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一种责任推动另一种责任
你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地,你便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
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父,也是终身为师。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几乎就是终身性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缺乏关爱和温暖的境遇中成长的儿童,由于长久的哭泣训练,其泪腺甚至都会发育过早。童年缺乏关爱和温暖的人,终身都会缺乏安全感。
前年我到湖北讲课的时候,有一个报社的记者一看到我,就跟我说,张老师我知道你肯定有一个女儿。我感到很奇怪,我说,哪里能够看得出来啊?她说,你长着一张生女儿的脸。我说,难道人生男孩、生女孩还有一张不一样的脸吗?她说其实不是那样,而是你有一个女儿,你就会有一种对待女儿的态度,日积月累,天长地久,你脸上就有了家里有女儿的那种更柔软、更慈祥、更安详的表情,这种表情日积月累,虽然你不知道,但是在你脸上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说实在的,我光是用一辆自行车载孩子上学,一骑就是8年,从她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我写文章时曾把它形容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载着最珍贵、最心爱的女儿”。早上出门时,孩子往往是兴奋而沉默的;晚上回到家则是疲倦而多语。我总是鼓励她说话,无论说什么,你用心听、认真回应就好了。也许可以说,当孩子小的时候,你多和她说话,等她长大了,你才知道怎么接着和她说话,才能自然而又亲切。学校里发生的一切、班上有趣的事情、她喜欢的某个同学,孩子的校园生活和你对孩子的关注美好地交融在一起,你陪伴孩子“早出晚归”,收藏了孩子成长中生动的点点滴滴。即使这样的日子有点艰辛,但也一定充满乐趣,而且,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越自然,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广泛,你能够改变、改善、帮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另外,这样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不但是你在改变着孩子,孩子也在改变着你,潜移默化、潜滋暗长。不但眼睛骗不了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连人的面貌、神情也骗不了人。人的面貌、神情也是一种文化,是人内心状态、教养状态、生活状态的呈现。可以说,如果孩子成长得顺利,父母的神情中就会少很多的焦虑和疲倦;孩子的性格越是平和,父母的精神状态也就越是从容稳定。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也是为我们自己的改变而到来的。实际上,一个人只要用心,就会有所发现;一个人只要有注意,就会有记忆;一个人只要有责任,其实也就会有能力,我们的很多能力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只要能够不断地认识到这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对你而言是多么重要,而你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又是多么责任重大,你就会发现,当了父母,你的整个人生就被改变了。
好父母要用心于自己的改变,好父母同时也需要由自己而更多地想到孩子,再由孩子想到自己。孩子在帮助我们做父母,我们也由对孩子各种各样问题的应对中获得了自我提高。
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父母便多了一份责任,彼此的改变是深层的。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拉伊在其《实验教育学》中谈到青春期对孩子身心发育的影响,在觉醒状态的冲动下,孩子开始具有自我意识和责任感,其批判性的思考和行动要求自身拥有相对自由的空间。该时期的孩子非常敏感,容易动怒,成人绝不可用自己的能量与操作方式要求孩子,而要正视孩子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差异,以一种责任推动另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皆是独立的个体,他拥有唯一的身体结构与独特的心理世界。善于理解与倾听孩子的父母,自能尊重孩子的个性,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负责,让孩子对身边的人负责。
一个人如果常常对孩子粗暴发怒,除了自身的教养问题外,这往往也与无心、无力去理解孩子有关。你从不学习,无论是从书本还是从孩子身上;你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不会想着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怒气、想着也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更不会想到,有时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应该向书本或他人求助。可以说这样的父母是“无助的”,这个无助是指他只能靠本能、惯性和残缺的理解力去面对一个复杂的生命。
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父,也是终身为师。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几乎就是终身性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