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自信:五大步骤,养出自信满满的孩子!

2013年4月,研究生黄某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嫌疑人林某某是受害人黄某的室友,因琐事怀恨在心而恶意报复。2015年12月,林某某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林某某过往学业表现优异,高考时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后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免试进入某重点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学生会担任干部,获得奖学金。在研究生期间,林某某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林某某投毒,内心是有愤怒和不满的。这些情绪从何而来?犯罪心理学专家宋晓明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并长时间难以排除。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受到一点哪怕很小的事情的刺激,他就会情绪发作,导致行为失控而作案,伤害被害人。[1]

林某某事件,很容易让人想起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从起因看,两人犯罪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琐事引起的,不良情绪长期累积而导致他们行为失控。从成长背景看,两人也很相似,学业不错,但都在性格上有明显缺陷,如内向、自卑、敏感、偏执、情感匮乏、人际交往能力低等。

每一个坏孩子,都曾经是受害者。他们是可恨之人,却也是可怜之人。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很敏感、脆弱,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不公平,容易受到伤害,以致陷入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一、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很多父母都知道安全感这个词,自信是安全感这块土壤上开出的生命之花,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谈不上自信的。但很多人都误解了安全感的来源,以为只要多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就不会出问题。

事实上,孩子安全感的首要来源,是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要让孩子找到对家人尤其是父母的归属感。具体来说,这其中包含两层关系,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其他家庭成员及抚养人关系。

如果父母感情不和,冷漠、冷战甚至经常吵架冲突,孩子就如同惊弓之鸟,时刻担惊受怕,害怕父母的战争波及自己,更害怕父母因此而遗弃自己,又哪来安全可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不受欢迎的,甚至认为父母的矛盾也是因自己而起的——“一切都是我的错”。这种深刻的自我否定一旦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无异于摧毁了孩子整个生命的土壤根基。

所以,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远比亲子关系更重要。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让孩子在爱中出生、在爱中长大,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就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与传承,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新手父母最容易出现的疏忽是:孩子来了,另一半却丢了。错误地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把另一半当隐形人,没有沟通、没有关心更没有独处空间,尤其是很多妈妈,从此我的眼里只有你——亲爱的孩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成为婚姻的“第三者”,夫妻双方渐行渐远,最终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我和先生有个习惯,每天我们看到有价值的文章,都会通过微信转发给对方,然后一天当中会尽量抽出点时间,围绕这篇文章,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每天晚上在孩子睡着之后,我们也会彼此交流一下今天的经历和感受。如果一天没有这样一小段彼此交流的时间,我甚至会觉得心里空空的,就像一天下来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完成似的。这个习惯让我们无论再忙,也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彼此之间更了解、更信任。

最令孩子痛苦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父母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中来,于是就经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另一半,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你爸爸太没上进心了,就知道打游戏!”“你妈妈就知道乱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经常听到类似抱怨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就会出现不上进、打游戏、乱花钱这类行为。为什么?因为孩子天生就有和父母建立联结的强烈需要,这是一种归属感。如果有关父母的信息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联结,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父母联结的归属感了。

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父母没表达出这类抱怨,只要心中有这些信息,就一定会无意识地显露出来,而孩子一定会感受得到。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作为父母,你要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联结父母的心理需求。比如:“你和你爸爸一样勇敢!”“你跟你妈妈一样温柔!”不光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要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爸妈妈联结,心中对父母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这种归属感一旦得到满足,安全感自然也就油然而生。

除了夫妻关系的和谐,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务必要和谐。而且,在孩子三岁甚至六岁以前,父母必须保证孩子的抚养人是稳定的。如果要借助其他人,也要尽量保持稳定,千万不要今天爷爷奶奶带、明天姥姥姥爷带、改天又请阿姨来带。这种不稳定的抚养人关系,也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让孩子处于不断适应新的抚养人的压力和恐惧之中。

二、高品质的亲子陪伴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儿烦,于是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我一小时赚20美金,这有什么问题吗?”父亲没好气地说。

“哦”,小孩低下头,接着又说,“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

父亲有些生气了:“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睡觉。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这你根本无法体会,我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里。过了一会儿,他心里平静了下来,觉得刚才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正躺在**,他悄悄地问道:“你睡了吗,孩子?”

