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创造力:没有自由,何来创造!

有位妈妈找我咨询,说自己孩子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喜欢在外面玩,在家待不了半小时就要出去,很是烦人,大热天的在外面简直受罪。

其实,让大人头疼的所谓“野孩子”,他们的心声往往不过如此:爸爸妈妈,家里太小了,我想长大,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家里没什么好玩的东西,还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摸,玩什么都不方便,真没劲!我不想待在家里!

孩子爱玩,这是天性,就像一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的生命力促使它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突破最后那层土壤的封锁,要去拥抱阳光、空气、清风和鸟语花香,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拔节、抽条、展叶、吐蕊、开花、结果,如果长期受到禁锢和限制,久而久之,这颗种子必将枯萎、死亡。

孩子也是一样,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他们的生命活力就不断伸展和绽放,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天地,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束缚在小小的家里,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喜欢接触和探索大自然。天气的炎热与纯粹的快乐相比,自是微不足道的。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小时玩够了的孩子,大了自然就能安静下来、专注下来;玩得更够的孩子,通常也会更聪明、创造力更强。连玩乐自由都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可想而知,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维都是被禁锢的,何来创造力?

所以,父母再也不要问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了,而要问自己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事实上,创造力这个东西,正常的孩子天生都有,只不过,作为父母,你有没有给这颗种子足够的自由,让它能得以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具体来说,你要努力给孩子以下四种自由。

一、空间自由

空间自由有两层含义,第一,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处的空间。比如是在家里待着还是出去玩,是在客厅待着还是去自己房间。第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私人空间。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实在条件有限的,哪怕给他一个角落也行,这个小空间内他拥有绝对自主权,布局陈设等让他自己说了算。

除此之外,父母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孩子只关在家里和教室里。孩子为什么天生就喜欢小动物?因为他们首先是自然的孩子,然后才逐步发展成社会的孩子,自然性没发展好的孩子,连小动物之类都没有接触过、喜欢过的孩子,社会性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我经常建议学校和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回归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给孩子上再多的课、教再多的知识,也不如让孩子去大自然里撒欢跑上几圈,去闻闻青草的香味、听听小鸟的歌唱、看看绽放的花朵、摸摸湿润的泥土;不如让孩子去当一回义工和志愿者、看一场展览、听一场音乐会。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才会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融入孩子的骨血。因此,拓宽孩子的空间,就是在拓展孩子的格局。

二、时间自由

经常有很多父母找我吐槽,说孩子在写作业时不能一下子写完,中间总要做些别的事情,然后再写作业,这让他们无法忍受。还有一些父母纠结的是,孩子总要先看一会电视再写作业,而他们觉得应该先写作业再看电视。

其实,这样的父母往往弄错了事情的焦点。做作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显然应该是结果,即孩子最终是否完成了作业,什么时候完成的,质量如何;而不是过程,即孩子是否先看了电视,是否中间去干了别的事情。只要孩子最后完成作业的时间并没有耽误他上床睡觉以及其他重要的事情,作业的质量也挺高,没有什么差错,那么,孩子是一次写完,还是分几次写完,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不是吗?

但为什么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就应该一次性写完作业,而不能写写玩玩或者是干点别的呢?原因就在于,很多成人总觉得,凡事一次性集中做完才叫专注,这样才有效率。而那些不喜欢孩子先看电视再写作业的父母,则往往觉得写作业是正事,看电视是闲事,自然要先干正事再干闲事。

但问题是,你工作一段时间后是不是也会休息下?你工作一天回到家是不是也想先躺沙发上休息会?得不到适度休息和放松,再大的正事也没精力干好,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学习可不比你的工作轻松,甚至可能还要累得多。

每个人做事的习惯和节奏都有所不同,只有在按照自己最习惯最舒服的方式去做事时,效率才会更高。有的孩子习惯一气呵成写完作业,有的孩子就是习惯写写玩玩或者是干点别的什么让自己可以更放松更高效,这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

所以,给孩子时间自由,你只要把握好时间的底线,其他的就让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节奏去安排吧,中间玩一会、躺一会甚至听会音乐等,都是可以的,善于自我调节的孩子效率才会更高。否则,孩子表面“注意力集中”,实则脑子根本转不动,岂不是更浪费时间?而且,这样适度的自由与宽松,反倒更能促进孩子自律的发展。

