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理能力:你理孩子少一点,孩子自理多一点!

每年的大学开学季,总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某某大学新生入学,父母成群结队去宿舍帮忙铺床、洗晒被褥。看到新闻图片里那些父母忙碌的身影,我总会一股难受涌上心头。都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凭什么还要让父母来替自己做这些基本的生活事务?连个床都铺不好、被褥都不会洗晒的孩子,念再好的大学又有何用?

我女儿也会有上大学的那一天,我想,到那一天,如果她愿意,我和先生会高高兴兴地陪她一起去学校,见证她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但我们不会插手任何她的事务。办理各类手续、采购各类物资、整理床铺衣物等,她必须自己去面对和处理,我们也相信这些小事难不倒她。

今天要求孩子自理,是为了明天他的自立,以及后天他的自律。一个生活都无法自理的孩子,必将无法自立于社会,别说三十而立,就算到四十五十,也很难立得起来。一个不能自立的孩子,要想他严格自律,当然也是空谈。而一个不能严格自律的人,一辈子这条漫漫长路就会走得泥泞不堪、极其艰难。

生活自理包括照顾自己、处理家务、管理时间这三项基本的生活能力。要想照顾自己,孩子就得学会自主进食、自己如厕、自己洗漱、自己穿衣穿鞋,能独立分房睡觉且自主起夜等,总之,日常生活的个人基本事务必须都得自己独立完成。处理家务包括收拾物品、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时间管理要求孩子得学会合理计划与安排时间,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及其他各类生活事宜,不拖拉不磨蹭。

一、自理能力真不是“培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其实,自理能力真不是“培养”出来的!不信的父母请看,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眼熟:孩子想帮你端盘菜,你说:“不行,会烫到你的手的!”孩子想帮你拖地,你说:“不行,你拖不干净!”孩子想洗洗自己的衣服,你说:“赶紧去写作业!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都不用管!”这样的状况下,孩子怎么可能学会自理呢?

所以,真正的秘诀独此一条:你理孩子少一点,孩子自理多一点!你只要踏踏实实、心安理得地做个“懒”妈妈、“懒”爸爸就行。

我女儿十个月第一次自己吃饭时,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吃完我俩一起收拾半天,但她很高兴很有成就感。等到她一岁半时,吃饭就吃得很好了。一岁多她就开始自己选择要读什么书、穿哪件衣服,到三岁时,她就已经很有主见了。但如果你不给孩子机会,到三岁再让他自己吃饭,到五岁再让他自己来做选择,当然就会比较困难。

事实上,8—10个月的孩子就会开始试图自己用手抓东西吃,一岁多的孩子就开始说“不”,想要自己来选择和做决定。你只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立自理的能力,放手让他去尝试和练习,他自然就会给你惊喜。

所以,不是孩子缺乏独立性,而是父母缺乏耐心与勇气!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不相信孩子的潜能,或者嫌麻烦、担心风险等。但事实上,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麻烦和风险是可控的。比如,练习吃饭时,给孩子戴上围嘴儿、穿上罩衣,用摔不坏的不锈钢或者塑料餐具,在孩子椅子底下铺上一圈废纸,都可以让事后的清理工作变得简单很多。

最重要的是,今天你嫌麻烦不给孩子机会,明天孩子长大后只会带给你更多的麻烦。

有个20多岁的姑娘,结婚了还坚持带着老妈一起住,每天早上起来让老妈进卧室帮其穿衣穿袜,吃完老妈做的早餐,还得让老妈送她到车站去坐车上班。我不知道这位老妈的内心感受,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位老妈这辈子是不可能有一天的清闲了,因为等她女儿自己生了孩子,她还得帮忙,继续伺候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这位姑娘的丈夫总有一天内心要崩溃,因为他娶了个没长大的女儿而不是老婆。

有句孩子的话说得好:爸爸妈妈,如果你不能宠我养我一辈子,就请你不要用宠爱溺爱来害我!是的,这不是爱,是残害!

