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解决力:没有机会,何谈解决!

妈妈,我不会!——妈妈,我试试看!

妈妈,我该怎么办?——妈妈,让我想想看!

爸爸帮我!——爸爸,我自己来!

这三组句子,你喜欢前一句还是后一句?你的孩子说得最多的是前一句还是后一句?其实,前后两种句式,代表的是孩子在“解决力”上的典型差异,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把前一句当口头禅的孩子,解决力很低,遇到问题没有信心、没有主见、没有担当,只会逃避。经常说出后一句的孩子,解决力则很高,遇到问题有信心、有主见、有担当,敢于迎难而上。

解决力有多重要?想想看,孩子的一生,绝不仅仅只有学习这件事。学习、生活、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大事小事,都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困难,是迈过去继续前行,还是趴下去一蹶不振,考验的就是孩子的解决力。

在我看来,解决力包括勇气、责任、分析、决策、行动这五个最关键的要素。如何培养孩子这五种优秀的特质,提升孩子的解决力?只有一个关键词——机会。没有机会,何能解决!你要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敬畏孩子甚至“依赖”孩子,只有这样,你才会愿意处处给他机会。一旦有了机会,孩子的解决力自然就能得到锻炼和成长。具体来说,你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以下四种机会。

一、思考机会

面对孩子的提问和求助,你要谨记“教练”角色,尽量少回答多提问,或者先提问后回答,通过你的提问,去引导孩子思考,去激发孩子的深层智慧。比如:你觉得呢?你想怎么做?为什么?

幼儿经常问的问题是“这是什么呀?”你可以反问“你说这是什么呀?”以此来让孩子自己通过记忆或者观察说出答案。有时孩子由于认知局限说不出明确的答案,但也许能给出一个相对宽泛的类别答案。比如,孩子指着一朵花问这是什么。你可以反问他:“你觉得这是什么呀?”孩子可能会说:“这是一朵花。”你可以再追问是什么花,如果他答不上来,你才可以给出具体答案如玫瑰花。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孩子慢慢就理解了“花”这个概念。

再大点的孩子,会经常追问:“为什么?”你可以反问:“你觉得呢?”以此来促进孩子进行主动思考。

你还可以通过把一个大问题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来启发孩子一点点去深入思考。比如你要提问孩子“你想怎么做?”可以将其细化为:你想什么时候开始行动?在什么地方?需要哪些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用什么方法?分几个步骤?总共需要多长时间?这个方法好在哪里?有什么风险或不足?

对孩子而言,对经由自己主动思考所得到的答案,会理解和记忆得更深刻。而且,这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成就感,避免孩子形成“依赖型”心理,养成惰性思维的坏习惯。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提问欲望。你不能对孩子的提问随便敷衍,甚至不懂装懂、乱答一通;也不要充耳不闻、故意忽视,或者随便推辞,比如:“忙着呢!等下再说!”更不能粗暴打断、批评训斥,比如:“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你哪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烦死了!”这些只会打击、破坏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思考精神,让孩子羞于提问,严重的甚至导致孩子性格、心理扭曲。实在抽不开身时,你不妨积极回应:“宝贝,爸爸(妈妈)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么好的问题,不过我现在确实很忙,不能马上回答你的问题,过三十分钟我一定去找你好吗?”

二、决策机会

“我妈觉得这个工作不错、我妈觉得我应该结婚了、我妈觉得我应该生孩子”,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作为父母,你是否还在用“妈妈觉得你冷、妈妈觉得你饿”的模式对待你的孩子?常年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下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学会决策、发展出真正的解决力?

对孩子而言,决策机会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小到穿哪件衣服、吃什么菜、看哪本书,大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再到一些人生的关键决策如升学、择业、择偶等。

从女儿幼时开始,我的原则就是:能让女儿自己选择的,都让她选择;不能完全让她选择的,给她一个可选范围,或者至少也要先听听她的想法,积极引导,达成共识。比如出门要穿哪件外套、哪双鞋子,她自己选择;晚上读哪几本书,她自己去小书架上选择;去超市买菜,她可以选三种自己喜欢的菜;去买衣服,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吃饭喝水,她说好了就放下;上兴趣班,我负责提供各种机会并适当引导,但最终必须得她喜欢;遇到问题,我负责说清楚事实,她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解决方案。

