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唤醒了我们身上的智慧
父母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以为只要生下孩子,自己不需任何学习,就“天然”地有权利、有能力教育孩子。成为学习者,与孩子共成长才是为人父母的“通行证”。
天资唤醒得越早越容易发展,天资唤醒得越早越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建立自信。
成长关键期受到冷落和忽视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往往会出现各种令你意想不到的状况,任何的改善都极端困难。而缺少关爱和鼓励的孩子也往往比较自卑,缺乏主动性。
人身上很多智慧储藏在那里,如果不用,不及时加以训练,这样的智慧也是会慢慢减少或丢失的。比如说你看街上的一个孩子,你大体可以判断他多大年龄,但要具体到几岁甚至几岁几个月那就非常难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那些特别用心于自己孩子一天天成长的父母,才开发了自己身上这样的观察和判断的智慧。我想说一句玩笑话,如果你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你对他年龄判断误差越小,大概你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心就越多。人有很多的能力,你不必刻意去培养,因为有的能力是属于大脑的,有的是属于心的。属于心的,心尽到了,能力也就会有了。以前常常有以工作或所谓事业为最大责任的父母,长期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回家时甚至与孩子彼此都不认识了,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大体上都让人有些心酸,有的甚至就是人间的悲剧。
我的女儿生下来以后,一直体弱多病,我们几乎半个月多就要送她去一次医院。孩子的童年是围着医院打转的,我记熟了我居住的城市大医院、专业的儿科医院所有名医的名字,还包括有些名医的家庭住址,名医在医院之外各处诊所的坐诊时间。现在18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可以说,你的孩子如果成长不是那么顺利,父母的心也会变得“轻”得多——因为疼爱,所以慈悲,从孩子身上你就可以看到,生而为人,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你付出很多爱很多用心,但你并不一定就能完全把握孩子成长的轨迹、把握孩子生命成长的状态,每个生命都蕴涵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我们用心于他的点点滴滴,陪伴他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要把以上我从自己孩子成长所得到的感悟概括一下,就是你有一个孩子之后,你看世界、看人、看生活、看自己的目光都在发生变化。你有时候会以父亲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有时候你甚至还会以母亲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当然更多的时候你也会以孩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似乎可以这样说,当你又变成一个孩子了,你才会更能理解孩子、疼爱孩子——也正是你以这样不同的目光去看世界,你用这样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人,你用一种慈爱的心肠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这18年,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相貌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个变化又不仅仅是年龄增长所造成的结果,这里也有孩子的功劳。
我想说的是,孩子使我学到了很多未曾想及的东西,使我变得更有理趣,使我变得更成熟。前面提到的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他根据生物界的进化现象提出了为人父者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方面“要保存生命、要延续这生命、要发展这生命”,虽然他对国人是否能够剔除自身的思想毒素比较担心,但让那些已经觉醒的人应该教孩子“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主张,还是较有启发性的。为了呵护孩子、保卫童年,成人非理解、指导和解放孩子不可。孩子的天真淳朴富有天然的成分,需要成人给予理解与尊重;孩子的个性需要引导,不能强制或命令;孩子的心智需要开启与激活,而非灌输或催迫。以此为出发点,成人势必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协商、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谁占有谁。
还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人都是未完成状态的人。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成为父亲、成为母亲,这里的成为不单是一种身份,也不仅是一种意识与能力,它还包含着生命自身的更好的发展,也许这样的发展也只有通过孕育和促进另一个生命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为人父母,一方面他成了指导者、推动者;另一方面这样的指导与推动也是指向自己的。一个有更多“父性意识”和“母性意识”的人,都有可能变成更善良、更耐心、更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