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平和:管理情绪,是管理人生的开始!

“孩子动不动就扔东西,脾气大得很,我该怎么办?”

“孩子老是打人,我该怎么做呢?”

“如果不满足孩子需求,他就发脾气哭闹甚至威胁我们,实在拿他没办法了!”

“孩子不开心有委屈,可问他又不说,只知道哭,急死我了!”

“孩子有什么心事从来不和我们说,动不动就把自己一个人锁房间里,敲门也不开、问话也不应,这可怎么办?”

我经常接到这类咨询,这些现象和问题,其实都与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息息相关。不过,我发现大多数父母总是更容易关注和担心那些情绪表现比较明显的孩子,比如哭闹、打人、摔东西的,而那些总是很乖很安静、不哭也不闹的孩子,往往容易被父母忽略。在我看来,后面这类孩子反倒更值得关注。但凡孩子能表现出来的情绪,无论哪种形式,至少都是一种表达和发泄,而那些没表现出来的孩子,很有可能只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已,时间一长,所积累的消极情绪超出了孩子的承受极限,孩子就很容易崩溃,出现更严重的身心问题。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脾气暴躁、容易生气的孩子才需要管理情绪,事实上,除了生气与愤怒,消沉、失望、难过、痛苦、嫉妒、仇恨、恐惧等都是需要管理的消极情绪,这些情绪,在任何性格的孩子身上都有可能出现。管不好情绪,就管不好人生。情绪管理,是每个孩子的人生必修课,也是他们管理人生的基本功。

一、父母必知的三个情绪常识

如果父母自身情绪起伏不定,对孩子忽冷忽热,孩子每天像坐过山车,久而久之,再健康的孩子也会变得情绪脆弱、神经质,自然更谈不上淡定平和了。如果孩子发脾气打人时,父母被他激怒进而也开始发脾气、骂孩子、打孩子,那只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坏脾气和骂人打人的不良行为,导致事情比父母不出面、不处理更糟糕。所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首先来自于父母自身稳定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其次,父母要消除偏见,毫无芥蒂地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表现,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很多人总觉得积极情绪才是好的,比如快乐、高兴、喜悦等,消极情绪就是不好的,比如愤怒、痛苦、恐惧等,这是绝对错误的。就像我们吃饭必须五味俱全,情绪也一样,不同的情绪都是不同的心理营养,最终都会成为孩子身心成长与成熟的养分。很多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孩子一哭就大加训斥或者烦躁不安,甚至苛求孩子立即停止:“不准哭!不准生气!不要难过!不要害怕!”恨不得孩子身上有个按钮,一摁按钮孩子就会马上闭嘴、恢复平静,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但凡被压抑的,总是要爆发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最后,父母必须允许孩子正常地表达他的情绪,给他足够的时间去调整和平复自己的情绪,必要的时候适当辅导和协助孩子,最终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情绪管理。

什么时候是必要的时候?正常的情绪像浪花一样会起伏波动,来了自然会走。所以,面对小情绪、小问题,只要孩子表现得不是很剧烈和严重,父母大可以先静观其变,给孩子自己消化和处理的时间,尤其孩子越大,越需要给他更多机会去自己面对和处理情绪,而不是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有时候,孩子自己待一会、哭一会、睡一觉,情绪自然就过去了。如果孩子的消极情绪来得异常猛烈,甚至伴随一些不良行为,或者来了之后一直不走,几天甚至更长时间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父母就需要协助孩子了。

二、孩子消极情绪管理的四大步骤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帮助孩子管理他的消极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看到你啦!

·疏导孩子的情绪——负能量快出来!

·帮助孩子内省情绪——练就慧眼看情绪!

·帮助孩子解决情绪——赶走情绪小怪兽!

步骤一: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看到你啦!

在接纳环节,父母需要重点思考和处理4个问题。

(1)如何发现孩子的情绪?

通常你可以从语言、表情、姿态、行为四个角度来观察和感受,发现孩子某些地方突然表现得和平常不太一样时,就可以据此推断他的情绪状态。

比如,语言:“气死我了!烦死了!”;表情:愁眉苦脸、脸蛋涨得通红;姿态:以前回家都是昂首挺胸兴冲冲进门,但今天是耷拉着脑袋一步一挪进门;行为:沉默、关在屋里、趴在桌子上、倒在**蒙住头等。

(2)如何确认孩子的情绪?

