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乐观:双管齐下,让孩子学会笑看风云!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这是一位在国外某著名大学留学的女生写给妈妈的遗书,而她的妈妈,是国内某中学特级教师。这位妈妈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会背负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为母亲竟没有丝毫察觉。

特级教师的女儿自杀了,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更何况这是一个看起来一直学习优秀、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完美”女孩。我们经常会有一个误区,觉得一个外向活泼热情的人,肯定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但事实上,外向活泼热情只是外在的性格表现,并不一定代表内在的心态与思维。真正的乐观,是无论遭受怎样的外界影响和变化,都能保持积极心态与思维,深信挫折或失败只是一时的,可以靠自身的努力去扭转。

2017年7月3号,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16岁儿子的毕业典礼上放了一通狠话:“我希望你能时不时遭受点不公平对待,我希望你能品尝几次遭人背叛的滋味,我希望你时常体会到孤独,我希望你能倒霉几次……”这通“冷血”“恶毒”的话,被大批网友点赞、转发。

是的,对父母而言,等到孩子摔倒起不来时再去扶他,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最好的教育是提前让孩子练就一颗强大的心,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笑看风云!

很多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的抗挫折与抗压能力,甚至有些父母还会特意制造一些“挫折”来磨炼孩子。其实,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根本不需要刻意培养,父母只需要帮助孩子处理好他生命中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挫折,让孩子从中习得营养与力量,就已经足够了。

因为对于孩子而言,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挫折的过程。小到一次喝奶、一次摔跤、一次打针,大到一次批评、一次考试失利、一次比赛淘汰等,一路走来,孩子要经历的挑战与磨砺实在已经足够多了。这些压力和挫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怀疑甚至否定自己,进而变得消极颓废。

如何让孩子变得更乐观?父母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思维层面,二是行为层面,思维上积极看待挫折与失败,行为上积极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两者必须双管齐下、缺一不可。没有积极思维,不能产生积极行为;但光有积极思维没有积极行为,则与阿Q无异,本质上只是逃避、放弃而已,并非真正的乐观。

一、提升维度,引导孩子建立积极思维

孩子之所以遇到挫折失败容易消极悲观,根源首先在于对挫折失败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经常错误地认为失败没有任何收获与价值,认为一次失败就是全盘皆输、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进而错误地否定自己。

因此,作为父母,你必须帮助孩子提升他看待外界人事物的维度,引导孩子建立积极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米切尔·霍德斯曾经做过一个极为有趣的实验,他将同一张卡通漫画展示给两组被试者看,其中一组人员被要求横咬着一支钢笔的笔身,这个姿势就仿佛在微笑一样;另一组人员则必须竖叼着钢笔的一头,显然,这种姿势使他们难以露出笑容。结果,霍德斯教授发现前一组被试者比后一组被试者认为漫画更可笑。这个实验证明,我们的心情往往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当我们微笑着看待时,更容易产生积极的看法,并进而促发积极的情绪。

同一个人事物,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待,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会直接决定我们的感受和情绪。故此,反面要看,正面更要看;要往上看,也要往下看;当下要看,未来也要看;微观要看,宏观也要看。

当孩子学会这样提升维度来看待身边的人事物时,通常就能从坏中找出好来,从消极中找出积极来,从痛苦中找出快乐来,从绝望中找出希望来。

1.正面思维

我曾经应邀去某集团讲课,当时他们带我去参观整个集团园区,讲到其中的建筑布局规划时,就提到他们设计了一个类似“棺材”的布局,寓意就是“关住财富”。有了这个解释,那么多员工天天在这个园区里上班,没一个人感觉到阴森恐怖,大家反倒觉得这个造型设计很好,让员工每天都能情绪高昂充满**地工作。最后,集团的发展自然也就蒸蒸日上、越来越好,这就是正面思维的力量。

父母应常常用正面思维来影响和启发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传递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情绪与能量。

