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习惯:小习惯大未来,好习惯好人生!
197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的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乎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你也许会觉得他提到的都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问题在于,这些小事是如何帮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这些小事究竟意味着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是分享;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是自律;东西要放整齐,是整理;吃饭前要洗手,是讲究卫生;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是担当;午饭后要休息,是爱惜身体、规律作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是细致用心。做到这些,养成习惯,就算你的孩子不一定能拿诺贝尔奖,但我想,他至少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将来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习惯的力量为什么如此之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对此有过一段经典表述: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几个好习惯可能成就孩子一生,而一个坏习惯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家庭教育从哪里入手?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因此,从习惯入手,是家庭教育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
一、习惯到底是什么
具体来说,习惯可以分成两大类: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是指人的习惯性想法,行为习惯是指人的习惯性做法。思维决定行为,但行为反过来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思维。比如,孩子写作业马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思维上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每次都尽量有条有理地写作业并且认真检查,时间一长,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知不觉提高。这样一来,由思想松懈所导致的马虎自然也就逐步消失了。所以,要培养孩子一个好的习惯,或者要改掉孩子一个坏的习惯,都必须同时从思维和行为两个方面入手。
对孩子而言,行为习惯主要有两大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哪个更重要?当然是生活习惯!但很多父母往往只盯着学习习惯,却忘了生活习惯才是学习习惯的基础。连生活习惯都不好的孩子,往往学习习惯也好不到哪里去,反之,生活习惯不错的孩子,学习习惯一般也更容易塑造和培养。原因就在于,生活与学习,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有意思的内在联系,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孩子学会了整理房间,自然也能更有条理地整理学习思路;孩子能长期坚持锻炼,那么坚持阅读也没那么难了;一个讲卫生的孩子,自然就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追求卓越;一个能控制饮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吃垃圾食品的孩子,自然也会有更好的自控力去遵守纪律;一个能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的孩子,自然也能更好地去安排自己的学习。从生活习惯开始培养,也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因为孩子最早接触的,就是具体的生活环境和一个个的生活细节。
每年的3月25日和4月6日,是日本学校的春假,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没有任何家庭作业,也不必参加任何由学校组织的活动。放春假之前,小学低年级孩子会带回一份“努力度自我确认表”,这份表格共涉及14个小项目,内容如下:
1.能够做到早睡早起了
2.一日三餐都好好吃饭了
3.不挑食,什么都吃
4.能够做到总是保持正确的姿势
5.能够开朗、大方地大声问候
6.没有受过什么大伤
7.饭后能做到好好刷牙
8.认真洗手、漱口
9.在户外精神焕发地玩耍
10.没有忘记随身携带手绢和纸巾
11.借的东西都好好归还了
12.小朋友之间很友好地在一起玩耍
13.没有说过小伙伴的坏话
14.没有脱离小伙伴们
14个小项目,前面10个基本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这些小事就是孩子们春假中最重要的事。在假期中每天重复这些小事,最后就会形成一个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视。
二、孩子需要哪些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习惯具体都包括哪些呢?我将其概括为以下七大类:
1.饮食习惯
按时、专注地吃饭,不在吃饭时乱动乱玩,不挑食厌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喜欢喝水,不乱吃零食乱喝饮料,不乱吃烧烤煎炸等垃圾食品。
