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学习质量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一致关心的教育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地理学习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学效果、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地理学习质量远非地理学习成绩那么简单,正确认识地理学习质量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地理学习质量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规定,“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地理学习质量涵盖“过程”的质量和“结果”的质量,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质量才能保证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持续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学生发展的信息,为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做好准备。地理学习质量是地理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地理学习质量为导向,可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以地理学习质量为依据,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地理学习质量的内涵

学生的地理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这里讨论的地理学习是学校地理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地理经验、技能、观念的过程。[10]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学了多少,是否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这些涉及地理学习质量的问题。

所谓“质”是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回答了“学生学得怎样”的问题。所谓“量”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具备了多少地理技能、学会了多少地理方法等,是可以量化的,回答了“学生学了多少”的问题。“质”和“量”既是一组不同的概念,又是一组相辅相成的概念。如果地理学习只有“质”没有“量”,那么学习的广度不够;反之,只有“量”没有“质”,则相当于浅尝辄止。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利于地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地理学习质量是指从既定的地理教学目标出发,对地理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衡量所得知的符合程度或优劣程度。[11]具体而言,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如果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达到或超出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就认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是有效的;反之,就认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是低效或无效的。

案例1-5[12] “收听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①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

③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略。

师(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在卫星云图之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下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师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教师展示图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投影片)。

师(指图讲述):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只要认识了这些天气符号,同学们就能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能预知自己想要知道的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

教师在图上任意指出某个城市的天气符号,请学生说出它的天气(学生说不出来)。

师:因此,认识天气符号,是读天气预报图的关键。

教师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图略)

师(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①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②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③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④雾、霜冻的符号;⑤冷锋、暖锋、台风的符号;⑥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在案例1-5中,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是能够阅读卫星云图和辨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教师要从“质”与“量”两个方面去认识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例如,在“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活动中,学生要识别六种天气符号。有的学生能够说出全部的天气符号,有的学生只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说出天气符号的含义,而且还能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学得怎样、学了多少,回答地理学习质量中“质”与“量”的问题。再如,在“阅读教材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辨别黄河流域地区、北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活动中,学生第一步是要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第二步是辨别各个地区的云层状况,第三步是根据云层状况预报天气。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最后预报天气的结果如何,不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认识就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地理学习质量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规定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获得的“质”的发展体现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有新的收获和经验。例如,在案例1-5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等。也就是说,对于某一节课而言,地理学习质量的“质”是由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地理学习质量还有“量”的规定。例如,上述案例中,学生要认识多少种常见的天气符号才能达到目标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地理学习的“质”与“量”,前面学习的“质”与“量”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

(二)怎样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就是那些可以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水平的资料或数据,这些资料、数据是评价地理学习质量的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因此,了解地理学习质量主要体现在哪些信息上、学会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是地理教师正确评价地理学习质量的关键。

1.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类型丰富多样

从内容上看,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可以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领域的学习效果。根据形式不同,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分为语言信息、行为信息、情感信息、测试信息四类。可见,信息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不能狭隘地认为地理学习质量只体现在学生纸笔测验成绩上。

案例1-6[13] “民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引入]

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学生认识学习民族知识的重要性。

……

——民族文化

教师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设计学生活动——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

学生体会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性,完成活动,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

——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利用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民族,判读分布范围,提问其分布省区名称,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完成活动,理解记忆。

在案例1-6引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情感信息),看是否达到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语言信息),看学生是否了解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态度、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情感信息和行为信息),看学生是否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具有好奇心、是否了解各民族风俗以及能否辨别。“利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民族分布特征”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读图、合作学习、口头表述、归纳总结的过程(行为信息、语言信息),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读图、有条理地归纳民族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关注多样的信息,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的学习信息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语言信息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口头语言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书面语言如地理作业、地理小论文等。行为信息是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果,如学生绘图、制作模型、实验、演示、观测等。情感信息是内隐的心理过程,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行为、情绪上,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学习兴趣、地理观念等。测试信息就是平时以考查与考试为形式的信息,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属于考查信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属于考试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学生个人的、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难以量化,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2.地理学习质量的信息获取路径开发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根据学习场所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有课堂学习也有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因此,地理学习信息的获取路径是灵活开放的,教师要开阔思路,多途径、多方式地广泛收集学生的课堂和课外地理学习信息,深入了解实情,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质量。

案例1-7[14] 《地球的运动》探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新课]

……

教师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同时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

师: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师: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让学生观察: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师(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案例1-8[15] 在室外上一堂地理活动课(节选)

学完“天气与气候”一节课后,教师想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各种天气要素,就决定组织一节室外活动课。教师让同学们在操场草地上围坐成一圈,以座谈的形式让学生谈一谈对天气状况的了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对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最高温、最低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大气的能见度等的认识。这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天空中的云变化多样,我们怎么观察和测定呢?”教师顺着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对于天空中的云,主要观察云状和云量。由于云状变化非常复杂,同学们可以先看有关云状的书,了解以后再探讨。我们今天先解决云量的观察问题,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顿时大家都仰望天空,思考着、比画着,最后由教师告诉大家一种简易的方法——目测估计法……

案例1-7呈现的是探究性地理课堂教学,“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倾听,从学生演示的正确性、熟练性(行为信息),描述与表达的清晰性(语言信息),看学生是否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理性的认识。学习昼夜交替现象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掌握状况。案例1-8呈现的是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外教学。师生坐在草地上“聊天”,即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天气要素的认识以及尚存在的困惑,进而推进活动的开展。在“云量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等行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合作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书面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活动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拓展课外,坚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被称为“地理第二课堂”,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6]扩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将地理学习与大自然、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包括地理实验、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竞赛等。因此,课外活动是获取学生地理学习质量信息的辅助路径。鉴于地理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生成性,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通过谈话法、调查法、学生的活动记录与成果汇报等途径获取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三)领悟地理学习质量的教学意义

地理学习质量关乎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知道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而不只是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是地理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调整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而言,地理学习质量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对自我持续发展的认识。

案例1-9[17] 幸福地教,快乐地学(节选)

考试本来是检验学习之人所具有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直接的功利目的,导致了现实中拥有一大批直接应付考试的学生。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地理课堂也就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禁锢了地理课堂本应具备的独特魅力。

如何才能使考试成为地理学习的引导而不是禁锢呢?

……

将考试的重点放在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上,而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是对特色课堂教学的促进,也是对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提升。

另外,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合作关系的发展,师生情感的真心呼应,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形成更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地理学习成绩和地理学科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幸福。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地理学习质量的唯一指标,区别对待成绩各异的学生,那么考试就是禁锢。如果把考试看作获取地理学习质量的一种途径,发挥其导向、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幸福地教学,那么考试就是引导。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以地理学习质量为依据,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教、评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教得怎么样,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评定;反过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评价能力和反思与发展的能力,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以地理学习质量为依据,教师可以衡量地理教学活动与预设教学目标的差距,从而修正教学过程;知道地理学习质量,有利于教师发现自身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领悟地理学习质量的教学意义,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推进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