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品德:中国脊梁,真正的“贵二代”是这样炼成的!

2014年12月,福建一对父母沿街立16块广告牌为16岁儿子庆祝生日。在这些广告牌附近的一处村落,有记者发现,有几十个亮闪闪的拱门从路边一直排到岔路里,拱门上面的显示屏,滚动闪现着“……为曾孙某某某举行舞象喜庆”。孩子父亲说,就想请亲戚朋友一起来热闹热闹。孩子爷爷说,那几块广告牌原本就是他家立的,这次只不过是请广告公司来重新包装一下,等生日宴一过就会将其恢复原貌。[1]

做广告牌虽然没花太多钱,但能拥有16块广告牌,自然不是一般的家庭。再加上几十个带显示屏的拱门,不难想象,这场生日宴花费不菲。其实,我并不反对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办个规格高点的生日宴会、朋友聚会之类,这也是仪式感以及孩子社交发展的一部分,问题在于,这么私人的事情,弄得这么高调干吗?父母想的也许是热闹,但孩子看到的,估计只是炫耀罢了。

当下的中国,“富二代”“富三代”越来越多,但真正的“贵二代”“贵三代”却凤毛麟角。原因就在于,富不等于贵,富只是物质,贵却必须是灵魂。所谓“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在这条路漫长的代际进化与修炼之路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财富,而是教育。品德的提高、教养的提升、格局的扩展,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良好教育与熏陶,而良好教育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家风的传承,反过来也会逐步变成优质教育的一部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中国的脊梁,当“贵二代”“贵三代”越来越多时,我们的国家自会真正雄起,中国梦自会早日实现。

一、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不可丢

品德的范畴很广,包括正直、诚信、仁爱、感恩、孝顺、节俭、环保、家国情怀等。其他的都好理解,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家国情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我的“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中关于“精英”最核心的标准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我们内心的精神归属,它意味着对国家与社会的担当、奉献与付出,意味着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意味着以百姓为心、以天下为己任。

一部《战狼2》,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更点燃了数亿中国人的爱国心。对于那些亲历过海外撤侨的中国人而言,他们的感受尤其深刻。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长文,称自己作为一个2011年利比亚撤侨的亲历者,看完建军90周年阅兵和《战狼2》之后,感触颇深:“从2011年到现在,中国又进步了很多,国防力量更强大了。现在还在海外的各位,应该更加自豪自信,安全感更强了吧!”

在后来他接受采访的文章中,我关注到几个细节:从营地被抢到离开,只有三天。跟世界各国相比,我们差不多是最快的了。当时有从利比亚通过陆路撤到突尼斯和埃及的同胞,要穿过反对派和政府军的地盘,他们拿着国旗或者中国护照,都安全通过了,没有被为难。有的人护照丢失,就让他唱一首国歌,唱完就放行。

有国才有家,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也许你已经不太能感受到个人前途、家庭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但事实上,只要一出国,你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你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别人看待和对待你的方式,就是看待和对待你的国家的方式。

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我在这几年有限的几次国外旅游中,也同样能深深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整体来说,我所到之处,所接触到的各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尊重和有礼貌的,没有出现过歧视与不公,也没有异样的目光与指指点点。

家国情怀,从层级上,有国才有家,但从教育上,有家才有国。孩子的担当、奉献与付出精神,都是先从家里起步的。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这才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正确途径。

二、如何养出真正的“贵二代”

父母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高贵的品德,养出真正的“贵二代”?我提供四点建议。

第一,富养精神,扩大格局。

把贵字拆开看,分别是中、一、贝,中是中正,一是公平,贝是宝贝。所以,什么是贵?为人中正公平且是宝贝。谁的宝贝?对孩子而言,自然是父母的宝贝。没被父母当宝贝一样疼爱过的孩子,是无法生出贵气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人疼被人爱,甚至低人一等。这样的孩子,又如何去关爱别人?

