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师自我认同时间困境的突破

教师自我认同的时间困境是伴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教育的变革而产生的。然而,人永远在客观的趋势中拥有自由自主的选择权。因此,教师自我认同时间困境的突破需要客观环境与主体自我的共同变革和调整,需要制度的重建,从环境的角度给予教师时间上的自由,也需要教师自我的主体性重建,在自我的发现和实现之中,构建一种创造性的积极的存在,实现其生命应有的价值和色彩。

一、自由的时间——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重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到,“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然而,倘若没有自由作为时间的内在品质,时间就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构造无形的牢狱。因此,时间对于主体人的价值是通过自由这一品质实现的。因此,能否自由地拥有和使用时间是主体自我建立认同的关键。

时间作为一种刚性组织制度,决定着组织成员生活的状态与质量。麦克·格蕾斯将组织内的时间分为时钟时间和主观时间,并且认为组织成员所体验到的压力和时间异化主要取决于成反比关系的两个关键因素:①一个人服从时钟时间的程度;②自我存在意识。一个人越倾向于体现和服从时钟时间的机械/数字节拍,就越能感觉到在时间中自我存在的丧失。[1]也就是说,组织成员的自我存在依存于其对时间的自由主宰而不是单向度的机械服从。对于教师而言,其自我认同的建立同样需要自由的时间作为保障。因此,教师自我认同的建立需要对学校组织中的时间制度做有效调整。这种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的量上保证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二是在质上保证教师拥有自由支配和使用时间的主体权利。也就是说,学校不能无限制地延长和占用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在工作之余的私人时间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不能以各种额外杂务的分配和布置使教师的私人时间不断被挤压和占用。此外,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不应该被无边界地监督和控制,教师应该得到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去自由地使用个人时间。只有信任才能唤起被信任的品质,教师应该在一种信任的组织环境中拥有自由的时间。也就是说,学校组织中的时间制度的设计和重建应该基于积极的人性假设和一种教育应有的人文情怀,相信人的尊严应该通过时间的自由得到尊重,信任教师对于时间的自由使用权利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恢复教师内在的尊严感和被信任感,才能使教师的自我以一种积极而舒展的方式存在,才能使教育过程拥有自由的品质和色彩。

二、自主的时间——教师自我认同的主体重建

自主的时间是指主体自我在时间中以积极的方式存在,并获得自我实现,此时的时间因为主体的“在场”而具有灵魂,时间从客观上的“时钟时间”转变为“主体时间”,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时间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在根本上是因为主体自我的缺失状态。而主体自我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极怠工”,有时间却不善用,缺失主体性的对时间的价值创造和珍视;二是“短视盲从”,只满足于对当下教育评价机制的服从,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实现,导致时间无法在生命创造的意义上连续而出现断裂,在本体上则是自我的分裂。因此,教师自我认同的主体重建需要教师找回自身的主体性,清晰地意识到自我既不是时间的奴隶,也不是外在评价的奴隶,而是可以在时间中找回自我的主宰权和选择权,作为一个挺拔的灵魂,果敢地在时间中行走,在时间中留下主体生命最深的思考和最好的注释。

教师自我认同的主体性重建,首先需要教师主体自我的觉醒。因为,我们每一个行为的基本结构都是对“我”的召唤,“自我的回归”对每一个意识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2]主体自我的觉醒意味着教师尝试去主宰和利用时间,而不是“混时间”,尝试在时间中发现自我能够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尝试赋予时间积极的价值,也就是教师不再任由时钟时间左右自己,而是“我在灵魂中测量时间。”[3]主体自我赋予时间灵魂与灵性,时间反过来成就自我的充实与丰润。主体自我的发现和重建最根本的是与自我的内心对话,澄清自我的目标和方向。因为,“现今世界上大多数人仍是尊奉者,像机器人一样,不问自己喜欢什么,过问的仅仅是那些适合他们地位和环境的东西。而事实上,真正的自我需要突破习俗的压力,不为欢乐和痛苦所左右,使自己朝善行和良心的方向发展。”[4]

教师自我认同的主体性重建,需要教师具有批判反思的能力,能够审视时间的内在连续性和一致性,能够在自我质疑和叩问中完成自我在时间中的完整性。作为教师的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能否成为无悔无憾的回忆,让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值得回味的过去?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够构建起我和我的学生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样的自我叩问需要教师的道德勇气,因为,时间用来干什么会触及教师的良心。主体性的自我批判能够使教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实现自己的教学勇气,使得自我超越眼前的一己之私,着眼于遥远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从而填充每一个现在,用丰富的现在沉淀成欣慰的过去与美好的未来。如此,教师的自我认同便会在时间的连续体中获得连续和一致,从而获得完整而坚实的自我认同感。