2.如厕习惯
早起准时大便,如非特殊情况,有便意不强行憋着忍着。
3.睡眠习惯
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4.卫生习惯
讲究卫生,早晚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冲马桶前先合上盖,勤洗头洗澡,勤换洗衣服,每周修剪一次指甲,不用手揉眼睛,不掏鼻屎,不啃手指,不咬笔头,不随地吐痰、随处大小便,不乱扔垃圾。
5.身体习惯
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不弯腰、含胸、驼背,懂得保护眼睛,不长时间盯看电子屏幕,不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书学习。
6.玩乐习惯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既能适当独处自娱自乐,也能与小伙伴共同玩乐,不依赖电子产品。
7.运动习惯
喜欢户外运动,有一两样喜欢且相对擅长的运动项目,每天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6岁前不低于2小时,6岁后不低于1小时)。
这七大生活习惯中,玩乐和运动是比较容易被父母忽视的,尤其是随着孩子逐步长大,开始上小学、中学,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紧张,这部分时间可能就被逐步地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压缩甚至剔除了。
我见过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表,平日早5:40起床,晚9:30睡觉,周末早7:30起床,晚9:10睡觉,每天仅有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除此之外,时间表上密密麻麻地写满英语、奥数、国学、钢琴、围棋、音乐、机器人等各种课程和作业,看得我都有点透不过气来。
这样的父母一定还有很多,他们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不敢放下,害怕一放松孩子可能就会“输在起跑线”,害怕孩子终将成为一个普通人。
事实上,孩子的两大天性就是好玩和好动,每个宝宝都是在玩和动中开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的。如果去问孩子们让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有的会说是捉迷藏、跳房子、“打怪兽”、丢手绢、踢球,有的会说是演戏、过家家、搭堡垒、扮装游戏……那些真正会学习的孩子,其实都是会玩的孩子。玩乐一方面是孩子探索自我、激发创造力、发展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也是释放压力、获得幸福感的最佳途径。小时候没玩够的孩子,往往大了就容易贪玩厌学。而运动,除了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外,同样也能释放压力、调节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家约翰·马里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发现未成年的猴子喜欢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到别的笼中,不让它们玩耍,这些失去玩耍机会的猴子,长大以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繁殖的本能。可见,玩耍是小动物成功长大的方式,猴子如此,人类也是如此。[1]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时期能够尽情玩耍的孩子,到了5岁,他们的智力要比玩得少的孩子高出许多,尤其在解决问题上表现得更优秀。玩不仅不会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孩子若缺乏充足的玩乐时间,他们的发展就会面临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孤僻、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等。
所以,孩子越小,越要多玩多动;孩子学习压力越大,越要学会放松玩乐、加强运动锻炼,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以更好的身心状态去迎接挑战。
三、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培养习惯,首先就得先了解习惯的秘密。比如挤牙膏时,有人习惯随手抓起牙膏就挤,有人习惯从中间开始挤,有人习惯从牙膏尾部往上一点点挤,甚至还有人挤完后要把牙膏尾部卷起来。挤牙膏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你用的哪种挤法?如果我请你下次挤牙膏时改变一下方式,以前是有规律挤的请你改为乱挤,以前是乱挤的请你改为从尾部开始一点点挤,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我很确信,最常见的结果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你下次挤牙膏时会把我的提议忘到九霄云外,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拿起牙膏就按自己以往的方法去挤,习惯到根本不需要想一下,你忘记我的提议当然情有可原;二是你突然想起我的提议并且决定尝试一下,结果你挤完感觉很别扭,你非常不习惯这种新的挤法,所以,下次你会毫不犹豫地恢复自己以前的习惯。
这回你肯定体会到了,习惯是一个多么顽固的存在!这,就是习惯的秘密。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而一旦一个新的习惯养成之后,要改变也很难。所以,习惯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毅力,你不能指望你一句要求、一顿训斥,孩子就能立即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这是不可能的。连成人也无法做到,更何况是孩子。
