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活成最好的自己,每个孩子都可以不平凡!

2013年,我打算正式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思来想去,打算命名为“中国式”精英教育。我用这个名字咨询了身边不少朋友以及客户,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数人诚恳地劝我最好不要用这个名字,理由多是:我不需要我的孩子成为什么精英,我希望他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就好了!

这个理由让我深感遗憾和担忧:看来,不少人对“精英”这个词,是存在误解的。但也正因如此,更坚定了我要用这个词的初心:让更多的人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精英,让更多的孩子成长为精英。

确实,放眼望去,当今社会,“精英”这个词似乎早已泛滥成灾。精英到底是什么?是企业家、老板?是来自国外名校、投行、“四大”、500强、国字号的人?是出入五星级、全身国际名牌、啃牛排、喝红酒、打高尔夫、玩马术的人?或者,至少是饮食精致、衣着入时、车房皆备的中产阶级?

很多人一想到精英,首先跳出的潜意识大概就是“人上人”:要么拥有财富,要么拥有特权,处于社会金字塔顶层、食物链的上层。于是,多少教育培训机构打着“精英教育”“贵族学校”的口号,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使他们心甘情愿掏出大把的钞票。这些家长无一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为“人上人”,争夺社会食物链上的更高排序。

可是,这些培训机构提供的都是什么教育呢?成绩好已经太小儿科了,唱歌跳舞画画钢琴之类的兴趣特长班也落伍了,那就学高尔夫马术击剑、学着装打扮、认识奢侈品、学吃西餐、多开Party,总之,要看起来像个“上流人士”的样子。可问题是,仅仅学几样所谓高端特长、修炼一点所谓表面风度、体验几把所谓高尚生活,就真的可以被称为精英了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如同培育一棵大树,父母的教育目标就如同大树之根基,根基不稳则树难成才,甚至会长歪。我们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这是每个父母都必须首先思考的关键问题。当今社会对成功的理解,大多是有缺失的,或以偏概全,或舍本逐末。在如此的压力与洪流之下,父母如何正本清源,明确并坚持自己的育儿方向,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作为政治学概念的“精英”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指一群少数的、才学品行出众的国家事务管理者。这一“精英”概念源自早期学者们心中的一种理念:有一些国家公民,人数不多,但才学品行都优于一般民众,把他们遴选出来去管理国家重大事务,能使社会各方面的运作更有效率,使人民生活得更好。

原因很简单,既然你水平更高、能力更大,你就有义务承担更多的责任,就应该为你所在的群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公共服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达则兼济天下”,皆属此类“精英”概念。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贡献和服务,才是真正的精英阶级的灵魂。那些拿欲望当理想,一心往食物链顶层爬的人,那些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正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说,最多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

一、我国古代的君子之道

在我国古代,孩子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正是社会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和技巧;“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即古代所谓“六艺”,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洒扫泛指家务事;应对、进退、礼,都是与人相处、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会射箭就能上山打猎不至于饿死,碰到猛兽也有机会逃生;会骑马驾马车,活动半径就能大幅提升,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办事能更方便高效;乐、书数代表的是艺术和文化;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代表的则是一个人的道德自律与社会责任。

先学生存,再学为人处世,接着学艺术文化,最后修炼内心——君子就是这样一步步炼成的。显然,严格的道德自律、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是古代“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

二、美国的精英教育

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映时,很多影评认为它“揭露资产阶级以及贵族的虚伪”,可就是这些被称为“虚伪”的贵族,在船倾斜时面不改色、始终冷静,不为一己之利抢占救生艇,让出逃生机会,坚持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

一位贵族老先生说:“我们是绅士,所以我们要保持优雅。”“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在把自己怀着身孕的妻子送上救生艇后,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直到轮船沉没,船上倒下的大烟囱把他砸进大西洋中。

事后的统计显示,大部分的船员都遇难了,死亡比例超过了船上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所有房舱的乘客死亡比例。船员在船上,比乘客更有条件逃生,但他们却把机会给了别人,把无望留给了自己。而且不是一两个船员这样做,是全部近千名船员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当“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回到纽约时,大家讨论谁生还、谁遇难了,由于幸存的女人孩子远比男人多,人们都认为是海上规则“妇孺优先”的胜利。但“泰坦尼克号”所属的“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不管在陆地,还是在海上,都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与任何规章制度、航海规矩无关。

而船头的八位音乐家直到沉船的最后一刻,一直都在沉着平静地演奏乐曲,安抚大家的情绪,那飞翔的音符,体现了至死不向自然界的险恶低头的人类尊严和高贵。

美国对于“精英”的界定是:精英是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一群人,他们在坚实的学术训练之外,还必须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学会如何思考和处理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涉及个人内心平衡、价值选择、社会责任等方面。

