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生二年级

根据《哈佛登记手册》提供的信息,寅恪在哈佛文理研究院成为二年级研究生(2G)之后,估计是在1919年秋季学期开始之前,就搬到了赭山街36号(36 Mt.Auburn St.)[27]。这里应该是哈佛本科生宿舍罗维尔堂(Lowell House),一共东西两个入口,东口为赭山街52号,西口包括赭山街60、36、68等号。不过根据目前该宿舍的信息,似有偏差,可能目前的名牌号有历史变化。根据《登记手册》243页的信息,当时列名住在这个36号的哈佛学生有四人:道格拉斯(F.P.Douglas)、杭福瑞斯(F.S.T.Humphries)、顾泰来(T.H.Koo)、塔夫(A.E.Taff),电话号码是3236-J。

不过我发现这个地址还住着一位名为隆德荷姆(O.H.Lundholm)的一年级研究生。不知为何他和寅恪没有列在宿舍住宿名单之中,可能是研究生蹭住本科生宿舍,估计是本科生组织六人一起组团申请宿舍,毕竟共同申请中标率较个别人自己申请要高一些。顾泰来是中国苏州东吴大学来的一年级研究生,除了他和寅恪、隆德荷姆,其他人都是本科生[28]。塔夫来自新泽西迪尔滩。道格拉斯来自密苏里圣路易斯,此人比较活跃,是本科生ATO(Alpha Tau Omega)兄弟会、哈佛宇航协会成员。杭福瑞斯来自马里兰巴尔的摩。这样看来,这里是个小型国际社区,住着美、中、瑞三国学生,其中一半是外国留学生,而美国学生来自新泽西、密苏里、马里兰三个州。

寅恪在赭山街36号的新住处距离麻省大道1134号仅220米,顺着箭街(Arrow Street)走路三分钟就到。俞大维仍旧住在麻省大道1134号[29]。这样看来,似乎寅恪刚来哈佛时,和俞大维、金麒章等同乡一起挤在麻省大道1134号,后来生活逐渐安定,熟悉了哈佛的环境,就找到自己的住处,即赭山街36号,但仍可与俞大维互相照应。寅恪搬走之后,俞大维、金麒章继续住在那儿,接着搬进来一位新生朱展宜,来自浙江杭州,圣约翰1918年文学士,看来是俞大维和金麒章以前的同学,当时来哈佛商学院读一年级。金麒章1920年夏季毕业后,三年级研究生俞大维与二年级研究生朱展宜搬到荷约克宿舍10号房间。这个新地址离他们以前的住处并不远,荷约克宿舍的门牌号码是麻省大道1324号[30]。

赭山街附近居住的哈佛学生很多,尤以本科生为主[31]。吴宓在《自编年谱》中说他通过俞大维介绍认识寅恪。当时吴宓是1920届本科生[32],汤用彤则是哈佛文理研究院一年级研究生,他们住在维尔德堂(Weld Hall)北口(North Entry)51号[33]。据《吴宓日记》,他和汤用彤于1919年9月15日入住维尔德堂,一学年九个月房租为140美金。1920年出版的《哈佛大学名录》将来自北京的吴宓列入哈佛文理研究院学生名单,地址为W51,应是维尔德堂51号缩写,名字下注明吴宓已获文学士,专业为英文、历史、政府[34]。维尔德堂是哈佛核心校区的宿舍,距离威德纳图书馆仅数十步之遥。哈佛历史上,在这栋建于1870年的楼里住过的本科生名人非常多,包括前总统肯尼迪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这里离赭山街上的寅恪住处的确不远,数百米,走路五分钟左右可达[35]。基本上,1919年秋至1920年,汤用彤和吴宓同住于维尔德堂[36],而顾泰来也搬出靠近查尔斯河的本科生宿舍斯坦迪许堂(Standish Hall),到赭山街36号与寅恪同住于罗维尔堂。

图五 维尔德堂历史照片

图六 维尔德堂现状,吴宓与汤用彤曾居于此

当时寅恪与吴宓、汤用彤过从很密,因为吴、汤是室友,他们又常常去找比较文学系的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白璧德的住处亦可确定。根据1919年《哈佛大学登记手册》第45卷,白璧德的地址是科克兰路6号(6 Kirkland Road)。这应该就是寅恪、吴宓等人1919年7月14日拜访的白府了。这里距离寅恪在赭山街的住址步行仅有一公里,十几分钟就走到了。当时吴宓与汤用彤住在斯坦迪许堂,距离白府更远,估计是吴宓和汤用彤先出发,半路与寅恪会合,再去白府。

图七 白璧德旧居

白璧德常常在自己家上课,比如1919年《哈佛大学目录》429页列出白璧德所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一课就在其住址进行。赖恩(Claes G.Ryn)在给新版白璧德著作《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所作的前言中指出白璧德早期虽在哈佛任教,但并非永久性工作,薪水不高,为寻求额外收入,不得不去拉德克利夫学院教课,在那里结识了女生朵拉(Dora May Drew),开始了一段师生恋。朵拉1899年毕业,之后两人在1900年6月12日喜结良缘,婚后开始租住科克兰路6号的三层楼独立屋,再未离开过[37]。总之这栋宅子是寅恪、吴宓、汤用彤等人与白璧德夫妇一起吃过点心、聊过天的地方,值得留意。

这一年寅恪上的课程可略知一二。1919年秋季学期兰曼上的课有二,1a《印度语文学》,2《印度语文学》,估计前者是导论课,后者提供给有基础的人。也许寅恪上的是2《印度语文学》,主要讨论巴利文写本。前者上课时间是周一、三、五下午两点半,后者是周一、三、五下午三点半。兰曼坐班时间是周一、三、五下午四点半。讨论课上课和坐班都在威德纳图书馆A室(Widener A)[38]。《印度语文学》则在兰曼家进行。寅恪这一年秋季选修了《初级希腊文》、《印度语文学:梵文及其与英文、拉丁文、希腊文之关联》(a、b),1919年9月24日出现在兰曼的课上。《印度语文学》上学期主要讲梵文文法,下学期则讲兰曼自己编的《梵文读本》。这门课只有几个学生,在兰曼家进行。1919—1920学年上学期寅恪的梵文成绩是B,此后梵文和巴利文成绩都是A,成绩非常优秀[39]。实际上,寅恪同时学习梵文和希腊文,虽然也算当时学习梵文的惯例,但肯定得到兰曼本人的点拨。兰曼在耶鲁求学时即主要跟哈德利(James Hadley,1821—1872)学习希腊文,跟惠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1827—1894)学习梵文。寅恪几乎是接受了跟老师年轻时一样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