你可能会说,孩子还小呢,等他大了自然就会了、就明白了。其实,就算孩子大了知道了,愿不愿意做、能不能做还是另外一码事。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自理能力挺好,样样都会,一回家就成甩手掌柜啥都不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还要追着喂饭,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懒惰的心理与行为习惯一经养成,纠正起来就会事倍功半。

所以,就算我们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好,明明知道自己包办起来效率要高得多省事得多,但我们还是要不嫌麻烦、不计时间成本地努力多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就是为了从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自立的种子、一颗勤劳的种子、一颗热爱生活的种子。

二、自理能力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

在放手、少理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注意顺其自然,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时机不到别乱来,别给孩子乱提要求,不要揠苗助长。

比如孩子大小便的问题。孩子为什么明明学会自己上厕所了,又开始尿裤子拉裤子?很简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是一条上升的直线。螺旋就意味着会有反复,反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断试错、练习、巩固的过程,就像跳高时需要后退助跑一样,一旦突破这个阶段,孩子就会真正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所以,当孩子又尿裤子了,你大可不必恼火和焦虑,要知道,你的焦虑瞬间就会传染给孩子,那只会给孩子徒增压力,导致反复更严重。你不用多做什么多说什么,只需要像以前他没学会自己大小便时那样,很自然地帮他换掉就行,给孩子自己适应和成长的时间。

有的孩子白天可以自己小便了,父母又开始发愁夜尿问题,这纯属杞人忧天自寻烦恼。如果孩子还做不到夜里自己醒来小便,那只能说明他的身体发育还没到位,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就给他穿个纸尿裤就行了。要知道,夜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睡觉,而不是尿尿!

比如孩子独立睡觉的问题。很多父母问我:和孩子什么时候分房睡觉最合适?答案很简单:当孩子准备好的时候。准备好的标准是什么?当孩子自己独立分房睡觉,夜里能睡得踏实,就算偶尔醒来也不会哭闹、不会跑过来找妈妈爸爸,早晨起来精神愉悦饱满,那就代表孩子已经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孩子能准备好?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有的三岁就能独立睡觉,有的要到五六岁甚至更大点。只要父母自认平常给予了孩子足够高质量的陪伴、充分的接纳与尊重,那就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不要纠结到底是在孩子几岁时分房好,静静等待孩子做好准备的那天到来就可以了。

三、如何让孩子爱上家务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之比为15∶1,犯罪率之比是1∶10。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做家务不光是一项劳动,更是一种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务劳动不光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一点点磨炼出孩子的自立、自信、乐观、毅力与耐心,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责任心、感恩心与勤劳的美好品质。

看看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9—24个月,扔尿布;2—3岁,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喂宠物、浇花;4—5岁,铺床、摆餐具;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洗碗,打扫房间;7—12岁,使用洗衣机、清理洗手间、做简单的饭;13岁以上,擦玻璃、换灯泡、做饭、清理灶台、修剪草坪。

同样年龄的中国孩子都在干吗?更多的都在学习,他们有写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课。但凡有个孩子愿意帮父母干点活,往往就会被大肆夸奖为“孝顺、懂事”。但事实上,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恰恰是他作为家庭一员应尽的基本职责,也是他将来迈向独立生活的基本功,根本无须特意大加赞赏。

对于孩子而言,幼时开始尝试做家务更多是因为好玩、有趣,但一旦要求他们坚持做下去,他们很有可能就会产生枯燥、辛苦等负面感受,进而变得懈怠甚至抗拒。所以,父母要掌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第一,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要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家里的小主人,做家务是他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做家务不是他给爸爸妈妈的回报,也不是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更不能作为爸爸妈妈对他的惩罚,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里的事情一起干!

我打算让2岁多的女儿收拾碗筷时,是这样和她对话的:

我:宝贝,咱们家有几个人?

女:1,2,3,三个,爸爸,妈妈,还有我。

我:是的,咱们家有三个人,爸爸妈妈是大人,是家里的大主人,你是小孩子,是家里的小主人。

女:我是小主人!(有点兴奋)

我:爸爸妈妈平常做饭、洗衣服、拖地,为家里做了好多的事情,你能为家里做点什么呢?

女:我拖地,我还擦桌子!

我:嗯,你经常拖地,还会擦桌子,是个非常勤快的好孩子。现在你又长大了一点,可以为家里做更多事情啦!以后吃完饭,妈妈负责擦桌子,爸爸负责洗碗,你来负责收碗,要把碗筷送回厨房哦!不光要收自己的,还要把爸爸妈妈的也都要收到厨房去。(她之前已经养成了把自己的碗筷收拾送回厨房洗碗池的习惯)

女:好,妈妈你擦桌子,我收碗!