“爸爸,还没,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将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有些生气,他不知道这个孩子今天是怎么了。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

“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儿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可以吗?”

父亲看着孩子那期望的眼神,不由得眼睛湿润了。

和爸爸一起吃顿晚饭,这是多么稀松平常的小事,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期盼已久的大事。很多父母为孩子舍得大把花钱,却不舍得花一点时间;有些父母虽然花了时间,却并没有真正全身心投入。对孩子而言,如何确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不是玩具,不是衣服,更不是各种培训班,而是陪伴,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

高品质的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第二个重要来源。缺少陪伴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因此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过于敏感、压抑,在创造性、自制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孩子长大后,明明在外人看来有很突出的一面,但依然会因为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从而各种折腾,将自己好不容易努力得来的好日子搅和得一团糟。比如明明拥有了一份还不错的事业,却无法坚持;明明找到了一个心仪的另一半,却难以维系持久的关系。

如何进行高品质的亲子陪伴?你只要掌握三个基本原则就行。

第一,真诚。孩子都是敏感的,不要敷衍孩子,不要心不在焉,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所有心头事,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共处的亲密时光里。

第二,代入。把自己当孩子,把陪孩子当作重走一回童年路,你就不会觉得无聊和幼稚,反倒体验到的是童真和童趣。

女儿两岁时,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在家里顶着枕头满屋子乱跑,边跑边喊“下雨啦!下雨啦!”我看到之后便也加入她的队伍,头顶一个大枕头,跟在她后面跑,边跑边喊“打雷啦!下雨啦!小宝宝快回家啊!”有了我的加入,她玩得特别兴奋和满足,而我,也乐得借此释放一下工作的压力。

第三,有趣。发挥你的幽默和创意,和孩子多互动,用游戏、竞赛、表演等方式让过程变得更有趣好玩。

幼时每次和女儿散步,我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数汽车,我陪着她一边走一边数小区里的汽车数量。她不愿意继续走时,我就和她比赛看谁先到达前面某辆特定颜色的汽车那里,这往往会激发她的活力。女儿大点后,我们开始玩找车位,顺便认识每个车位前的编号数字、车牌号码。再后来,我尝试带她边走路边观察周边事物,围绕看到的事物即兴编故事接龙。如此一来,很简单的散步活动,运动、数数、认颜色、认数字、认字母、认汉字、语言发展,全都有了,正所谓“用心处处皆陪伴”。

围绕这三个基本原则展开,陪孩子的形式其实是极为多样化的,不用刻意拘泥于某一种。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干什么,而是和谁在一起、怎么干。聊聊天,读读书,一起运动,一起游戏玩耍,一起做个手工、做点家务等,都是很不错的方式。对于幼儿,再加最重要的两项陪伴:陪洗漱、陪睡觉。

如果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父母要学会抓大放小。6岁前,陪洗漱、陪睡觉、亲子共读,这些事情一定要亲自承担,前两者对建立孩子充分的依恋和安全感至关重要,后者则能激发学习兴趣、打下孩子一生学习力的基础。6岁以后,每天至少保证半个小时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这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关键。好好陪陪孩子,顺便也是让自己歇歇脚,让你的灵魂赶上身体的脚步。