还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闲下来,一旦孩子发呆无聊啥也没干,就开始心慌、焦虑。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发呆无聊就代表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如此紧迫,怎能允许浪费?多多少少学一点东西,总好过发呆无聊、无所事事吧?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个杯子要想装进更多新鲜的活水,就得先把里面的陈水给倒掉。国画的精髓之处亦在于留白,所谓“无中生有”,余味无穷。因此,适度地发呆无聊,恰恰是一种积极的“放空”。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权利,但同样也要给他放空的权利。放空并不是停止成长,而是孩子在内心积攒安定的力量,为下一步更大的突破做好铺垫。

我小时候最喜欢放假,尤其是暑假,因为时间够长,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肆意挥霍”。那时候的我总是精力旺盛,从来不睡午觉,父母农活繁忙无暇顾及,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夏日的午后,一个人倚坐在主屋后门的门槛上,静静地看风吹树叶、看蚂蚁搬家、听知了长鸣,光这样就能消磨半天的时间。

现在想来,我身上的某些特质,比如沉静思考、专注投入,大概都是在小时候一个个“浪费时间”的假期里熏陶出来的。直到现在,我也经常还是会一个人安静地发呆,什么也不想,发呆过后,感觉身体又重新充满了能量。

发呆,是照亮孩子内心的一缕阳光,当你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滴水不漏,学习与教育见缝插针无处不在,孩子的心灵也会随之黑暗窒息。这样的孩子,时刻烦躁、时刻准备“造反”,就算表面上顺从,骨子里却逆反,总想着有一天逃离这样的状态。

没有在一起浪费过时间的情侣,不会懂得真正的爱情;没有浪费过时间的孩子,不会懂得时间的珍贵。

三、思想自由

思想的自由,是指个人的思想能够不受既成观念、思维方式和基本理念的束缚,而是以自我的、独立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发现。简单来说,思想自由意味着父母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念、自由展现自己的情感。

但很多父母显然这一点做得并不好,常见的问题是:

·孩子不需要说太多话、只需要“听话、乖”;

·孩子说话要征得父母同意,让你说就说,让你不说就得马上停下,让你不哭就得马上闭嘴;

·孩子说话不能乱说,要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孩子说话不被聆听、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不被相信,说了等于白说。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没主见?为什么孩子越来越抗拒和父母交流?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原因大多和以上几种问题相关。归根到底,是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思想自由。一个思想都不能自由的孩子,必定是刻板、沉闷、拘谨的,又谈何创造力?

所以,给孩子思想自由,就是要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还是快乐、兴奋等正面情绪;就是要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念,无论是对,还是错;就是要允许孩子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鲜活灵动的思想,才是创造力最好的温床。

四、行动自由

“不行”“不可以”“不准这样”“不能那样”“你必须这样”,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很耳熟?很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下长大的。作为父母,你可能会想,我是爱他为他好,我怕他出问题、有危险。是的,很多父母就这样不知不觉以爱的名义捆住了孩子的手脚。

1.要不要让孩子自由探索

最近几天宝宝老是爬上茶几,对于14个月的孩子来说,这样会不会太顽皮了点?好奇心会不会太重?我该不该制止呢?奶奶天天说他太顽皮、老爬桌子。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自由探索?这是不少新手父母都会纠结的问题。14个月的宝宝开始喜欢往高处爬,他内在的感受往往是这样的:“哇,原来在高处看和在地面上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哦!我的毛绒小熊变小啦!太神奇了!我要再爬高一点,看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

想想看,如果你在尝试做一件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时,你希望旁边人制止你吗?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了,不能随便制止,可是安全问题怎么办?

首先,提前布置好环境,提供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比如给桌子角甚至桌子边都包上保护套、保护条,在桌子旁边铺上地毯,把周边容易碰倒孩子的东西挪开等。其次,大人要提供必要的看护和协助。孩子在往高处爬时,大人务必要站在一边密切关注,万一孩子摔倒能及时出手保护,同时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更安全合理地爬上桌子,比如先抬一条腿再抬另外一条腿之类。这样一来,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孩子尽早掌握科学的攀爬技巧,对孩子的运动和协调能力都会有很好的促进,同时还能让孩子体会到掌控自我的成就感。

等孩子熟练掌握攀爬的本领之后,父母可以从安全的角度加强引导。比如爬上去之后如何安全地下来,爬上桌子之后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能太靠近桌子边,否则可能会摔下来。