你怎么知道自己所觉察到的是对还是错?这就需要和孩子好好沟通。你可以向孩子描述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并寻求他的确认,有两种沟通的问句句式可以选择。

·开放式:“我注意到/看到/发现你今天和平常不太一样,你怎么啦?”“怎么啦”就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我注意到/看到/发现你把书包摔在**了,你有点不高兴,对吗?”“对吗”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提问。

注意,如果你的封闭式提问,得到的是孩子的否定回答如“不对”,记得赶紧改用开放式继续提问,如“如果不是不高兴,那你为什么会这样呢?”

(3)如何共情孩子的情绪?

在确认情绪的环节中,你要充分发挥你的同理心,尽量与孩子保持积极沟通。

首先,积极倾听,不要打断孩子,也不要评价他。

其次,及时回应,不要沉默不语,你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气词和句子及时回应孩子的倾诉,比如“嗯,明白,我理解”,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在认真聆听。

接下来,淡定接纳,你可以用一些句子来充分表达你的共情,比如“不着急,慢慢说;那一定让你很生气;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的”。

最后,不妨适当吐露自我,比如“妈妈小时候也有点怕黑,不敢出门,长大后就敢和朋友一起出去,后来一个人出去也没问题。”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消极情绪是正常的、暂时的,从而对将来抱以期望。

如果这个过程你做得很棒,孩子的情绪自然就会有所缓和。

一天晚上临睡觉时,女儿发现自己的小枕头换了枕套,从以前的小动物图案变成了蓝色的桃心图案,她立马不乐意了,带着哭腔说:“我不喜欢这个桃心枕头!”我说:“哦,妈妈知道你喜欢原来的那个小动物枕套对不对?妈妈也很喜欢那个!可是那个有点脏啦,妈妈已经拿去洗了,所以今天只能用这个桃心的啦!”她一听情绪更激烈了:“我不要!就不要!”我说:“哦,既然你这么不喜欢这个桃心枕套,那怎么办呢?要不,我们把它扔了?”她一听我说要扔了,一下就转变了态度,改口说:“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你不是不喜欢吗?不喜欢就扔了呗!”她急着解释:“不能扔!扔了我就没有枕头睡觉了!”我说:“那好吧,先不扔了,看来你今天晚上只能先用这个枕套啦!”她没再继续哭闹,自己乖乖地爬上了小床躺下。第二天晚上,她也没再要求我必须改用小动物枕套。

这其中的秘密,其实就是同理心。当你看到孩子、感受到孩子的消极情绪,并且和她同频共振,她的情绪自然就能更快地恢复平静,进而恢复理智。

(4)如何制止孩子因情绪导致的不良行为?

有些孩子在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因情绪激动而引发一些发泄性的不良行为,比如打人、摔东西、躺地上不起来、在地上打滚,甚至打自己、用手和脑袋砸墙等自残行为。一旦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你必须马上加以合理制止,否则,孩子慢慢就会养成不合理的情绪发泄和表达习惯,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

你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处理。

·控制。立即上前控制住孩子,避免继续造成更大的影响或者伤害。控制的同时可以温柔安抚孩子,让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绪发泄,但担心他的行为。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你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我担心你会受伤。不管怎样,我永远爱你!”

·隔离。尽快把孩子带到相对更私密更能让孩子放松的环境中。如果在家里,沙发、**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可以带到相对僻静的墙角、楼梯间等地方。一方面是避免影响他人,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孩子隐私,更好地帮助孩子放松下来。

·拥抱。紧紧地抱住孩子,控制住他的身体不要让他继续不良行为,同时继续用语言安抚、帮助他放松,一方面简单解释,另一方面强调你对他的爱和接纳。比如:“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我们出门之前已经说好今天不买玩具的。不管怎样,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妈妈永远爱你!”父母温暖的怀抱,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情绪缓和空间,你的接纳、你的理解、你的爱意,都会通过这样的拥抱持续不断地一点点传递给孩子,最终让他更容易放松、缓和下来。