三、向孩子积极表达你的爱

“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孩子对爱的渴求。

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通常是不吝于向孩子表达爱的,无论是语言的“我爱你”还是肢体语言的亲亲抱抱,但随着孩子长大,不少父母就开始逐步隐藏起自己的情感,总觉得孩子大了再这样表达有点肉麻。但其实,对人类而言,我们需要爱的表达,就像我们每天都需要食物、空气和水一样。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将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就与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都与两个代理母亲——“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生活在一起。两者的区别在于:“铁丝妈妈”身上挂着一个奶瓶,“绒布妈妈”没有。虽然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去喝奶,其他时间更愿意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尤其是有陌生人或陌生声音出现的时候。哈洛由此认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2]

妈妈的拥抱,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关键。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身体接触的需求甚至超过食物。国外的研究表明,幼儿每天至少需要11个拥抱,暖暖的拥抱会让宝宝获得满足感、舒适感和安全感。双亲的抚爱,不仅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发育、皮肤健康,而且可以由触觉带动整个感知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宝宝心理的健康发展。等孩子大点之后,父母对孩子深深拥抱、拍拍肩膀、摸摸脑袋、亲亲额头等肢体表达,都是非常不错的方式。

作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确信:“就算全世界都把你抛弃,爸爸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温暖的港湾。”这句话,要经常说出来,更要不断地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四、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素质,但反过来,父母又何尝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呢?如果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中照到的是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那么孩子就是自信的、积极的;如果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中照到的只是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那么孩子就是自卑的、消极的,甚至可能是封闭的、逆反的。

自信不是盲目自大,因为盲目自大带来的自信就像一只“纸老虎”,是经不起现实检验的,一旦遇到挫折,反倒更容易否定自己,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的认知与评价基础上的。

我曾经给女儿读过一本绘本《我就是喜欢我》,青蛙弗洛格最终明白:我虽然不像鸭子一样会飞,不像小猪一样会做好吃的,不像老鼠一样会做东西,也不像野兔一样会读书,但我会游泳,会跳跃,我的绿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我是一只很棒的青蛙!

刘翔的身高不如姚明,但跨栏就很合适;姚明虽然不适合跨栏,但打篮球就很合适。每个人都有长短优劣,看到自己长处的人会接纳和欣赏自己,而只盯着自己短处的人势必自卑和消极。

你的孩子长处在哪里?有什么优点和可爱之处?孩子自己知道这些吗?父母必须成为一面优秀的镜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孩子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优点,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并引导孩子学会扬长避短,既不盲目自大,亦不自卑自贬。

五、合理表扬与批评

豆豆从小是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只要有一点点细微的进步,豆豆爸妈就会毫不吝啬地大加称赞。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豆豆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大家也不忘赏识:“豆豆真有个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父母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豆豆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淬火效应”,说的是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会更好、更稳定。

孩子固然需要表扬以建立自信,但若孩子长期经受表扬,难免头脑有些发热,变得骄傲自满、爱慕虚荣,不表扬就不高兴,不表扬就不努力,批评则更听不进、受不了,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等行为。所以,适度的批评如同“淬火”,同样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必要手段。

作为父母,该如何通过合理的表扬与批评,来帮助孩子有效地建立自信呢?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第一,对事不对人,保护自尊。

对事不对人,意味着你的表扬和批评都应该集中于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上,而不是泛泛地对孩子本身进行评价。

“你真棒、你真乖”之类泛泛的表扬,会让孩子不知道你夸的点在哪,找不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实事求是地具体说明孩子值得肯定的点是什么,告诉孩子你对他的什么行为感到高兴。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你可以表扬:“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下次孩子就会更用心做好这件事。

表扬孩子的常用句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我”开头,强调父母的满意与欣赏,比如“我很高兴,因为你自己修好了玩具”。另一种是以“你”开头,强调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比如“你真棒!因为你按时上床睡觉了”。

批评孩子也是一样,不要动不动上纲上线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你太没礼貌了!”显然就是在评价孩子这个人,而不是集中于他的错误行为。要时刻提醒自己,批评孩子不是为了发泄你的怒气和怨气,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批评孩子时,你要严肃,但不要严厉,所以,你绝对不要大喊大叫,也不要使用反问、质问或者威胁、恐吓之类的负面语言,比如“你是怎么搞的?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跟你说过多少次你就是不听!你再不整理好玩具我就全部扔掉!”这类语言只会让孩子瞬间对你的批评产生抵触和不满,就算表面被迫接受,也是口服心不服,同时,也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尤其是那些比较敏感内向的孩子。

