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养:润物无声,让孩子进退有度高情商!

某少儿竞赛考场外,考生进场后,遍地都是扔弃的废纸。废纸哪来的?因为考点外有很多培训学校在发资料,不少父母和孩子接到资料后随手将其扔在地上。

不难想象,参加竞赛的这帮孩子,大多都是成绩傲人者。也许他们能在比赛中考到很高的分数,可是,一个连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都没有的人,如何在社会的考场上安身立命?

我不知道女儿以后有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竞赛,但我希望,将来无论她在何种场合,一定要谨记做人的基本教养:不给别人添烦,不给社会添乱。做到这一点,就算输了比赛,她依旧是我心里最可爱的宝贝。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你可能要问,品德和教养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一台跑步机,你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而不是偷窃抢劫诈骗,那么在这件事上你的品德是过关的。接下来,如果你想把跑步机放在家里,应该怎么使用呢?如果你把跑步机放在卧室,半夜三更开启锻炼模式,吵得楼上楼下不得安宁,这叫教养有问题。如果你考虑到不能影响邻居,把跑步机放在阳台,在机器底下垫一层缓冲泡沫,锻炼时间选在上午八点后、晚上九点前并且避开中午十二点到两点,那么在这件事上我必须给你的教养点赞。

当然,有品德的人不一定有教养,看起来有教养的人也不一定有品德,因为教养也可能是伪装出来的。所以,只有基于品德之上的教养,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教养。如果简单用分数来衡量,有品德的人大概可以保证60分的及格线,既有品德又有教养的人,就可以达到80分了。

教养的本质,是基于同理心、公德心之上的高度自律。同理心,是一个人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公德心,是一个人能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不给他人增添麻烦。两者都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理心通常有明确具体的对象,而公德心的考虑对象是不确定的广大公众,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公德心比同理心更具有博爱精神。对有同理心的孩子而言,公德心相当于举一反三,因此修炼起来也更容易。

一个具有高超同理心的孩子,毫无疑问,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怜的,因为他成年后在为人处世方面会存在重大缺陷,他可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难受到他人的欢迎。

二、如何强化孩子的同理心

应该说,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同理心。比如,小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往往就是自己也跟着哭,所以常常一个婴儿哭,最后就是一群婴儿哭成一片。

所以,孩子的同理心具有与生俱来的生理基础,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与其说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如说是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其同理心正常发展的良好环境。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对他人都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能真诚地去感受孩子以及他人的喜怒哀乐,孩子的同理心自然就能得到良好的滋养与发展。只有孩子经常被父母理解、支持,才能滋生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具体来说,如何引导和强化孩子的同理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让孩子学会倾听,懂得尊重

倾听是同理心的开始。因为倾听首先满足的是对方“倾诉”的欲望,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其次,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去观察和理解对方的话语及情绪,才能有效地感受和回应对方。

所以,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的就是,在别人说话时,要专心聆听,不能随便打断插话,也不能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是要真诚地注视着对方。

关于这一点,孩子最好的学习途径就是,父母必须学会尊重和聆听孩子。孩子平常找你时,无论你多忙多累多烦心,都记得不要敷衍,要及时反应。否则时间一长,孩子最后学到的就是把你的话都当耳边风,自然也就谈不上去认真倾听别人了。

就算你真的没空聆听,至少也要耐心地做个说明,比如:“宝贝,爸爸也很想和你聊聊天陪陪你,不过现在爸爸确实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先处理一下,我过30分钟再过来找你可以吗?”

2.启发孩子换位思考,感受别人的感受

这种换位思考,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我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

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言行时,父母要做的是,首先表现出对受伤害方的同情和关心,启发孩子去换位思考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的不良感受,而不是批评否定孩子的行为,或者是着急马上解决这件事情。

第二,对于别人的遭遇,我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面对别人遭遇的一系列事件,无论是好是坏,作为父母,你也可以提醒孩子去思考别人面对这种遭遇的感受和反应,以及对方的需要。

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可以用以下常用句式来启发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会有什么感觉?”“你还记得你……吗?”

3.教会孩子积极回应对方的情绪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一个小男孩看到后,跑过去想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看着他哭泣。”

感受别人,是为了更好地回应别人。所以,父母还需要教会孩子,在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之后,要用合理的言行来回应对方,向对方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很理解他,很在乎他的感受。

这种回应,可能是一段沉默的陪伴、一句温暖的话语,也可能是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分享,比如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

假如你和自己的孩子看到另外一个孩子被其他孩子抢走了玩具,你该如何处理?

你可以借此机会来启发孩子:“你看那个小朋友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你觉得他会有什么感受?你还记得上次你的玩具被人抢走时你的心情吗?那个小朋友现在一定和你当初一样很生气很难过,你能做点什么来安慰一下他呢?”

鼓励孩子去向对方表达关心和安慰:“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生气很难过,我陪你一起去和他好好谈谈!”或者“我把我的玩具给你,我们一起玩吧!”

这样一来,孩子慢慢就知道了如何发自内心地去同情和关爱别人、帮助别人,逐步体验到什么是爱人如己、什么是越付出越快乐。

如果孩子出现了伤害别人的言行,父母还需要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积极回应对方的情绪,做出补救和安慰。这样一来,孩子才能从这次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进一步提升其同理心,同时也在道德方面走向成熟。反之,父母如果只会简单粗暴地批评及惩罚孩子,则会阻碍孩子同理心的发展。

换个角度,假如你的孩子抢了另外一个孩子的玩具,你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命令孩子:“赶紧把玩具还给别人!”也许他会屈从于你的要求,但那一定不是心甘情愿的,你可以尝试先这样来启发孩子:“如果你正玩得高兴,别人突然抢走你的玩具,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是不是会很生气很难过,并且可能再也不想跟他玩了?”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会由己及人,去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良感受,从而激发其内疚感,愿意去终止或者补救这一不良行为。

在孩子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之后,你就可以接着引导孩子进入“回应”这个步骤:“他现在很生气很难过,你应该怎么做来让他不再生气和难过呢?”让孩子学会去回应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补救。比如,鼓励孩子去向对方道歉:“对不起,因为我抢你的玩具让你生气难过了,我把玩具还给你,我们和好吧(我们一起玩吧)!”