A家有个男孩,践行“穷养”策略,尽管家中并不缺钱,但始终要求孩子过一种节约、简单、朴素的生活。不会随便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平日用钱,需要用自己的劳动赚取,洗碗多少钱,扫地多少钱等。B家有个女孩,践行“富养”策略,经常有意带女孩去各种大场合,从小就给孩子买各种高档物品。然而,当这两个差点要定“娃娃亲”的小孩相遇,问题出现了。“穷养”的男孩看不惯女孩过于奢侈、娇气,“富养”的女孩看不惯男孩子过于小气、吝啬,俩人完全无法相处。

显然,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过于片面地把穷富定义在了物质层面。所以教育的结果就是,小男孩勤俭自律,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得适度提高生活品质、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小女孩虽然眼界不错,将来不容易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也不懂得节俭为何物,过于娇气、追求享受,生存能力明显不足。

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如果要说物质,绝对是“穷养”长大的,从小没穿过几件新衣和几双新鞋,经常穿的是别人送的不合身的衣服,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没有零食,读师范时还经常吃不饱肚子。

但是在精神层面,父母对我的教育还算是比较“富养”的。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人穷志不穷”,教导我们从小要有志气、讲骨气、靠自己。虽然家里很穷,但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投资却很是舍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只要你们愿意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光是我上师范,家里就为此背了2万元的债务,而在此之前,因为父母生病、建房子,已经欠下好几万元的债务了。当年我想学电子琴,买琴和学费又是一笔额外的花费,但父亲没半点犹豫就点头答应了。

所以,“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句话显然有点偏颇。真正的“穷养”,是物质上的适度控制、适可而止;真正的“富养”,是精神层面的尽力投资、丰盛内在。当前流行一句话:“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套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是,物质上要像平民,满足正常需求即可,但偶尔可以体会下皇帝和乞丐的感觉;精神上要像皇帝,努力提升孩子的品格、胸怀、知识、眼界、阅历。而且,这一切与性别无关,男孩女孩皆同此理。

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真正智慧的教育,是要培养孩子最大的适应性:住得了五星级,睡得了硬板床;享受得了山珍海味,也吃得下路边小摊;既要勤俭自律,也要懂得善用金钱提高品质和效率;既要有眼界有见识,也要懂得谦卑奋进。

有妈妈找我咨询:我是来自农村的一位妈妈,孩子4岁,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时很难满足孩子的要求。例如,孩子要我带他去游乐园,或者买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甚至说买一些比较贵的水果,我都比较难办到。我家孩子就经常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能给我这个玩具,我真的特别喜欢。我现在甚至不敢带他去商场,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听话的,但是偶尔会大哭大闹,我该怎么引导我的孩子呢?我不敢告诉他,妈妈是因为没钱。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但我不告诉他,他总是问,我该怎么做呢?

其实,6岁以前的孩子,对穷富贵贱并没有直接的概念,父母要尽量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因为对他而言那不是物质而是快乐,与花钱多少没有关系。在孩子眼里,1000块的裙子和100块的裙子并没什么本质差异,只要他觉得好看,带给他的快乐其实是一样的。6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适度控制他的物质需求,逐步引导他客观看待物质与财富,建立科学的财富观。如果孩子问起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妨坦诚地告诉他: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足够养活你。

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物品的贵贱,尤其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哭累,倾诉养育他的艰辛,这很可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产生更多的饥饿感、愧疚感、负罪感,从而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及将来的价值导向,容易使孩子过于短视、物质至上,甚至为此误入歧途,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其中就有这层意思。

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顺其自然就好,该花的花,该用的用,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家境富裕的,没必要刻意让孩子受穷;家境一般的,更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无论清贫还是富裕,请永远维护孩子内心的快乐、安定与自由,这是他们精神贵气的根源。作为父母,要永远不卑不亢,永远记住,你不欠孩子什么。所以,在清贫的生活中也别忘给予孩子温柔的呵护,让他体会平凡生活的点滴美感;在富裕的生活中更要记得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让他体会自力更生、自我追求的乐趣。

第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2015年2月,河南一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的儿童溺亡,然而落水儿童的父母因为怕担责任,让孩子撒谎,称事发时孩子和该名大学生是一同落水的,他不是为了救孩子而牺牲的。[2]

