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远见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央视播出的纪录片《零零后》,展现了一群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十年前,他们被父母送入同一所幼儿园,十年间,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就把孩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追求完美、努力给孩子最好教育的妈妈,孩子却经不起失败,坦言自己是“被逼着成长”;努力培养孩子手足情却不得法的家长,孩子最终成了叛逆的“问题”少女,直言自己“并不理解手足之情”;尊重孩子内向天性、顺其自然的家长,孩子依旧内向,虽也学会了如何和朋友相处,但依旧从容表达“我享受内向的状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在自己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指出:孩子即将面对的世界是灵活多变的,兼具未知与已知。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经打开的盒子”里的内容,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中的内容的好奇心。
一言以蔽之,教育要站在未来看现在,教育不光是让孩子为现在的世界做好准备,更应该尽量帮助他们为看不见的未来做好准备。
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教育的成功,到底应该用什么来衡量?这一切,只有时间知道答案。而且,这个时间很长,长到是孩子的一生。时间会告诉我们两个最重要的答案:
第一,孩子的一生是否幸福。如果他们在离开这个世界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满足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虽然,我们看不到那个时刻。显然,成绩、学校、工作,都无法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幸福。因为幸福,不光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会理解幸福、追求幸福、把握幸福,这才是关键。
第二,孩子的一生是否价值最大化。这里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孩子能否发挥所长,为家庭、集体、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如果我们培养了很多奥数世界金奖,但最终很少有人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挣钱很多,但却从来不懂什么叫回馈,那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这种对教育未来性的洞见与把握,对当下孩子状态的淡定与从容,不以孩子一事之得失、一时之高下而或喜或忧,就是作为父母真正的远见,就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一、孩子真的能赢在起跑线吗?
作为父母,你一定会经常被各种与孩子有关的广告狂轰滥炸,教育、培训、营养保健、玩具、学习用品等,绝大多数广告都毫无例外地在向你灌输一个观念:绝对不能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于是,很多父母开始相信这句所谓的真理,一窝蜂地把孩子送进各种早教、培训、辅导机构,以为让孩子越早接受教育、学得越多,孩子就会起点更高、跑得更快。
我也经常被很多父母问到这类问题: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早教?要不要上辅导班、兴趣班?不做这些,孩子输在起跑线怎么办?
其实,教育本身从来都不是问题,为什么教、如何教才是关键问题。如果父母对这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弄明白,那就不如不教。要知道,在教育这件事上,错误的干预比不干预的危害更大。很多人疑惑于为什么“70后”“80后”这几代人的父母大多实行“散养”,“70后”“80后”反倒成长得大体还算好,而“00后”孩子们的父母文化程度明明提高了很多,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我女儿就读的幼儿园,小班阶段就开始教孩子识字,而且还不是简单的字。我问招生主任为什么要这么早教这些?她反问:不教这些能教什么呢?我说可教可玩的东西很多呀,生活、运动、人际、手工、艺术、绘本、自然与社会实践等,哪个都是很好的内容,为什么非得这么早识字?她委婉回答:“如果每个家长都像您这样就好了。”我明白她的潜台词,大概还是有很多家长,对识字、英语、数学等的期望值更高。于是,我的对策就是:既然教了,只要不过分强制孩子,那就当玩吧,我不会在乎她学得怎样,更不会刻意去复习和强化。
如果你是单纯为了让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那么我不妨告诉你以下三点:
第一,有的东西现在学了未来可能就没用了。
无人工厂来了,无人超市来了,机器人服务员来了,同声翻译机来了,流水线操作员、收银员、服务员、翻译等大量操作性岗位未来都可能逐步消失,就算是研发这类高智力高创造性岗位,也面临更严苛的升级挑战。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借助隐形眼镜就可以上网,无人驾驶的车辆满街都是,机器人无处不在,甚至,利用你的意念就可以上网、写电子邮件。今天你让孩子学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未必就恰好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私以为,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教育者的宣言,因为他知道,任何当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未来都有可能随时失效。
第二,学早了要么学不进,要么事倍功半。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研究记录了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格塞尔选择了各方条件都非常相似的一对双胞胎。他让双胞胎中的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出生48周的哥哥才学会站立没多久,偶尔可以摇摇晃晃地走几步路。格塞尔每天对哥哥进行15分钟的训练,在历经无数次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后,这个孩子终于在出生第54周的时候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格塞尔又让双胞胎中的弟弟在第52周的时候练习爬楼梯,这时候弟弟已经能很好地走路了,腿部肌肉也比哥哥刚开始练时更发达。结果,在同样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下,弟弟只用了两周(也是出生第54周)就能独立爬楼梯了,且比哥哥爬得更快更稳。
这对双胞胎,一个是从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但两个人却不谋而合地都在54周学会了爬楼梯。[1]
