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亲欲养而子不待,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几年前,我应邀到湖南省一所排名前列的中学做初一新生家长讲座,讲完后当即就有一位父亲上台找我交流,他倾诉了一个让他痛苦不堪的事实:当他试图教育12岁的儿子时,儿子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我以前需要你的时候你去哪里了?现在你有什么资格来管我?

问起缘由,他承认儿子说的都是事实,他常年在外奔波忙于生意,回家时间本就不多,偶尔有空在家也无心好好陪孩子,12年来儿子基本上是妈妈一手带大的。到了青春期,他突然发现儿子身上毛病一堆,加上中学的学习任务也重了,便想着要从此严加管教让其“改邪归正”,不料儿子根本不理他这茬,好说歹说均油盐不进。

对于这样的咨询,我通常只有一句简单的忠告:先把孩子所谓的问题和毛病放一边,用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去改善和修复亲子关系,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经常讲“亲子关系”,请注意开头的“亲”字,亲是什么?很多人理解为亲人的亲,觉得只要自己和孩子有血缘关系,自然就是亲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亲,是亲热的亲、亲密的亲。孩子凭什么和你亲热、亲密?不是因为血缘,是因为情感。情感怎么来?要靠高品质的陪伴和教养,靠多年的精心付出与投入。这种稳定而又坚固的亲情关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所谓“生母不及养母大”,就是这个道理。

幼年时期的陪伴和养育,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安全与依恋。童年时期的陪伴和教育,则会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任与尊重。有了这两个前提,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对父母心服口服,父母的话,孩子才会愿意听、喜欢听,最终才有可能接纳和听从父母的教育。就算亲子间偶尔会有摩擦、冲突甚至争吵,但爱与亲情是永远不会淡化的。

一、父母的保质期是多久?

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家庭教育是不是也有有效期?父母这个岗位究竟有没有保质期?如果有,是多久?可能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只要我活着,孩子就得叫我爹娘,我就是他家长啊!这话乍听有点道理,但细究就会发现,现实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靠感知觉探索和学习,语言和思维较少;2—7岁为前运算阶段,以表象、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7—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但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12—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接近成人。

“接近成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外在的教育手段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小,他们将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内驱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我们对父母、领导、老师等各色人物的教育还能听得进多少、做得到多少?除非我们自己经历巨大的刺激、受到强烈的震撼,才有可能下定决心从固化的舒适区里跳出来,改变自己。就像人们明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可是不等到身体失控甚至恶疾降临,很多人是不会迈开双腿的。

因此,孩子越大,被父母塑造和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小。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时刻警醒自己:我的保质期还有多久?我如何抓住有限的保质期,给予孩子更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培养?

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两件事:子欲孝而亲不待,亲欲养而子不待。前一句大家应该都懂,后一句是我提出来的。当我们想要花更多时间、更多心思好好陪伴和养育孩子的时候,他却已经悄然长大,他已经不那么迫切地需要我们,他已经越来越难以被我们影响,事实上,无论是母爱还是父爱,本身就是一个与孩子逐步分离的过程。问问自己,如果那一天来临,我想要留下的是什么?我可能会留下的又是什么?是欣慰还是遗憾,抑或是无尽的后悔?

二、有一种残忍的爱,叫可望而不可即!

留守对孩子的危害,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比较了解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的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养成各种不良习惯。这些,都会让父母在孩子回到身边后头痛无比,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有些还不一定解决得了。

如果认为留守儿童只出现在农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年,“假性留守儿童”“丧偶式育儿”这些词语大量涌现,听着就让人泛起一股寒意。

所谓“假性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工作很忙没什么时间陪孩子,或是早出晚归根本见不到孩子,主要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比起真正的留守儿童,“假性留守儿童”唯一的差别,是与父母的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实则遥不可及。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甚至声也难闻,更别提好好享受父母温情的陪伴与照料了。

而“丧偶式育儿”,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一方长期出差;或者缺少父母中某一方的情感支持,比如很难见面、无陪伴交流等。而这“一方”,通常更多是指父亲。看看妈妈们的抱怨:下班后喝酒、打牌、玩游戏必选其一;“父爱如山”,就是如山一般戳在那里啥也不干;时不时还要添乱,把孩子弄哭。总之,典型的“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

假性留守以及丧偶式育儿的危害性,其实并不比农村留守轻多少。在我看来,这对孩子甚至是一个更残酷的折磨。明明就在眼前的父母,却看不见摸不着抱不到,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无时无刻地**,不断给孩子希望,又不断让孩子绝望,难道不是更残忍吗?

婴幼儿长期缺少父爱会表现出一些特有症状,如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等,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这些都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我有个邻居,爸爸因工作原因常年外派,妈妈只能全职照看儿子,儿子在家脾气越来越大,经常无缘无故就发火、对妈妈呼来喝去,在外面他却又异常敏感内向,基本不和其他孩子交往,别人随便说句话就会令他伤心难过,而且动不动就哭泣。爸爸偶尔回来几天,压根就管不住儿子。讲道理,儿子直接无视;再说得多了,儿子直接顶撞“你凭什么管我?你从来都没有管过我……”

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又因为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她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她就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从来不敢找优秀的男孩子,因为害怕被他们抛弃。她以为,至少那些条件比她差很多的男孩子,抛弃她的概率要小一些。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往。这是因为,只有跟父亲在一起,男孩才有机会学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女孩才有机会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反之,孩子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必须承认,“假性留守儿童”也好、“丧偶式育儿”也好,这些父母一定有很多很现实的原因,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再大,绝对大不过孩子!要知道,虽然儿童3岁以前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法留存的,但有些东西会以“潜意识”的方式永久地留在孩子心底和大脑深处,进而影响甚至控制他的一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三、婴儿需要长期的被照顾,是给了父母一个天大的机会!