当然,这样的制止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立马见效,你需要足够的耐心去坚持到底,这就是所谓“温柔的坚持”。你可能需要一直抱着孩子,并且不断地在他耳边温柔地重复前面那些关于理解、解释和爱的语言。

曾经有个妈妈在听完我的课程之后就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为了睡觉前不让孩子吃巧克力,她坚持了一个小时,一直紧紧地抱着儿子耐心安抚,四岁的儿子在她身上扭打了半个小时又哭泣了半个小时,最终才安静下来,最后对她说:“妈妈,谢谢你刚才一直陪着我,我爱你。”她当即落下泪来。从那以后,孩子再没有要求在睡觉前吃巧克力。这就是温柔坚持的力量。

步骤二:疏导孩子的情绪——负能量快出来!

父母必须教会孩子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帮助他把负能量疏导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要哭、不要怕、不要难过。否则,强行压制下去的情绪负能量,就会储存在孩子的身体里,进而攻击孩子的身体,甚至转化成疾病。

对于孩子而言,深呼吸之类的办法可能一开始会比较有难度,所以,我推荐这几种更简单直接的方法。

·哭。告诉孩子:“如果你真的很难过,那就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吧,哭完会舒服很多的。没关系,妈妈陪着你。”

·运动。带孩子出去运动一下,跑几圈或者打打球等,只要能快速发热出汗的运动都可以。剧烈运动所带来的血液循环加速以及排汗,都会有助于消极情绪的快速排解。

·发泄枕。让孩子挑选一个柔软的抱枕,告诉他这是他专用的发泄枕,他有消极情绪时可以拿这个枕头去狠狠地拍打或者砸墙来发泄,还可以边发泄边喊叫,大声喊出他的心里话。

·发泄墙/板。在家里准备一面发泄墙或者一块发泄板,配上各种颜色的笔,让孩子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心情,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的内容来表达和宣泄他的情绪。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敛的孩子,这种方式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比如他生气时,可能会用红笔画出一堆凌乱刺目的线条;他难过时,画出的可能就是一堆黑色的内容。

除此之外,对于低龄的孩子,你也可以和他一起阅读一些相关的情绪绘本并且实践,比如《生气汤》,对着一锅烧开的汤做鬼脸大喊大叫来发泄,比如《杰瑞的冷静太空》,在某个角落和孩子一起布置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冷静太空。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发泄,你要告诉孩子必须遵循“两不”原则:不伤财产,不伤身体,既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所以,发泄情绪时,不可以破坏公共财产,也不可以损坏家里的、别人的物品;不可以打骂别人,也不可以伤害自己。

如果孩子属于比较内敛含蓄、不愿意主动发泄情绪的,你也可以询问孩子:“你希望我怎么做才能让你感觉更舒服一点?”孩子的要求可能会是一个长长的温暖的拥抱、一段沉默无声的陪伴、一次舒缓的按摩,或者什么都不用做,让他自己安静地待会就好。无论怎样,拿出你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点时间,孩子的情绪自会慢慢平静下来。

总之,当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你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平息情绪,再解决问题!

步骤三:帮助孩子内省情绪——练就慧眼看情绪!

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换位思考,找出情绪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将责任推卸给外部的人和事。父母要启动“教练”角色,和孩子深度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你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绪?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孩子将情绪产生的原因梳理和表达出来,帮助孩子学会觉察并且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

(2)情绪能解决问题吗?

比如:玩具被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觉得很生气,但是很显然,你打人还是没办法让玩具恢复原状。

(3)换一个角度想想,你还会产生这个情绪吗?

首先,这件事情真的没有好的一面吗?凡事有正反两面,比如这次考试虽然你没考好,但至少让你知道可以继续在哪些方面努力,这也是一件好事,不是吗?

其次,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道理或苦衷?比如对方正在气头上,你不小心惹到了他,他很有可能就会迁怒于你,对你不客气,这就属于没道理但是有苦衷。对于苦衷,要引导孩子学会适当理解和包容。

最后,你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引导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言行,找到自己合理的一面,也要反思自己不足的一面、做得不好的一面,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步骤四:帮助孩子解决情绪——赶走情绪小怪兽!