你一定很关心,到底坚持多久才能养成一个新习惯?有两个时间很关键,一个是21天,一个是90天。21天可以初步养成一个新习惯,90天可以完全固化一个新习惯。习惯初步养成的状态是“舒服但需要意识”,我们的身体已经觉得可以接受、比较舒服了,但还需要有意识地自我提醒,一旦不提醒自己,我们很可能就会忘记。习惯完全固化的状态是“很舒服且无意识”,我们的身体已经完全适应这个新的行为,在实施时觉得很舒服,并且已经不需要任何提醒,无意识、很自然地就能实施这个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理解了习惯养成的秘密与规律,你就会对孩子的习惯纠正与养成抱有更多的宽容与耐心。下面我提供两点具体的操作思路。
1.第一次就做到
我女儿从能爬开始我就让她收拾自己的玩具和书,后来她能走了就开始让她收拾自己的鞋子、衣物等。她第一次自己动手吃东西之前我就让她先洗手,第一次自己走着出去玩时我就让她出门进门都换鞋并且要摆整齐。所以尽管那个时候小小的她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她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最有意思的是,后来经常是她反过来提醒爷爷奶奶:“换鞋!还没洗手!”这便是第一次就做到的力量。
从孩子生下来第一天开始,父母就必须和孩子一起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规律、稳定的家庭生活节奏与环境,要求并辅导孩子“第一次就做到”,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物品用完要归位等。第一次就做到,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适合婴幼儿阶段的习惯养成方式,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这第一笔,你想怎么画就可以怎么画,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自然会接受、做到。很多孩子之所以长大之后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大多是因为这第一笔就被父母给画歪了或者遗漏了。等到孩子逐步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意识与主见,才修正或者塑造他们,自然会困难很多。
我这些年接到大量的父母咨询,最共性的就是孩子吃饭的问题。本来,吃饭是人的本能,饿了就吃,吃饱了就不吃,只要生理发育正常的孩子,肚子长在他自己身上,他自己一定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主要原因还是父母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
先说挑食的问题。婴儿阶段孩子的味觉是不敏感的,从添加辅食开始,只要你不以成人的感觉去瞎做判断和筛选,米面肉蔬菜水果干果等,除了特别刺激的比如姜蒜辣椒之类,尽可能各种食物都给他尝试的机会,并且别加调料,孩子都能接受得了。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不容易挑食了。
再说说光吃零食不吃饭的问题。孩子第一次吃的零食是谁给的?一定是成人给的。如果你提供的零食是含有大量添加剂调味剂的、口感特别“好吃”的,如果你是在正餐饭点提供的,如果你给的量过多,这些都会让孩子对零食产生依赖,最终导致不好好吃饭。所以,省点事,不要费尽心思给孩子买一堆零食,只在加餐时间提供少量健康零食,如干果、酸奶、水果等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还是不吃饭,没关系,停止提供零食,正餐到点提供、到点收走,孩子不吃或者没吃完,就让他饿着。放心,少吃一顿两顿,孩子饿不坏,到最后实在饿了孩子自然会吃。
最后说说边吃边玩的问题。孩子不吃了就当他是吃饱了,不要为了让他吃饭而千方百计地哄他,又是玩具又是动画片之类;也不要追着他强行喂饭,动不动“宝贝再来一口”,饥还是饱,这是人的本能,刚出生的宝宝就已经有这个感受能力了。可惜,有的父母就是不肯相信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正所谓“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2.孩子生活习惯养成四部曲
一部曲:改变思维
改变思维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做”,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他才会有足够的动力或者压力去行动,这就是通过改变思维来改变行为。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改变思维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好处、坏处,好处是“利”,坏处是“害”。父母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和理解以下两点:如果养成了这个好习惯会给他带来哪些切实的好处,这是“动力”——我想要;如果做不到或者没有做好,可能会给他带来哪些坏处,这是“压力”——我不得不要。
比如,为什么要坚持锻炼身体?对幼儿来说,好处是可以长高、不生病;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就长不高、容易生病,而且生病了就不能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对更大的孩子来说,好处是强身健体、释放压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和生活、早日实现梦想;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就等于没有了一切。