三、这些礼仪就是教养

同理心和公德心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为人处世的各项礼仪,进退有度,润物无声,让每一个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去餐厅吃饭,邻桌的“熊孩子”折腾个不停,大声说笑也就罢了,要是不停地敲碗筷、爬桌子,再加上旁若无人地追逐嬉戏,估计这顿饭就很难吃得安稳了。

荀子曰:“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在过去十多年的成人教育培训中,我听过很多因为一个礼仪细节没做到位而影响生意的真实例子。比如一位总经理在和投资人谈判时跷着二郎腿,还把脚尖冲着对方不停抖动,被认为不够稳重而丢掉了上千万元的投资;一位业务员在与一个高端客户见面握手时,因为只伸了个手指尖,被认为不够真诚而丢掉了上百万元的保单。

听起来很冤是不是?如果这些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礼仪教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自然不会输在这类细节上。

没有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捣蛋鬼,儿童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孩子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这将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么,礼仪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礼仪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行为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规范。

对孩子而言,至少有这么六大方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人际交往礼仪、节日礼仪。

·个人礼仪是指孩子个人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仪表、仪态、生活礼仪三个方面。比如,头发要梳理、衣服要整洁,这是仪表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是仪态礼仪;进餐不说话、不浪费食物,这是生活礼仪。

·家庭礼仪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进出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进爸爸妈妈的房间要先敲门等,让孩子学会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

·学校礼仪是指在校园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上学、放学主动与人打招呼、上课积极倾听发言举手、玩耍运动时要排队互助等,让孩子学会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融入集体生活。

·公共场所礼仪是指在公共场所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走路时要靠右、不勾肩搭背、等候要排队、说话要轻声等,让孩子学会有效自我管理、不影响他人。

·人际交往礼仪是指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比如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保持微笑并积极倾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会分享与协作,懂得谦让与包容,乐于助人等,让孩子学会与人有效沟通及交往,成为一个受欢迎、有魅力的人。

·节日礼仪主要是指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国际通行的节日风俗,比如我国特有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以及国际通行的劳动节、儿童节、母亲节等,让孩子传承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舞台。

四、如何提升孩子的礼仪教养

作为父母,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提升孩子的教养?以下三个结合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与方法。

1.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网上曾经爆料某餐厅内,一位妈妈竟然用餐厅的碗给孩子接尿。被人发现后,这名女子辩称“反正碗都是要洗的”。

一位网友在某处地铁看到这样的暖心一幕:等地铁的时候,一个宝宝问脚下踩的脚印图案是干吗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特别耐心地给他解释是排队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

什么叫公德心、公共礼仪,两个不同家庭的家长分别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再好的学校、再贵的教育,也比不上有教养的父母。

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这个规则是所有家庭教育的基本法则,礼仪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更重要。因为礼仪本身就是一系列的言行规范,这些规范,都是实实在在要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中的。所以,父母怎么说、怎么做,孩子是最容易有样学样直接复制模仿的。说得直接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哪有资格要求孩子?

2.特定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所谓特定教育,指的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特定内容的指导与训练。比如你想让孩子学会文明礼貌用语,就可以为此专门准备一节课程,在家来教导孩子。这类课程的具体形式最好能尽量生动化和具体化,通过绘本、童话故事、儿歌、动画片等素材,结合父母示范、情景模拟、游戏、表演汇报等方式,让孩子首先做到“知道”。

具体来说,任何一个礼仪规范的教育,至少包括四个要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说,不应该怎么做/说,为什么。

随机教育,则是指善于利用偶发事件对孩子进行随机性的礼仪教育。孩子生活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父母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强化对相应礼仪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比如,你带孩子外出就餐,邻桌的孩子在敲打碗筷,你就可以轻声问问孩子:“你觉得他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才合适?”再比如,你带孩子去等车,有人插队了,有人乱扔垃圾了等,都是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时机。

3.日常实践与积极反馈相结合

“知道——理解——做到——固化”,这是礼仪教育必须经历的一个基本过程。从知道到理解,需要的是真实场景和案例的触动;从理解到做到,需要的是日常实践的机会;从做到至固化成习惯,需要的则是持续的反馈。

父母在礼仪教育中,务必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讲讲吃饭的礼仪规矩,同时马上实践;倒垃圾的时候可以讲讲垃圾入箱和垃圾分类的知识并马上实践。走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实践到哪里,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孩子感到过于说教而反感排斥,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

孩子有了实践,接下来父母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予以积极反馈,肯定做得好的,提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从而帮助孩子进一步明确礼仪规范的标准,增强自信,最终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比如学了家庭礼仪之后,孩子回家主动和你打招呼“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你就要马上予以反馈:“刚才你回家主动和爸爸妈妈打了招呼,这是对爸爸妈妈的一个尊重,我们很开心!要继续坚持哦!”孩子得到认可与肯定,自然情绪高涨,自我认同更多,下一次也就更愿意主动打招呼了。

当然,除了随时的语言反馈,你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更有仪式感的反馈。比如实践坚持到一个月或者三个月时,可以给予孩子“小淑女”“小绅士”“礼仪小明星”等荣誉称号,并用荣誉证书等形式在家里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更能起到随时激励孩子、促进孩子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