其实,没有“上岗资格证”的父母,是很容易陷入“三无”陷阱的:无心,无知,无力。无心的父母,大抵把生儿育女只当作一个传宗接代的必要,信奉自然成人,祖祖辈辈都这样,孩子总会长大的,从未想过做父母居然还要花心思。无知的父母,大多也都想过要好好教养孩子,但因为知识的缺乏,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无力的父母,育儿知识可能学了不少,但总找不到适合自家孩子的靠谱之道,在育儿路上磕磕绊绊摸索前进。

无知可以学习,无力可以实践,最可怕的是无心。若一对父母对孩子没有珍爱之心、付出之心,对孩子的教育又从何谈起?

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除了有袋类动物的幼崽,人类的婴儿是最脆弱的。大多数哺乳动物生下来就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小象出生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自己走路,小马出生十五到三十分钟就能站立行走。为什么人类这么高等的哺乳动物,生下来的婴儿却如此脆弱,不能站立,不能走动,不能觅食,不能说话,一切都要靠人照顾,而且这个照顾的周期还如此漫长?

从生理上而言,这当然与人类的进化及大脑发育息息相关,但我更愿意相信:

婴儿之所以需要长期的被照顾,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天大的机会——通过贴身照顾养育孩子,来进行充分的情感投资,建立足够亲密的亲子关系。除此之外,也给了父母一个重新学习爱的机会,让父母的心再次柔软,让父母可以去全身心不求回报地付出爱、体验爱、学会爱,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丰盛的人生。表面上看来,是孩子需要我们,但本质上,是我们需要孩子。

所以,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养和陪伴,实在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经济压力大?夫妻俩一方暂时少工作或者不工作会全家饿肚子吗?工作忙?离了自己,地球会停止转动吗?但凡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办法总是能想出来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就看你对孩子是有心还是无心。

需要上班的父母,下班后尽量多陪孩子,每天至少30分钟。如果有可能,夫妻中一方找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可以是兼职,抑或是自由职业,多点时间照料和陪伴孩子。条件好点的,如果夫妻中一方愿意,能全职在家照顾孩子至少3年,当然是更好的。

有位妈妈,孩子1岁多,坚决在家当全职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孩子有了我亲自教养的前3年,后面谁带他我都不怕了,孰轻孰重,自己想吧!

没错,0—3岁是孩子身体发育、心智发展、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会让孩子一生受用。这个阶段教养得当的孩子,后续的成长就会让父母很省心。这真是一个看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好妈妈。

四、今天,我陪你慢慢长大;明天,你陪我慢慢变老!

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爱会生发爱,爱亦能引发恨。当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很可能就会由爱生恨,恨父母不关心不陪伴自己,恨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甚至恨自己不该来到这世上。在这样的怨恨之下,还奢望孩子日后能接受你的教育?我只能说:父母若在孩子小时不将其带在身边好好教养,你就做好孩子以后越大越叛逆的准备吧!

缺乏父母的爱与陪伴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他们不缺金钱、不缺房子,唯独缺的是一颗完整的心——他们拥有的,只是一颗极度匮乏安全与爱的破碎的心。没有被珍贵地呵护过,又如何找到安全?没有被深切地爱过,又如何学会爱人?他们终其一生,可能都在恐惧与孤独中度过。而作为父母,你又何其忍心,亲手葬送你的亲生骨血未来一生的幸福?

以牺牲对孩子的陪伴与教养为代价,就算你赚到了财富,挣得了功名,爬上了高位,但蓦然回首,你的孩子,那个当初纯净美好的天使,早已满身戾气,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犹如一袭华美的袍,外在光鲜,内里却千疮百孔,那种刻骨的绝望与愧悔,让你几近窒息。这世间,功名利禄皆可从头再来,唯有孩子一旦出生,就没有机会从头再来。正因如此,孩子教育的失败,也许才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失败。

“今天你送我上最好的学校,明天我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童言无忌,却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想,人生真正的成功大概就是:亲爱的孩子,今天,我陪你慢慢长大;明天,你陪我慢慢变老。

下面这首小诗,与天下爱孩子的父母共勉。不写诗已经很多年,感谢我亲爱的“小棉袄”,带给我无尽的温柔,重新唤起我尘封多年的对于诗的**。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我还那么小

你,就是我的太阳

你在,我才能安心地入睡,在梦中绽放的也是微笑

你不在,我的世界黑暗一片,在梦里也是恐惧地哭泣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我还那么弱

你,就是我的支柱

你在,我才能无虑地成长,跌倒了也不怕伤痛

你不在,我的生命绝望无助,跌倒了也只能默默地流泪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我是那么可爱

你,就是我的舞台

你在,我才能尽情地绽放,你永远是我最忠实的观众

你不在,我的舞台沉默死寂,我再优秀也无人为我喝彩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我是那么优秀

你,就是我的征途

你在,我才能坚定地前行,你永远是我最骄傲的榜样

你不在,我的征途形单影只,我再努力也无法把你触及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其实我真的很乖

乖到我不敢向你大胆地要求陪伴

你的一个不在乎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语

都会让我望而却步,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其实我真的很懂事

懂事到我不会向你任性地要这要那

我可以不穿新衣、可以不要新玩具

只要你好好陪在我身边,看我长大

妈妈,你怎么舍得我留守

其实时间它真的很快

快到一转眼我就会长大

不再向你撒娇、不再要你抱抱

只是那个时候,你我是不是都会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