有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陷入同样的情绪漩涡。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从每一次的情绪问题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甚至预防这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再轻易受到同样的情绪困扰了。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启动“教练”角色,和孩子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次,还有什么能补救的吗?

(2)下一次碰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3)怎样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注意,已经无法补救的事情,父母就不用再问第一个问题了。

三、孩子消极情绪管理案例实践

下面是一位妈妈反馈给我的案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案例一起梳理帮助孩子进行消极情绪管理的四个步骤。

我带儿子去游乐场玩,那里有很多小朋友都在一起玩,我一边看着他一边和朋友聊天,这时,有位妈妈一边用力往下拽着正在往上爬的我儿子一边大声叫着:“你这样会被哥哥踩到的!”我当时傻了,我儿子一脸委屈样,眼神很无助,我直勾勾地望着那位妈妈,结果没等我开口,她就拉着她孩子走了。

之后我发现儿子不敢玩了,旁边认识的小伙伴拉住他的手说我们一起玩吧,可他还是不肯玩。后来我们回家了,一路上儿子都没怎么说话。一直到吃晚饭时,我发现他还在闷闷不乐。

步骤一:接纳

(1)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觉察到小男孩的哪些情绪和感受?

一个小孩,玩得开心时突然被一个陌生人强行拽下来,还警告他这样会被别人踩到,内心是不是会产生很多情绪?比如惊吓,被陌生人吓到,被警告的可能出现的坏结果吓到;比如委屈生气,凭什么来拽我,而不是拽你自己的儿子,又不是我踩到他!比如难过甚至失望,为什么别人的妈妈会来帮他,而我的妈妈却在我明明很无助的时候一声不吭也不上来帮忙?

(2)你该如何确认孩子的情绪?如何运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句沟通?

你可以温柔地抱住孩子,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开放式的问法:“妈妈发现你一直闷闷不乐,你怎么啦?”封闭式的问法:“那个阿姨把你拽开,你很不开心,对吗?”如果孩子确认了,你可以接着问他:“对于这件事情,你还有些什么感受?”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和情绪,无论是对阿姨、小哥哥,还是对妈妈。如果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你也可以帮他描述出来让他加以确认,比如:“阿姨突然拽住你,是不是把你吓到了?阿姨没有拽小哥哥而是拽住了你,是不是让你很委屈生气?妈妈没有及时上去帮你,是不是让你觉得很难过甚至失望?”

步骤二:疏导

根据你对孩子的了解帮助他选择合适的情绪发泄与疏导方式,比如哭出来、喊出来等,或者问问他希望怎么做,希望你怎么安慰他。

步骤三:内省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你可以引导孩子这样思考:

(1)一直闷闷不乐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而且老憋在心里会让自己很难受,睡不好吃不香,影响健康。同时,妈妈也会很担心我的。

(2)阿姨这么做有没有道理?——其实阿姨应该是没有恶意的,她也是怕我被那个大哥哥踩到,为了保护我才会把我拽开。

(3)妈妈有没有苦衷?——妈妈也被吓到了,没有反应过来,不是故意不保护我的。

(4)我自己有没有问题?——我是不是光顾着玩,没注意到前面的小哥哥?

步骤四:解决

因为对方已经离开现场,而且也不认识对方,所以这件事情已经来不及补救了。但你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两个问题。

(1)下次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引导孩子明白:与其生气,不如主动对阿姨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可以对阿姨说:“谢谢您的提醒,我会小心的,您不用再拽我啦!”同时拉开阿姨的手,自己退后一点或者离开,而不是一直愣愣地被阿姨拽下来。闷闷不乐只会让自己更不开心,他可以对妈妈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希望,比如:“妈妈,别的阿姨来拽我时你都不上来帮我,这让我很失望、很难过,我希望下次你可以多关注我,及时保护我。”

(2)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引导孩子意识到:如果自己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措施,这种情况也许就不会发生了。比如,他可以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先看清楚情况,不在别人后面跟得太近或者挨得太紧,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不容易被踩到或者挤到,也就不会有其他大人来介入拉扯他了。当然,究竟保持多远的距离合适,你要根据不同的活动项目给孩子定出具体的标准,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具体怎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