比如孩子摔倒了,积极乐观的父母会保持关注,同时淡定微笑地张开怀抱鼓励孩子,意思是:“没关系,你自己可以爬起来的!”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情绪能量就是勇气与自信;而消极悲观的父母可能就会第一时间惊慌失措地跑过去大声追问:“怎么样,有没有摔到?吓死妈妈了!”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孩子接收到的情绪能量就是恐惧与脆弱。

比如你带着孩子在公园玩,突然下雨了,如果你说:“唉,这个鬼天气,周末也不能好好玩一下。”你也许是无意,可传递出来的却是抱怨以及内心的烦躁与抗拒。不如换个说法:“平常都是晴天逛公园,今天下雨天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很不一样哦!你有没有发现空气要清新很多、花草树木也显得有生机很多呢?”

女儿幼时有段时间特别执着于“拿冠军”,连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女儿都要尽快吃完,争当冠军。有次她没第一个吃完,难过得要哭了,我安慰她:“你虽然没有拿到‘吃得最快冠军’,但你吃得很干净啊,一粒米都没有剩下,妈妈觉得你是‘吃得最干净冠军’!”她一听立马高兴起来。我接着说:“你看,爸爸也不是吃得最快的,但爸爸吃得最多呀!”她马上反应过来:“爸爸是‘吃得最多冠军’!”

正因为摔了一跤,孩子才会下次努力不再摔跤,失败正好让孩子有机会去反思和成长,收获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孩子碰到挫折时,不要马上就责备:“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可以启发孩子正向思考:“这次虽然不是太理想,但我相信你已经很努力了。你有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经验呢?”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逐步养成正面思维的习惯,碰到问题懂得先去思考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干扰,更有勇气从挫折与失败中走出来。

2.向下比较

有个这样的笑话:一群猴子在爬树,一只猴子往上看全是猴子屁股,往下看全是猴子笑脸,往左右看全是猴子的耳朵。这则笑话给人们的忠告是:祝你的人生少看猴子的屁股,多看猴子的笑脸。这样才能鼓励自己往上爬,爬得越高,看到猴子笑脸也就越多。

有个乞丐抱怨自己无衣无食,要靠四处向人乞讨才能维生。另一个乞丐缩在路边对他说:“起码你还有健全的腿脚。”后面这个乞丐不仅无法行走,而且还是个瞎子,不过他却很知足,因为活着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所以,人活着,既要往上看,也要往下看。在必要的情况下,不妨向下看看做做比较,这会让我们更满足,也更有动力继续前进。具体来说,向下比较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和那些在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比。比如,孩子这次虽然只考了80分,但还有很多比他更低甚至不及格的,这么想来,孩子还算是不错的。

另一种是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怎么比呢?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做一个比较。比如,孩子这次虽然只考了80分,但之前几次考试还有没及格的时候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至少是在进步的。

我们多数情况下会赞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船长的水手不是好水手”,但我们也必须认清事实,站在最高处的永远只是少数人。向下比较不是让孩子安于现状,觉得有比自己差的人就可以浑浑噩噩了。而是在孩子已经尽力之后,要帮助他学会去正视现实,平衡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正所谓,力所能及则尽力,力不能及由它去。

3.放眼未来

无论人事物,永远都处在发展变化中,有些事情,当下来看是坏事,长远来看也许就是好事。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如就交给时间,它会给你答案甚至惊喜。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慢慢就会发现,有些孩子出现的所谓“问题”,其实真的只是阶段性的。经常有很多父母找我咨询,说自己用尽了各种办法,包括专家给出的各种建议,为什么就是解决不了孩子的某个问题?通常我都会安抚他们:如果你真的已经竭尽全力却依然毫无进展,那么就不如先放下,不要再去解决问题了,顺其自然、静观其变,把问题交给时间就好,过了这个特殊阶段,有些所谓问题和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孩子长大了,他不再需要这样了。有些父母过段时间给我反馈,说上次那个问题真的自动消失了,再也没出现过了。