什么是诚信、责任和担当,估计上例中父母的育儿字典里是没有这类词语的。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的人生字典里,估计也很难再找到这几个词语。

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对几岁的小孩子。给孩子讲一百遍道理,不如亲自做一遍给他看。想让孩子诚信,你就不能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想让孩子感恩,你就得记住在孩子帮你倒杯水、拿个拖鞋时说声谢谢;想让孩子环保,你带孩子出去时就要少开车。你的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

第三,关注细节,润物无声。

从细节和小事做起,将品德教育蕴含在对孩子一言一行的细节引导之中,润物无声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我经常在父母课堂上问一个问题:“你们家有好吃的先给谁?”很多人不假思索:“自然是先给孩子!”孩子是晚辈,凭什么晚辈比长辈还要优先?这简直是本末倒置!这样一来,孩子无形中学会的,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分享、感恩、孝顺。所以,有好吃的一定是长辈优先。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先拿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吃,也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来,把这个拿给爷爷奶奶尝尝,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要注意,孩子给你吃,你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吃,并且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鼓励,千万别矫情拒绝,否则就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了。

很多孩子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椅子后摔倒了,有些父母就马上打桌子椅子:“都是你,把我们家宝贝撞到了!”桌子椅子不会动,孩子不碰到它们怎么会摔倒?桌子椅子有什么错?孩子自己摔倒了,要培养的是反省总结的能力,担当负责的勇气,而不是推卸责任、凡事找外部原因。你可以引导孩子:“既然你会疼,桌子椅子也会疼,咱们给它揉揉?”这样一来,孩子就学到了同理心、同情心。

第四,设立规矩,明确底线。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给他设立几条品德底线,一旦触碰绝不姑息,是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在我的女儿三岁时,我给她设立的三大底线就是:不能撒谎,无论什么原因;不能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其他人的;必须说话算话,说到做到。我平常对她一贯温和,但当她触碰到这三条底线时,我会非常严肃地和她沟通,并按事先的约定实施惩罚,无论她如何哭闹,我都不会退让。

有段时间,我和她有个约定,每天如果表现良好就奖励看三集动画片,如果表现不好,比如没有乖乖洗脸刷牙、忘记收拾玩具,那就会减少集数甚至完全扣除。她看动画片的过程我是基本不管的,她早就学会了自己开电脑、自己统计集数、看完三集自己关机,我一般会在卧室边工作边用耳朵关注着客厅的声音,以监督她是否按规定只看了三集:动画片片尾曲唱了三次,自然三集也就结束了。

后来有一天我在卧室注意到她已经看完了三集,第四集又接着开始了,便过去问她看了几集了,她说两集。我说:“真的吗?你是不是记错了?你再想想,妈妈再问你最后一遍,看了几集了?”她眼神闪烁了下,依旧说两集。我马上严肃地看着她:“妈妈刚才注意到你已经看完三集了,现在是第四集!请你马上关掉电脑!”她看了看我,很不乐意地磨磨蹭蹭关掉了电脑。

我问她:“为什么看完三集还不关机?为什么给妈妈说只看了两集?”她不吭声,不一会儿开始哭泣。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抱着她安慰她,只平静地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喜欢看动画片,但撒谎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你这样。作为对你撒谎的惩罚,明天不能看动画片了。你接受吗?”她边哭边点头。我这才轻轻抱了抱她:“知道错了就好,妈妈相信你下次会说到做到!”

果然,从那以后,她又恢复了以往的自我管理模式,每次看完三集动画片就乖乖关掉电脑,还大声报告给我听:“妈妈,看完三集了,我关机啦!”我则会微笑着肯定她:“很好,你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1] 资料来源:《晋江16岁男孩省道立16块广告牌庆生 网友:就是这么任性》,载《海峡都市报》,2014-12-17。

[2] 资料来源:《大学生为救2名儿童溺亡 家长怕担责让小孩撒谎》,载《河南商报》,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