三、存在的时间——教师自我认同的意义重建

海德格尔曾言:“时间观念的历史,即时间之发现的历史,就是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历史。”而最根本的追问就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所以,时间的问题就是人的存在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时间存在,而是此在取道于时间生成它的存在。”[5]人们活着,却不一定真正存在。因为,存在指向意义的追问。而意义不可能凭空滑落,需要存在者“以当下切己的方式去存在”[6],这是一种主体性的求索状态。教师的自我认同无法在意义匮乏的状态下建立。因此,当教师的职业被金钱的标准无孔不入地侵袭,教师需要回答,作为教师的存在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应该拥有怎样的意义,这样的追问正是现代性危机带给个体的存在难题。“现代性危机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人的无家可归。即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依靠。科学可以回答一切,但却不能给予生活的意义和对存在价值的整体把握,人们在虚无主义的迷雾中越陷越深,找不到普遍有效的价值系统。在外部越来越理性化的同时,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无理性。生命的唯一动力是欲望,生命唯一的目标是欲望的满足。”[7]因此,从危机状态中走出的最根本的途径在于突破欲望的牢笼,找到超越性的维度。只有在对庸俗欲望的超越之中,人才能够找到生命的内在价值尺度。“观念要寻求在现在实现未来。与道德相关的意愿价值和符号有时能够成功地超前于他们自身。于是,道德价值会陡然地将他们的时间推进到他们想参与的属于创造的爆发性时间。在这里,过去和现在受控于未来。”[8]教师可以通过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改变来控制时间,赋予时间以意义。这正是古尔维奇所命名的“超前的时间”和“爆发性时间”的本质内涵——“这是集体奋发向上的时间,是渴望理想和共同价值的时间,是集体采取充满果敢和创新行动的时间。”[9]在这样充满创造性的想象和行动中,“未来成为现在”,而现在则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所有的形式都是出于对生命的约束,而生命却希望以创造性的方式,从自身之中涌溢而出。”[10]教师自我认同的意义重建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时间就是金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教师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方面的困扰。因为,“一旦时间与金钱等同,人类意识就会被拖进这种主导经济秩序的节奏,被制约去满足对于速度最大化的要求。”[11]这样的价值取向与以学生生命和未来发展为使命的教师职业完全相反。教师对生命约束的突破和速度最大化的要求的超越,更在于教师的自我实现之中。因为,“自我实现的人所献身的事业似乎可以解释为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化身,而不是指达到工作本身之外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也不是指机能上的自主。这些事业之所以为自我实现的人所爱恋(和内投),是因为它们包含着这些内在价值。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最终所爱恋的是价值而不是职业本身。”[12]具有这样一种自我实现意向的教师能够超越金钱的标准,臣服于内心的爱恋,享受生命单纯而美好的意义创造过程。因此,教师自我认同的价值重建就是要实现一种转向,由过于外在的手段性价值,转向内在的目的性价值,超越平庸的欲望**,令主体自我在时间之中获得超越性的意义满足,在创造性的自我实现中建立自我认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人的生活里都应该有比舒适的住房、高质量的衣物、丰盛的食品更为珍贵的东西,而崇高的生活目的正是医治低级的购物狂和拜物症的最好抗毒剂。因此,我们应该在每个人的心里激起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将成为每个人的指路明灯,成为召唤他们前进的火光。”[13]教师对于庸俗的时间金钱观的超越,所需要的正是崇高的职业理想;超越金钱的生命价值追求,在时间中更多考量自己对学生生命的影响。教师在平凡的职业生活中敞开心怀,守望学生生命的点滴成长或绚烂绽放,满足于对教育瞬间的凝望,满足于对学生生命精彩的想象,满足于那些充满意义时刻的存在感体验。此时的教师会仰视自我、崇敬自我,高大的自我矗立在自己的心中,自我认同由内而外牢固地得以确立。自足自信的存在,在超越物化的平庸的时刻慢慢延展,所有外在的衡量和论说均退居身后,而教师会幸福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拥有这些,我已足够。”坚定的自我认同感通过充满意义的存在感而确立起来。

[1] [英]理查德·惠普.建构时间:现代组织中的时间与管理[M].冯周卓,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5.

[2] [法]让-保尔·萨特.自我的超越性[M].杜小真,译.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

[3]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79.

[4] [美]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M].韦子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5]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27.

[6] [德]马丁·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M].欧东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06.

[7] 张汝伦.二十世纪德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分卷序.6.

[8] [法]乔治·古尔维奇.社会时间的频谱[M].朱红文,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31.

[9] [法]乔治·古尔维奇.社会时间的频谱[M].朱红文,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31.

[10] [英]基思·特斯特.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

[11] [英]理查德·惠普.建构时间:现代组织中的时间与管理[M].冯周卓,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6.

[12] [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等,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15.

[13]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心孩子的成长[M].汪彭庚,甘义青,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