育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很多人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中逐渐被分离出学校教育体系,如图1-1所示。
受制于种种因素,传统教育体系无法保障“人人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所谓的“考试”制度进行层层筛选,剥夺了大部分人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使得很多人失去因教育而获得生活和生活素养的机会,从而无法更好地参与到生活活动中,也不能更好地生活于社会中,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方面,传统教育更是鞭长莫及,人们的教育被压缩在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间。高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和身体的不适,使得很多人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谈教育、学习、培训就害怕和痛苦,从而远离教育和学习。
可以看到教育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根本没有被满足,也不被成年人所需求。虽然传统教育体系做出了努力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受制于思路、组织方式和技术的局限性,它自身不可能完成华丽转身。在互联网的融入和促动下,教育有可能一步步调整、重塑,这便是摆在“互联网+”教育面前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