有天晚上,吃晚饭时先生还没回家,我给他留了一块三文鱼在碟子里,不到四岁的女儿吃完自己的那份鱼后,眼巴巴地看着我说:“妈妈,我还想吃三文鱼。”我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吃三文鱼,三文鱼确实很好吃,妈妈也喜欢吃。不过你已经吃了一块了,爸爸还没吃,妈妈爱你,也爱爸爸,但是现在只有一块三文鱼了,所以妈妈很为难啊,你觉得妈妈应该怎么办呢?”她听完,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碟子里的鱼肉,眨了眨眼睛,不再继续提要吃鱼的事情了。我知道,她用沉默做出了一个放弃的选择,于是,我也配合地不再提及此事。

一个得到充分尊重和享有决策权的孩子,不光能更自信、更积极地做出决策,还能更理智地使用权力、更勇敢地承担责任。

三、行动机会

从吮吸第一口奶,到第一次抓握、第一次翻身、叫第一声“妈妈”、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这是孩子生命的本能。前文提到的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统计数据图表明,通过“实践”这一形式,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高达75%。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最深刻的记忆,一定是来自于他自己的亲身实践,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最终才能领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所以,重要的不是你教了孩子什么,而是你让孩子经历了什么。帮助孩子修炼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智慧,是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价值所在。

实践意味着行动,行动就意味着可能受伤、可能失败、可能有风险。作为父母,你是否能淡定地接纳这一切?你想让孩子学会奔跑,就不能害怕他摔跤;你想让孩子学会独立写作业,就必须允许他可能写错;你想让孩子学会做饭,就不能害怕风险。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摔个跟头、出点错误、受点小伤都是好事,下次他就有了经验和教训,就知道如何避免摔跤、少出差错、避免受伤了。总之,父母“懒一点、笨一点”,孩子才会能干一点、聪明一点。

除了放手让孩子去行动,你还可以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多行动的机会。比如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你给了他思考机会,但如果他确实想不出来,没关系,你可以接着给他一个寻找答案的行动机会——查阅百科全书、上网搜索、去图书馆、请教相关的专家、做实验、做观察记录等,都是很不错的方式。再比如,让孩子组织一场生日聚会、策划一趟家庭旅游、组织一次社区活动等,都能让孩子大展拳脚,全方位锻炼和提升他的解决力。

四、担当机会

担当机会,就是要给孩子承担责任与后果的机会,尤其是承担不良后果的机会。“让子弹飞一会”,千万别一心软就急着给孩子善后。

比如,孩子因拖拉磨蹭导致上学迟到了,让他自己去面对批评和惩罚,甚至可以让他自己坐公交或者走路去上学;孩子冒犯了别人,让他自己去道歉和补偿;孩子自己点的饭菜,就算再难吃也要让他吃下去;孩子贪玩没能按计划完成作业,时间一到就收走不允许再写,第二天让他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这些都是在给孩子担当的机会,让孩子逐步明白,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享受了权利,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然,让孩子自己担当责任与后果,并不代表完全不帮孩子,你要做一个淡定的“事后诸葛亮”,启发和引导孩子总结经验和教训,常见的教练式提问是:

(1)这一次,还有什么能补救的吗?

(2)下一次再碰到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办?

(3)如何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掌握了以上这些原则,当你和孩子之间出现冲突时,你大可以将其当作一个问题来解决,不慌不忙地和孩子来一场理性沟通,最终让他心服口服。比如,孩子已经有了手机,还要让你买最新的手机,你就可以抛出这几个教练式问题:

(1)为什么要买?如果有正当的理由当然可以买,比如用来学习;但如果是用来打游戏,或者仅仅是因为别人买了,都不能算正当理由。

(2)买了之后怎么用?用来干吗,每天什么时候用,每次用多长时间,让孩子自己制订使用计划并做出承诺,一旦违约,立即收回。

(3)怎么买?已经有了手机且能正常使用,再买新的显然属于奢侈需求,如果一定要买,那孩子必须自己承担一部分花费。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接着给孩子提出新的问题:你有多少钱?怎么来的?不够的部分怎么办?多长时间可以攒够?

这样一来,思考机会、决策机会、行动机会、担当机会全都有了,孩子要么知难而退,要么努力争取。更重要的是,他会逐步懂得更理性地思考和提出要求,而不是动不动就找父母予取予求,孩子的解决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