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
在众多学科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是丰富知识、充满智慧的学习,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懂得欣赏和尊重多彩的世界,培养宽广的气度。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统一,有利于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变为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学习,历练逻辑思维,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一)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内涵
地理课堂学习是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要方式,而课外学习也是学生地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生活的地理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在地理素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只是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结合课外地理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升地理学习质量,基于生活的地理学习有利于提升地理学习的品质。
那么,究竟什么是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呢?笔者认为,它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观念等,在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中,认识、感知和解释地理现象,揭示和帮助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活动质量或生活质量。
案例1-10[18]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地理学什么]
……
[为什么学地理]
……
[如何学好地理]
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各组记录人记录本组讨论成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生1:地理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地理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还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现实生活有很多与地理息息相关的现象,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发现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例如,美国与加拿大职业篮球联盟(NBA)篮球队的名称与地名有关;欧洲人喜欢喝牛奶与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发达有关;中国与澳大利亚学生放暑假的季节相反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等。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地理知识联系密切。因此,学好地理必须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发现问题。
……
生3:地理课堂里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一般的知识和规律,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地区,也可能不符合我们居住地的变化规律。因此,将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绝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活学活用。可以用所学的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研究我们所生活的地区,不断探索,寻找规律。根据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学好地理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生4: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世界上的大好河山、千姿百态的美丽风景、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或许我们还未见识,因此,应迈开双脚大胆走出去,领略异地风情、感受他乡美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飞速发展,也为开阔视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只要勇于探索、善于积累,就会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为学好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地理要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可感知的、真实的地理世界。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案例1-10中教师从“地理学什么—为什么学地理—如何学好地理”三个环节与学生谈地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如何学好地理进行了讨论,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学好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探究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并结合课堂所学加以整理、积累,逐渐培养训练地理思维。这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突出了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二者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地理学科特性凸显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的密切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从学科特性说,地理学科除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征外,还具思想性和实践性。案例1-10中教师在“地理学什么”“为什么学地理”两大环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形成的地理背景,有效地促进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的接轨,从而实现了基于地理的学习过程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过程相结合。
(二)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的辩证统一
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学生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运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地理的学习可以反映在学生生活之中,体现生活的地理,学习生活的地理。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标准运用不同层次的行为动词,以条目的形式呈现了课程内容的标准。在课堂中,授课教师将其转化为可操作、可测量、可观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相应目标后,将其所学应用于生活并对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说明,体现了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有用的地理”不能仅看地理知识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学生基于生活的地理学习质量的提高。
案例1-11[19] “探究太阳高度对地表获得热量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新课教学]
环节一:方法和概念的建构,引出探究课题。
……
环节二:学生探究活动一——探究地球上不同地点正午太阳辐射的差异。
……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二——探究地球上同一个地点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的差异。
……
[题目设计]
通过两个题目的设计,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1)为了获取最好的吸热效果,我国各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a)不同。
请你分析:青岛和广州两地的太阳能热水器,∠a会有何差异?
(2)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青岛和广州两地的楼间距有何差异?
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供途径。案例1-11中的新课教学阶段,教师带领大家探究了不同变量控制下,太阳高度对地表获得热量的影响,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很高;在题目设计阶段,为巩固地理课堂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若学生能够说出题目中所示现象并解释出具体原因,则在生活经验下提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性高、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也高,反之则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好地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为提高学生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为生活现象的解释提供解决途径
运用地理为生活,生活处处用地理。教师在传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同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学习的质量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12[20]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节选)
[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咱们班第四排、第六行的同学是谁?”学生根据行列数,马上可以指出是哪位同学。那么,人们怎样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呢?
……
[讨论比较、学习经纬]
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教师提前打印好的空表格(表格略)。
各小组讨论,可分工记录各部分内容。
……
[趣味联系、巩固提高]
关于经纬网的学习,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经纬网地图,了解经纬网的概念。
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游戏活动,理解经纬网的用途,复习巩固本节主要知识点。
……
③天天同学收到外校朋友寄来的一封信,邀请他在暑假期间到纬度40°、经度116°的地方参加地理考察活动。你能帮助天天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吗?
④……中国油田总部所在地的纬度位置如何?
⑤每八位同学为一组,每组准备一个皮为单色且颜色较深、形状较圆的西瓜。要求在西瓜上标出南北极、0°经线、180°经线、20°W经线、160°E经线、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标注结束后,相互评比,评出优胜小组,最后按西瓜上的经纬线分切食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品尝到了味美的西瓜,学习活动达到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生活经验入手能够充分激发其认知基础,进而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建构。案例1-12中,教师从学生座位引入教学,利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变式训练”的教学过程展开学习经纬网。学生对座位号非常熟悉,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较高。在经纬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恰好抓住了这点进行类比设疑。“人们怎样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帮助学生将基于生活的学习迁移运用到了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达到了较高的地理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生活习得的经验为课堂地理知识的掌握提供丰富表象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脑海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教师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其体会到地理学习与生活现象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来说,学生感兴趣并认为是有用处、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的“有意义学习”相契合,同时也符合“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地理背景,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21]的理念。
案例1-13[22] 学生自编地理“摘抄报”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参考。然而,这些报纸、杂志都是学生的阅读对象,学生在阅读中,往往是被动的,缺乏能动性的。因而,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学生们自己来创建一份“摘抄报”,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
首期报纸很快就与同学们见面了,与以往大家所看到的报纸的最大不同是,这一份报纸的选材、排版、印刷,全是学生自己做的,并结合了教师的教学进度。这一期报纸的主要内容有:“报头新闻”——我国被联合国列为严重缺水国家;“报刊摘要”——王老汉五年没洗澡;缺水的华北;教科书重点、难点;练习等。既有从各种报纸、杂志及互联网上摘抄的内容,又有学生自己的小论文、教材分析等。整份报纸的内容紧扣教材内容,又对一些具体事例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学生真正地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结合在了一起,受到同学们的极大欢迎。
举办如此一个“办报”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为了办好报纸,会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选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办报”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查找资料、组织“办报”的过程中,在报纸的阅读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把课堂的知识向课外进行了很好的延伸,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知识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更应该是在课堂外、社会中。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素养的养成是课堂与生活两种学习途径有机结合的产物。案例1-13中,授课教师大胆创新地将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与生活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多种形式将“地理课—相关信息—媒介”有机融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从生活中挖掘教学内容素材——顺利完成了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基于生活的地理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地理素养的提高依赖于两种学习质量的结合
学生地理素养是在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运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的。案例1-13中,教师利用学生自编地理摘抄报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跳出“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巧妙地把课堂的地理知识向课外很好地进行了延伸,其启示是:将课堂获取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反思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把地理学习过程融会贯通于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三)实现基于地理的学习质量与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的路向
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提升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促进学生发展。在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与实用性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课堂的教学案例生活化,善于捕捉生活中学生易于接触的地理信息,并及时将其转化为课堂中的教学素材。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后,既能考虑到学生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质量。
案例1-14[23]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基于热播节目,教师在“气候与人类活动”这一节内容的整个授课过程中采用了“核心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这种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之后,创设了一种贯穿课堂始终的类似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回归生活——“我们去哪儿”。整个教学过程在语言运用上科学与活泼并存,两种学习质量相互融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了学生节能减排等环保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观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
地理课堂不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教学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因素。充分考虑基于生活的学习质量可为地理课堂提供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学生感兴趣话题类似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从学生“学”的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核心问题情境教学法),注重发展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时代的地理和鲜活的地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地理学习质量,从而使教和学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