一开始,格塞尔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为了验证结论的准确性,他找了上百对双生子,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实验。结果,他发现不管双胞胎的人种、性别如何,都不会影响这个实验的结果——孩子在出生52周左右的时候,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好,只需花费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训练效果。
之后,格塞尔又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不同的领域做了实验。在多次实验中,他发现,不管是教孩子识字、穿衣、做算术题,还是社交都存在着黄金教育时段。
基于实验的结果,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成熟,成熟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当身体不够成熟的时候,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简言之,孩子学某样东西如果学得很慢,多半是因为他的身体条件还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学习,只会白白浪费孩子最宝贵的时间。
第三,提早过度学习反倒可能让孩子失去后劲、输在终点。
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事实上,所谓的“起跑领先”,不过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罢了。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这种暂时的领先,可能要付出“输在终点”的惨重代价。
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在7岁以前都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模式是感知和体验。这就意味着,孩子需要的是从生活中学习,包括游戏、玩耍、运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等。并且,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重点不是识字、运算、智力开发,而是强健体魄,学会生活自理、人际交往、适应社会。
过早让孩子背古文诗词,学拼音、算术、英语、奥数等,大多都是违反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的,过早往孩子大脑里强行输入大量抽象的内容,会使得孩子左、右脑得不到均衡、充分的发展,从而降低甚至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等宝贵的天赋。
虽然人类的科学主要借助左脑来发展,但是人类的生活大量地要靠右脑来完成的。但凡活得不幸福的人,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提时期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过度的学习压力,会让孩子的大脑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影响大脑的发育,阻止某些重要神经的连接,并进一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发现,过早学习且学习压力很大的儿童,一般在小学四年级时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逐渐失去以前的优势。
除此之外,过早学习的孩子,往往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当孩子发现即便自己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也不能换来竞争优势时,学习就成了他挫败感的来源,导致孩子的低自尊,让他觉得“我就是比大家差”“我就是没有别的孩子聪明”。
很多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奥数的孩子,后来往往极端排斥数学,数学成绩逐渐下降,其原因就在这里。没有孩子天生不爱学习,但如果孩子长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逃避等心理。
更可怕的是,低自尊的自我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哪怕孩子的学习习惯、方法得到了改善,它也不会自动消失。而孩子的自尊水平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业和社会发展,事实证明,那些发展较好的成功人士,往往在儿童时期就显示出较高的自尊水平。
旅美教育家、华人父亲黄全愈曾向美国学校申请让儿子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儿子的数学老师回信婉拒:“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上,从而去珍视数学。”后来,这个孩子依旧超前学习停不下来,不仅小学、初中跳级两次,还超前学习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但上大学后,他却主动选择远离数学,尽一切可能不去选修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
中国的褚时健74岁时与妻子承包荒山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85岁成为励志典范“中国橙王”。美国的摩西奶奶76岁时开始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展一举成名,一直画到101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一时的出彩也好,黯淡也好,都只是孩子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瞬间。重要的不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在哪里,而是明天他想去哪里、他能到达哪里。教育的本质,是推动个人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好的教育,一定只是给孩子打开一扇窗、播下一粒种,然后静待芽发;芽发了,你可以因材施教,但无法拔苗助长。
二、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学,上个好大学才能有份好工作。”这已经成了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了。但今天,大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看来,状元们并没有“赢在起跑线”。那么问题来了,高考状元的家庭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答案是:教师家庭、孩子从小做家务、父母不干预学习、父母与孩子沟通顺畅、家庭民主。符合这五类特征的家庭最容易培养出高考状元。
所以,孩子的人生究竟有没有起跑线?其实还真有。首先,是父母的基因、整个家族的代际积淀,这些东西是早已注定的。其次,是父母的远见、素养、对孩子用心的付出。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父母随身自带的。
三、如何让孩子赢在未来、赢在终点?