在实际操作时,记得多用“教练”角色,不要干巴巴地讲大道理,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多和他探讨沟通,多用案例和事实说话,尤其是孩子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名人的例子。
二部曲:营造环境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家庭环境,既包括家里的氛围,更包括父母的以身作则。环境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却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影响力量,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孩子。孟母三迁,原因就在于此。对于一个价值观尚在逐步树立,自控力尚在逐步养成的孩子而言,要求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在是太高估也太难为孩子了。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凡一个家庭中,父母身材比较胖的,孩子往往也比较胖。除了遗传因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身材胖的父母,往往并不觉得胖一点有什么不好,孩子浸**其中,自然也觉得胖没什么不好,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孩子也越来越胖。
有一对夫妻都很胖,孩子从一岁开始,父母就一天喂孩子两个鸡蛋,还挺自豪地宣称:我们家孩子就是胃口好,能吃。结果可想而知,孩子的体重直线上升,两岁时就已经胖成个“小圆球”,小肚子像塞了个小皮球。要知道,胃是可以撑大的,习惯是可以放纵出来的。
如果你想让孩子好好吃饭,请你自己在吃饭时放下手机;如果你想让孩子早睡早起,请你自己不要熬夜赖床;如果你想让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请你自己不要老宅在家里;如果你想让孩子讲究卫生,请你自己先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如果你想让孩子身姿挺拔,请你自己不要动不动跷个二郎腿。
三部曲:教给方法
每个习惯具体怎么操作,要教会孩子方法,具体的步骤、技巧、规矩等要详细讲给孩子,并加以指导。
比如洗手,什么时候要洗?饭前便后、自户外回家之后都要洗。怎么洗?六步骤:(1)打开水龙头淋湿双手;(2)关上水龙头;(3)打上洗手液或者肥皂搓出泡沫(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五指交叉搓一搓,握住指尖搓一搓);(4)打开水龙头冲干净泡沫(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五指交叉搓一搓,握住指尖搓一搓);(5)关掉水龙头(用掌心接水冲干净水龙头上的泡沫,用手背关水龙头);(6)擦干双手(用干净纸巾或毛巾)。
再比如换鞋,什么时候要换?出门、进门都得换。怎么换?出门就换户外鞋,进门换室内拖鞋,换鞋时坐在换鞋凳上,换下的鞋子要整齐摆放在鞋柜里。
四部曲:积极辅导
习惯的养成需要90天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必须提供积极的辅导,来帮助和推动孩子更好地坚持下来,最终固化为真正的好习惯。
但很多父母一不小心提供的就是消极的负面辅导,不断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或者自信心,直到他们彻底放弃对这个习惯的尝试和练习。比如:“你怎么搞的?连个手都洗不干净?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又没洗手就抓东西吃!”你的本意是要提醒孩子好好洗手、及时洗手,可是,你说出来的话却是在无情地打击孩子的能力——洗不干净,贬低孩子的态度——不讲卫生。
积极的辅导应该怎么做?它包括两方面:及时鼓励,委婉纠偏。
父母必须擦亮眼睛,努力找出孩子在练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比如他的进步、他的努力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今天你吃饭前主动去洗手了,很不错!——肯定进步;刚才你洗手时特别认真,搓得特别仔细。——肯定努力。
如果发现孩子依然有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建议或者提醒,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你可以多用这个句式来提出你的建议:如果再……就更好了,比如:刚才你洗手洗得很认真,如果关水龙头时改用手背就更好了。你也不妨尝试更好玩有趣的“温馨提示”形式,和孩子就某个习惯的执行约定一个他喜欢的提示语或者动作、表情之类,作为提醒他的暗号,比如:洗手可以用“洗白白”这个词作为暗号,锻炼可以用一个甩动肩膀的动作作为暗号。总之,孩子喜欢的、能轻松记住的就好。
最后要注意的是,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润物细无声,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因为压力太大而产生抗拒或懈怠。大体来说,从孩子出生开始,按照前面我对生活习惯分类的顺序来逐步培养即可:饮食习惯、如厕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身体习惯、玩乐习惯、运动习惯。
小习惯大未来,好习惯好人生,父母送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在孩子6岁前帮助他养成这七类生活好习惯,为他未来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唯一的办法就是:马上开始行动!
[1] 参见芦爱英:《略论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载《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