从其最具代表性的“常春藤联盟”的招生录取标准中,不难找到更具体的答案:

·积极主动、充满活力、**投入的人;

·坚忍不拔、始终如一、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的人;

·诚实、善良、正直、热心公益和博爱的人;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幽默感、领导才能的人;

·独立思考、是非观念正确、具有成熟思想的人;

·具有强烈好奇心、追根寻源、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人;

·具有其他一切人类社会最优秀的个性品质的人。

可以看出,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随时展示的才艺,也不是通向高薪工作的途径,而是指向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倡导一种追寻内心的生活方式,要求个人对其目标和价值观做自我拷问,并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不断反思和调适。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中就直接表示:“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

因此,“富贵不足保,惟名校精英教育之泽可及于无穷。”富贵可能不过三代,但优质的精英教育,却可以造福家族世世代代。

三、英国的贵族教育

事实上,不止美国,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中都有精英教育的理念,最典型的如英国伊顿公学这类寄宿制中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绅士精神,其实质就是精英教育。

英国皇室被保留至今,关键原因就是对其“贵族精神”的传承。在英国人眼里,什么是真正的贵族?以下三条是最核心的要素:

·文化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社会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英国皇室的存在就是为英国人民服务,并且以身作则,担当起践行贵族精神的重任。

四、“中国式”精英教育

盘点一圈下来就不难发现,古往今来,中西方社会对优秀人才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强调的是“品德与胸怀”,德行天下,胸怀天下。

但在我看来,与美国、英国的“精英教育、贵族教育”这种典型的上流阶层定位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君子之道”是一种更朴素、更平民化的教育理念:“君子”不一定是位高权重、富甲一方的名流绅士,与阶层、地位、权力、财富都没有直接关系,只要是有德行有胸怀有学问有才华的人,都可以当之无愧被尊称一声“君子”。

所以,我的“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就旨在以“品德与胸怀”为先,同时借鉴美国“精英教育”和英国“贵族教育”中对人的创造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塑造经验,践行我们自己的“中国式”精英教育,但我们不搞贵族化、上层化,而是要尽可能地中国化、平民化。

不过,一说到平民化,你可能就要疑虑了:既然是精英,怎么可能平民化大众化?平头老百姓怎么成为精英?

其实,“精英”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精华”,指的是事物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最早晋·葛洪《抱朴子·嘉遁》有言:“漱流霞之澄液,茹八石之精英。”唐·杜牧《阿房宫赋》亦云:“齐楚之精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天赋与潜能,这份天赋与潜能,自然就是孩子身上最精粹、最美好的部分,即“精华”。所以,每个孩子都是自带“精华”的,都是自带“精英潜质”的,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因材施教,唤醒并且激活他们身上这部分沉睡的精华,提供合适的环境与营养,使其能破土而出、生根发芽,最终生动绽放,成为“最好的自己”。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他就一定是不平凡的,他就一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英”!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想,我们的中国梦一定指日可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毅然舍弃高薪,决定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那时他一年的工资,仅仅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许多人都说他傻,可他自己心里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带着咸菜,扛起锄头,这个曾经穿着西装的海外归国科学家,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跑遍全国各地,翻山越岭,从1994年开始,选址11年,立项审批13年,搬迁4年,建设5年,前后22年的坚守,2016年9月25日,中国的天眼——FAST项目终于竣工!

消息一出,全中国沸腾!全世界轰动!可就在天眼投入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72岁。他只留下了一个简短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干干净净地来,默默无闻地走,他留存的是一位科学家的淡泊和风骨。

“天眼之父”南仁东,当是真正的中国精英的典范。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故此,精英其实也可以是这样一种平凡但并不简单的存在:在家,把废纸箱拍扁叠好放在小区垃圾桶旁以便有心人回收;出门,随身带着小塑料袋处理好自己的垃圾;乘坐手扶电梯,站在右边留出左边的通道;路上遇到流浪的小猫小狗,顺手把手里的零食分享给它们;见到外貌奇特或残疾者报以微笑,不会老盯着他们看;碰到有人遭受欺辱,就算无力挺身而出至少也能悄悄打个报警电话;有一份喜欢的工作,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愿每个中国孩子首先都能成为一个好公民,有底线、有原则、有责任,不给别人添堵,不给社会添乱。如若还能为身边人、为这个世界,发一分本有之光,尽一份能及之力,则人生圆满矣。我们的孩子若能如此,又何尝不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