我:好的,妈妈的工作是擦桌子,你的工作是收碗。你又掌握了一项新工作啦,真棒!(我朝她竖起大拇指,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外加一个甜甜的吻)

后来,每次吃完饭她就开始收拾碗筷,偶尔忘记时,我就会提醒她:小主人,妈妈要擦桌子啦,你的工作是什么?她就会马上想起来。有时她送完自己的碗,会忍不住朝我邀功:“妈妈,我把你和爸爸的碗也收啦!”我就会微笑着回她:“好的,这是你的工作,你做得很好!”

自始至终,我非常刻意地避免用“帮忙、谢谢”这样的词和女儿交流,就是想让她逐步明白:她就是家里的一员,她应该为家里做贡献,应该承担一部分家务,这不是在给爸爸妈妈帮忙,所以,爸爸妈妈也不会给她说“谢谢”。

第二,拔高做家务的体验层次。

让家务不只是劳动,让孩子从做家务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和进步,包括在劳动过程中学到特别的知识与技能、享受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

比如手洗衣服,你可以提炼出更多超出劳动之外的关键词,让孩子知道原来洗衣服也这么“有学问”,只要用心,他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大本事。具体怎么个提炼法?来看看我的示范。

(1)准备与计划。要想把衣服轻轻松松洗干净,需要分成几个步骤,并计划好每个步骤的时间,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物品和工具。所以你可以问孩子:要洗衣服,咱们得准备哪些物品?洗衣服一共包括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科学的步骤通常是四步:第一步先加洗涤剂浸泡,第二步洗涤,第三步用清水漂洗,第四步晾晒。——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准备,提前计划,分清步骤。

(2)重点与要领。你可以提问孩子:衣服穿在身上,最容易弄脏的地方是哪里?脏的地方应该怎么办?让孩子知道上衣的重点是袖子和领子,裤子的重点则是臀部处和裤脚,这些重点部位要反复多刷洗几次。——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抓重点、抓关键环节、抓主要矛盾。

(3)标准与规则。你可以提问孩子:每个步骤要做到什么标准或者注意什么?比如,浸泡环节一般需要30分钟,特别脏的衣服要用热水并延长浸泡时间;洗涤剂加进去后要反复翻搅衣服直到洗涤剂完全溶解;水的量要以刚好盖过衣服为准,太多了浪费洗涤剂,太少了又浸泡不到位;洗涤环节要确保衣服的每个部位都洗净每个部位的洗涤办法也不同,袖子衣领最好用刷子刷洗不容易变形,其他部位可以用手搓洗,贵重的丝绸等面料只能轻轻揉洗;漂洗环节需要2—3遍,直至漂洗过后的水没有泡沫为止;晾晒环节也是有规则的,滴水的衣服得先放洗手间,等水沥干后才能晾到阳台上,否则阳台的积水多了会泡坏下层邻居的屋顶;晾晒的时候要把衣服尽量捋平整,这样衣服晒干后才不会留下很多褶皱,省掉不少熨烫的工夫。——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确目标,树立标准和规则,要有公德心和同理心,替他人着想。

(4)检查与细节。你可以提问孩子:怎么才能确保衣服彻底洗干净?当然是要检查。在哪个步骤检查比较好?把衣服全部洗涤完后,为确保清洁彻底,最好能把衣服从上到下全部检查一遍,因为有些小的脏污点不一定会在袖子和领口,可能躲藏在其他地方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就不至于等到晾晒环节发现没洗干净而重洗,因为重洗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水资源。——做任何事情都要记得自我检查,并且关注细节。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不光是洗衣服,以后碰到其他事情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分析和处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从小事中学到大本事。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最基本的关键词,只要你开动脑筋,还可以提炼出更多关键词与孩子分享,比如耐心、专注、细心、环保、勤奋、思考等。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引导孩子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比如,每天或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作为“全家大扫除”的家务时间,让每个家庭成员认领自己想要承担的家务项目;在家务时间放点欢快的背景音乐,边哼着歌曲边劳动;在劳动结束后来点仪式感,可以全家以击掌或干杯来庆祝劳动任务完成,还可以同时配合口号如:快乐劳动,快乐生活,耶!也可以拍照展示一下各自的劳动成果,如干净得发亮的地板、一尘不染的桌子、整洁有序的衣柜等,每人再轮流赞美下彼此的付出与成果。这些小细节,都会让劳动变成美好的享受,而不是枯燥的苦力活。