我女儿在学会爬桌子之后,不光喜欢在桌子上坐着,还经常要在桌子上走来走去,乍一看起来真的挺让人担心的。但我每次都会放手让她走,只是会事先提醒她,走到快靠近桌子边时一定要停下来,否则容易摔疼摔伤的。而我说完之后通常就不再说话,只是站在桌子边安静地注视着她。结果是,她不光没有摔下来过,而且每次走到桌子边,就算我不再提醒,她也会自己停下来。

所以,要相信孩子本身是有一定的危险辨识能力的,他们并不会像我们担心的那样轻易地弄伤自己。而小时候有过这样练习和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一般也不容易得“恐高症”。

等孩子再大点,到了两岁左右,父母就可以进一步对孩子进行延伸教育。你可以开始尝试告诉孩子,什么时候是不能爬桌子的,比如吃饭时不能爬,因为会影响大家吃饭;在公共场合也不能爬,因为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不够礼貌等。

2.能不能让孩子自由发挥

“你得这样画”“这个积木不能这样拼”“这事应该这样做”,这也是不少父母容易犯的错误,即放不下自己的成人标准和固有思维,受不了孩子自由发挥。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缺的是经验,最不缺的是创意。时代变了,方法也要跟着变,父母所谓的正确方法、成功经验,过去可能管用,但在今天和未来是否还能继续管用,就很难说。而且,创新的来源之一就是对过去的推翻与打破,所以,不如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行动,放手让他们去闯去折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3.敢不敢允许孩子搞破坏

女儿不到两岁时,有一天趁我开冰箱门偷偷拿走了一颗鸡蛋,等我听到她大声喊:“流出来啦!”,鸡蛋已经在她的小手底下“光荣开花”了,鸡蛋清在餐桌上流了一大片。

我看了看她的表情,她一脸无辜地看着我,眼睛里还有点迷惑,显然,她并不明白为什么鸡蛋碰到桌子会流出东西来,因为以前她拿到的鸡蛋都是煮熟的,必须在桌子上磕破壳之后才能剥开吃。

于是我笑着问她:“是不是觉得很好玩啊!我们来摸摸鸡蛋里流出来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感觉吧!”我用手摸了把蛋清,还拍了拍,她见状也伸出小手抹了一把拍了几下,我问她:“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滑滑的、黏黏的?这是生的鸡蛋清。”她高兴地大喊:“好玩好玩!”然后用力拍打着桌上的蛋清。

等她玩够了,我带着她一起把桌子擦干净、洗手,收拾完毕才告诉她:“宝贝,你刚才拿的是个生鸡蛋,所以敲破蛋壳后里面的蛋清和蛋黄就会流出来。你平常吃的都是煮熟的鸡蛋,所以敲破蛋壳是不会有东西流出来的。下次你想要玩鸡蛋就告诉妈妈,让妈妈给你拿,陪你一起玩好吗?”她点点头,小眼睛亮亮的不再迷惑。

要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就得允许孩子搞破坏,但很多父母恰恰无法忍受这一点。我曾经听到一个妈妈吐槽,说自家儿子破坏性特别强,拿到什么都要把它搞到坏为止,说什么都不听,讲什么道理都没用,刚拿到两个相框就把架子都折断了,愁人!

在成人眼里的破坏,在孩子眼里,只是好奇而已。对孩子而言,破坏就是创造的开始,所谓不破不立。他们正是用这种方式,在感知、体验、探索这个世界,在破坏中不断自我总结和成长。事实证明,那些小时候破坏力越强的孩子,通常也越聪明,越具有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是很有可能走出一条非同一般的成才之路的。

爱迪生小时候在库房里玩火导致火灾,鲁班小时候成天玩弄树枝、砖石和树根,搭了拆拆了搭。他们都曾经被人认为是没出息的顽劣孩子,幸运的是,他们都有一个慧眼识人的好妈妈,鼓励和支持儿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他们最终从顽劣的熊孩子成长为大发明家和木匠祖师。

所以,破坏是孩子的事,监护是大人的事,不能把大人的监护不力归罪于孩子。对于实在重要的东西,父母要记得事先锁起来或者放到高处,别让孩子有机会碰到。其他小物件,如果不小心被孩子破坏了,就当给孩子上了堂手工课、科技课吧,不要太介怀。你甚至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破坏”,比如告诉他如何拆相框不会弄坏、拆后如何重新组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