在确保已经掌握了全部相关事实的前提下,你一定要指出孩子具体的错误之处,并和孩子一起商讨弥补及预防的办法。

你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反思他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说不上来,你可以提醒,比如“虽然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但你把玩具要回来就可以了,还把对方踢伤了,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见,允许他有申辩的机会,但最终你要“以理服人”。

启发孩子想想,这次还有什么能弥补的,下一次碰到同样情况,又该如何更好地处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错误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成长与成熟。

想要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建设性批评”和“暗示性批评”是不错的方式。建设性批评指的是先肯定后批评,并且尽量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和要求,比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工整,速度也很快,如果能再细心一点,错别字再少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会有助于孩子更愉快地接受批评和建议。暗示性批评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是讲故事、打比方,也可以是某个暗号之类,只要孩子能心领神会,都可以采用。下面这位聪明的妈妈就采用了暗号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暗示性批评。

最初孩子弹琴时,我老是要去纠正他的指型,因为老师一说孩子指型不好我心里就着急。本来是孩子自己要求学琴的,因为老是被纠正,孩子最后急了就表示:“如果再中途打断我,我就不弹了,要说只能弹完再说!”但是等他弹完之后再说他往往也是白费口舌,他总有理由,比如手累或者忘了之类。后来我就放了一块磁铁在旁边,发现他指型不好时就拿出磁铁在他手上“吸”一下,我也不再说话。他明白我是说他手指没立稳,是要把他的手指吸上来,但这个动作让他没有了心理抵触,他马上就把手指立得稳稳的。后来他甚至还问我:“妈妈为什么现在不用磁铁吸我了?”我说:“你都立稳了,我还吸什么呢!”他就笑了。

第二,控制频率。

表扬孩子的进步之前,你一定要确立一个孩子的行为目标,一开始,当孩子的行为向这个目标前进时,即使进步很小,你都要马上提出表扬。接下来,当孩子这种行为越来越多之后,你就要逐步提高对行为的要求,降低表扬的热烈程度,同时减少表扬的次数、拉长表扬的间隔时间。最后,当目标完全达到,孩子新的行为习惯完全建立起来,稍许的表扬就足以使这种行为得到维持,你只要偶尔给予表扬就可以了。这样,你才真正帮助孩子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从外驱到内驱的转变,帮助孩子形成了稳定的内在品质。

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求孩子玩耍后自己收拾好玩具,当你看到孩子把一个玩具放在了收纳盒里,表扬的时机就来了。“你把布娃娃放进了收纳盒里,真不错,妈妈很高兴!你和妈妈一起把别的玩具也收起来好吗?”这个阶段,表扬越及时效果越好,能有效增强孩子的自觉性。慢慢地,当孩子每次都会自己收拾了,你就要提高标准了,只有当孩子收拾好全部玩具时你才能表扬。再接下来,你表扬时也不用再那么“热烈”了,可以很自然地说一句:“不错,你把玩具都收拾好了,玩耍后收拾好玩具,这正是你应该做的哦!”到最后,你只要偶尔表扬就可以了。

批评孩子同样也不能过于频繁,要抓大放小、一事一说,每天一两次足够,不要逢事就说。非原则性的问题,一些小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油”了,对批评充耳不闻,而且也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另外,批评孩子尤其不要翻旧账,否则孩子会感觉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无法摆脱,改正又有何用?不如破罐子破摔算了,反正爸妈也没相信过自己。

[1] 《心理学专家剖析林森浩犯罪深层原因:他的愤怒从何而来》,载《广州日报》,2014-02-20。

[2] 参见[美]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