四、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不拖拉不磨蹭

在我看来,时间管理是孩子自理能力中要求最高的一项内容,它要求孩子能有条不紊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等各类事宜,不拖拉不磨蹭。

经常有父母问:我性格风风火火,为什么我的孩子就这么磨蹭拖拉?或者,平时没少对孩子耳提面命严格要求,怎么还会出现问题?其实,孩子拖延症的形成有很多因素,既有态度认知上的,也有能力方法上的,还有环境影响上的。所以,不是光靠简单的“催命功”“狮吼功”之类可以解决的。下面我给几点关键性的建议:

第一,建立明确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学会安排与计划时间。

父母给孩子交代任何事情时,要有具体的时间节点、时间指标,如8点、还有5分钟。不妨在家里挂个阿拉伯数字的大钟,每次说时间时和孩子一起看钟,从起床、睡觉、吃饭等基本事宜开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大点的孩子,就可以多讲讲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珍惜时间的故事,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同时,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把一件大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去逐步完成。父母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日程计划表开始,让孩子思考和计算一天共有多少时间可用,有哪些事情必须要做,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各需要花多长时间,让孩子自己制订一个一天的事件安排表,如拟定起床、洗漱、吃饭、上学、放学、回家、玩乐、写作业、阅读、睡觉等的时间段,让孩子逐步理解时间的分类和连续性。孩子再大点,就可以让他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个学期的、一个月的,甚至制订一个全家出游的计划等。

第二,激发兴趣,建立明确的目标感。

父母给孩子交代任何事情时,都要耐心说清楚事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引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和命令。比如孩子各种磨蹭、不好好写作业,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他对学习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兴趣,不觉得做好作业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他甚至会觉得那只是父母想让他好好学习,所以,和孩子探讨上学和不上学的人生分别有什么不同,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三,巧妙督促,让孩子适当承担拖延的后果。

很多父母一开口就是:“怎么这么慢,怎么还没完,快点快点!”父母越催越着急,孩子越被催越没兴趣、没信心,最后就更加拖延甚至撂挑子,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父母要学会合理地“督促”孩子,掌握节奏和分寸,而不是一味“催促”。如果孩子在玩,离写作业的时间还有15分钟时,你可以第一次提醒:宝贝,你还可以再玩15分钟!我会提前5分钟再来提醒你一次的。到还有5分钟时,你可以第二次提醒:宝贝,你还可以玩最后5分钟哦,待会我们就必须要写作业了!5分钟结束后,你就可以过来告诉他要写作业去了,并且把玩具等收走。这样督促的好处是孩子不容易烦你,并且能逐步建立清楚的时间观念。

如果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你不要急,也不要去帮他,甚至包办代劳。一旦你包办一次,孩子就明白了,自己磨蹭点没关系,到时候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我的。你可以提醒孩子“只有5分钟了,再不快点可就要迟到了。”如果他依然在那里磨蹭,不妨任由他去,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的后果。比如孩子迟到了,老师肯定会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丢了面子,就会认识到拖拉给自己带来的害处,几次以后孩子自然就会自己加快速度。甚至,如果孩子磨蹭没赶上车,你不妨狠狠心陪他走路去上学,这样的体验一定会让他刻骨铭心、牢记教训。

第四,即刻满足,让孩子觉得“快得很值”。

拖延的孩子,一般多少都会有点“即刻满足”的心理,不能忍受太远的目标,所以,要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予以即刻肯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你可以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你看你做得多快”“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

同时,一定要把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不要孩子刚完成一项任务就立即给他增加额外的任务,告诉孩子在他较快完成任务之后,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痛痛快快地踢会球、玩一会。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他才能够“快”得起来,否则下次他十有八九会想出各种磨蹭的招数来应付你。

第五,教会孩子完成每件具体事情的高效方法。

比如孩子收拾东西慢、穿衣服慢、洗漱慢、写作业慢,你就应该先去检查下,是不是方法有问题,孩子对方法有没有掌握到位。

除此之外,父母言出必行不拖拉,努力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不被打扰的个人空间,都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减少拖拉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