抛开对起跑线的执念,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让孩子赢在未来、赢在终点?这需要一种特殊的系统性能力,即“适应未来的能力”,我把它简称为“未来力”。
我认为未来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操作性工作、创造性工作、领导性工作。
重复的、机械的、标准化的工作,就是操作性工作,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流水线操作员、收银员、服务员等职业。未来越来越多的操作性工作,都将可能被机器所代替。
创造性工作,包括艺术、文学、设计、策划、学术研究之类。创造性工作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当然是审美、创意、创新与思考。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仅凭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是不够的。
所有需要与人密切打交道的工作,都可以被称为领导性工作。领导性工作需要的是领导力,但我说的“领导”并不是指职位上的领导与被领导,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只有具备足够强大的影响别人的能力,才能打动别人、团结别人、推动别人,最终达成目标。比如,医生需要影响病人,销售员需要影响客户,公务员需要影响民众。
源自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地扶助和关切;3.创意和审美。统计结果显示,最不易被取代的职业有:酒店管理者、教师、心理医生、公关、建筑师、牙医理疗师、律师、法官、艺术家、科学家。
我很庆幸自己的教师职业永远不会下岗,我也很高兴我对未来的判断与剑桥大学的研究结论趋近一致。事实上,无论是创造力还是领导力,都是“未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过去近二十年的管理咨询和教育培训实践与研究积累,以及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判,我创立了“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并提炼出这个体系的核心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学会:学会生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做人,给孩子一个高贵的灵魂;学会做事,给孩子一个智慧的大脑;学会幸福,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细分下来,每一个学会又有对应的四项关键素质,如下图所示:
田先-“中国式”精英教育:少儿软实力“四会”模型
这十六项素质与能力,基本都不涉及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们不是“硬实力”,无法用学历、技能、证书等来证明,但它们是普遍适用的“软实力”。打个比方,软实力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硬实力就像一个个应用软件。有了强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分分钟就能下载、安装、运行、使用。但如果操作系统性能太低,再好的应用软件也会效率低下,甚至以宕机收场。
有了这些“软实力”,无论未来技术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孩子都能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并且有能力去自主选择和习得真正需要的“硬实力”,从而从容不迫地立足未来人生与社会。从第二篇开始,我会围绕这个模型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
对于孩子而言,“硬实力”的学习晚点开始未尝不可,但“软实力”的学习,晚了就真的要落后了!比如,孩子学钢琴,学的到底是什么?从“硬实力”的角度来说,就是指法、技术,考级、比赛是最好的证明。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是气质、礼仪、审美、品位、专注、恒心、毅力、自信、挑战、抗压力……这才是学钢琴的正确打开方式。至于考级、比赛、表演之类,可以鼓励,但不要强迫。有的孩子练了十几年钢琴,拿到十级证书,长大后却再也不愿意碰钢琴,原因就在于父母只注重弹琴的技术,却没有引导孩子去体会真正的音乐之美、钢琴之美。
提升未来力,重点是提升孩子面向未来的“软实力”。无论今天孩子学的是什么,不要刻意追求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引导孩子去挖掘那些潜藏在每一项学习背后的“软实力”吧。练好未来力,人生其实处处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反映的正是当下很多人的集体无安全感、集体焦虑与浮躁。当我们自己都无法从容淡定时,我们又如何培养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刻意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人生这场马拉松,孩子无须所谓的“速度与**”,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与热情,方能笑到最后;孩子也无须和别人比赛,只需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他就是冠军。
[1] 参见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