当孩子碰到挫折或失败时,你不妨问问他:“这个问题是阶段性的还是永久性的?过一段时间它会不会有可能变化?你真的需要立刻解决它吗?你现在虽然做不到,但未来有没有可能做到?”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今天他做不到的事情,未来某一天也许很轻松就能做到,这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力量,它是会自动修复、自发成长的。让孩子看到自己未来的成长空间,这是培养孩子乐观精神的有效方法。

4.全局思维

心理学上有个结论:人类视角的大小影响着情绪,视角越大,痛苦越少;视角越小,痛苦越多。也就是说,坐井观天的人更容易痛苦,而一览众山小的人痛苦相对更少。视角,指的就是我们的眼界、胸怀与格局。视角越大的人,往往越会把精力集中在更大、更重要的目标上,而无暇顾及那些小情小怨,就算是看到了,也很容易过滤掉。视角越小的人,因为本来就只能看到那么点有限的东西,所以就很容易盯着一些小问题不放,盯久了就容易上纲上线,把小问题扩大化,庸人自扰就有这层意思。

其实,我们的生命,放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就是一粒尘埃、一只蜉蝣而已。今天你觉得过不去的坎,放在你整个人生的长河里,就是个小问题而已。你会觉得,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呀!除了生和死,人生哪有那么多大事情大烦恼。

比如,孩子某一方面做得不好,你可以启发他从全局来看自己:“总的来说,我至少是健康的、快乐的,是个好孩子,这不就行了吗?”比如,孩子某一科目考得不太好,你也可以启发他:“总的来说,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不是吗?”瑕不掩瑜,这世上哪来真正完美的孩子!

除此之外,父母平常多带孩子爬爬高山、看看大海、读读历史,都能有效提升孩子的维度,让他更好地看见长远、看见全局,从而放下很多的小问题、小烦恼、小失败、小挫折。

二、专注问题,鼓励和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专注于造成挫折与失败的问题本身,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这次失败了,并不代表我就是个“失败的孩子”,只是因为我练习的次数还不够多、想的办法还不够好,只要努力,总有一天我会做得更好。

很多小宝宝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怕怕怕”,孩子说怕的频率,有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自然发展过程。

1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说“怕”的频率会明显增加,甚至一缕刺眼的阳光、一个突然的声响,都会让他产生恐惧,更别提那些从未见过、从没做过的事情了。有些父母就据此认为这是孩子胆子小,或者是不敢尝试。其实这恰恰是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因为恐惧,所以孩子会小心、会远离危险、会寻求保护与帮助,这是很正常也很积极的一面。而随着孩子的成长,认识和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孩子说“怕”的频率自然就会下降。

所以,父母看到孩子遇到问题止步甚至退缩时,要想孩子积极面对,光靠简单的鼓励诸如“不怕,你一定可以的!”这类话语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克服心中的恐惧。

比如第一次玩滑梯的孩子,不敢从高高的滑梯上下来,这并非因为孩子胆小,而是出于孩子天生对“高”这种危险的自我保护。你可以告诉孩子:“怕很正常,我小时候也害怕过滑梯呢!咱们第一次玩,不知道怎么玩没关系,我们先看看别人是怎么玩的。”在孩子看别人玩滑梯时,你可以对玩滑梯的要领做个总结,比如身体要坐直,手要左右分开搭在两边扶手上,腿要伸直。等孩子看几遍大概明白了之后,如果孩子还不敢行动,你可以亲自示范几次,也可以抱着孩子一起滑几次,然后在滑梯下头,展开怀抱,鼓励孩子滑下来。

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失败确实是因为自身年龄的关系,经验与能力不够,对事情没有把握。所以,引导孩子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孩子找到避免重复失败的办法,就比单纯鼓励孩子“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要强得多。这样一来,孩子慢慢就会知道,碰到问题时不用担心和逃避,因为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学习、尝试等,去逐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否则,孩子固然可以鼓起勇气屡败屡战,但如果结局依然是屡战屡败,到最后,自信和乐观都将会一点点消磨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