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陈寅恪负笈哈佛园
(一)研究生一年级
寅恪在哈佛留学一共待了三十一个月左右,据目前的材料,至少在三个地方住过,以下将对寅恪的住处及其相关问题一一说明。根据哈佛大学1919年出版的《哈佛大学目录》[3],寅恪注册哈佛文理研究院的时间是1月29日,当时他的状态被注为1G,即一年级文理研究院研究生,专业为历史。G指文理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该院正式成立于1905年,但行政上仍受文理学院管理。当时颇有一些学生只是来寻求教育经历,非为学位入读研究院。因此像寅恪这样不拿学位的学生并非罕见。
这里对寅恪入学前后哈佛的情况略作说明。根据哈佛大学校报(The Crimson《绯红》)1919年1月20日的消息,这一年哈佛学院注册的本科生为1740人,其中46人为新成立的工程院学生。新成立的工程院院长是休斯(H.J.Hughes)教授。他在1月23日校报上阐述了该院的培养目标和学位课程,以及申请学位及毕业要求。该院主要培养有志从事工程行业的理学士,其入学标准和普通哈佛本科生一样,入学时希望学生已学过拉丁文,但非必需,毕业时要求已学过两门现代语言。如果完成四年学习继续学习一年,则可获得硕士学位。根据1月23日的消息,全校注册人数为2706人,其中文理研究院195人。根据校报1月29日的消息,寅恪先生在哈佛正式注册这天,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这里略举一二。这一天学生会选出1919届格罗斯(Robert Ellsworth Gross,1897—1961)同学为主席。此人当时已是哈佛校冰球队队长,领导能力已初露锋芒。他后来成为美国航空业传奇式巨子,1932年以四万美金买下洛克希德公司,十年工夫其销售额已接近一亿五千万美金。其后二十多年,他将这家公司发展成庞大的军火和空间探险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919年1月29日这一天哈佛宣布春假为3月21日周五至27日周四,5月31日结束课程,6月14日结束整个学期。
图一 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广场旧照片
当时哈佛校长是罗维尔(A.Lawrence Lowell,1856—1943;1909—1933任哈佛校长,法学家),文理研究院院长是中古史学者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1870—1937)[4],代理院长是穆尔(Clifford H.Moore,1866—1931;1898年从芝加哥大学转任哈佛,1918年12月1日—1919年3月31日任代理院长,系古典学家,尤其是拉丁文)。哈斯金斯住在弗朗西斯街53号,这栋住宅建于1913年,就在神学院旁边。2月14日的校报宣布当晚7点半文理研究院、商学院、神学院以及安多佛神学院举行招待会,前校长埃利奥特(Charles Eliot)和文理研究院代理院长穆尔、雷克(Kirsopp Lake)教授讲话。不过,不清楚寅恪是否参加了这个招待会。2月24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访问波士顿,哈佛大学从下午1点开始停课,以便学生去参加活动。4月7日哈佛医学院聘用了第一位女教授哈密尔顿(Alice Hamilton)。这些事件寅恪应该会从校报上或者从其他同学那里获知,但不知他如何反应。当时哈佛的古代史教授为费格森(William Scott Furgeson,1875—1954),他1913年刚出版了《希腊帝国主义》(Greek Imperialism)一书。欧洲中古史教授是哈斯金斯,他在美国开创了中世纪史研究。不过,当寅恪1919年1月29日注册入校时,哈斯金斯任哈佛文理研究院院长,而当时实际主持工作者乃是代理院长穆尔。因为哈斯金斯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顾问,从1918年12月1日至1919年6月30日请假离校。1919年1月18—21日陪同总统在巴黎凡尔赛参加和平会议[5]。
根据哈佛文理研究院的统计,1918—1919学年申请奖学金的人数,语文学专业是67人,15人获奖;历史、政治学、哲学、教育专业一共是81人,也是15人获奖[6]。寅恪先生不在获奖者之列,也不知道他是否申请奖学金。寅恪来哈佛之前的身份是德国柏林大学学生,《目录》显示寅恪申请入读哈佛的背景填的是他1910—1912年在柏林大学的经历,但1912—1919年之间的身份未注明。其实,他1912年因脚气病回国治疗,1913年再返欧洲,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学习。1914年因欧战爆发再次回国,之后为江西省教育司副司长符九铭电召到南昌阅留德考生考卷,其间“连阅考卷三年”,后因健康问题回家休养。1915—1916年间受父亲三立先生的好友,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照应,先后短期在北京任蔡锷秘书、在长沙任湖南交涉使署交涉股长。同时,这份《目录》亦注明寅恪来自中国上海,注册时他在哈佛的住址是坎布里奇镇麻省大道1134号(1134 Mass.Ave.)[7]。这个地址很重要。因为《长编》引用吴宓的话,提及寅恪初到哈佛住在赭山(Mt.Auburn),似乎是他和寅恪认识之时寅恪的住址。寅恪1919年1月29日最初入读哈佛时注册的地址是麻省大道,而非赭山,后来才搬至赭山,我们下文再交代。
图二 麻省大道1134号建筑
图三 麻省大道1134号近景。张业松摄
麻省大道1134号是个很有意思的地址,面积大,住宿人口多。同样根据《目录》,当时住在此处的还有俞大维(1897—1993)与金麒章两人。两人都来自中国上海,这表明寅恪是和两位同乡住在一起。俞大维注册的名字是David Yule,初看之下,容易被认为是夷狄之人。相比于寅恪的名字在《目录》中仅出现一次,俞大维的大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178页的哈佛文理研究生院的学生名单中,注明来自中国上海,现住址为麻省大道1134号,之前于1918年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现为一年级研究生,大学奖学金获得者(University Scholar),专业为哲学。第二次是在260页奖学金获得者名录,其中大学奖学金获得者一共14人,俞大维因为姓氏的关系,按照音序排在最末一名[8]。第三次出现在956页的大学成员名录之中,列出住址为麻省大道1134号。该目录184页注明金麒章也来自上海,1918年圣约翰大学理学士,主修商科。而924页标明其住址也在麻省大道1134号。根据1920年出版的《哈佛校友通讯》,可知其1920年毕业于哈佛,论文为《银价与上海和香港的交易,1916—1920》,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就职于纽约圣勒克塔迪的国际通用电气公司[9]。
综上所述,当寅恪先生1919年1月29日在哈佛注册时,他的专业是历史,主要是世界史[10]。实际上,他这个学期选了两门课,即《歌德之〈意大利之旅〉》与《现代德国史》[11]。他住在麻省大道1134号公寓,室友是文理研究院哲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俞大维和商学院一年级研究生金麒章,三人均登记来自上海,算是同乡。俞大维实际上是1918年入校,而寅恪是1919年1月入校,两人在文理研究院分别学哲学和历史。按照吴宓的说法,俞大维首先注意到兰曼(Charles R.Lanman,1850—1941)在教授梵文和巴利文,后来寅恪、汤用彤才因俞大维介绍而往学焉[12]。俞大维是1918年下半年开学不久即发现兰曼的梵文和巴利文课,据他1918年11月27日致兰曼的信,他当时正在学习伍兹的印度哲学课程,想要学习梵文,以便将一些汉文佛经翻译成英文,通过伍兹认识兰曼。俞大维旁听梵文的时间是1918年11月27日—1919年5月5日[13]。兰曼当时除了教梵文,也在主持梵文哲学文本《摄一切见论》(Sarva-dar s'ana-sa m·graha)研讨班。
图四 兰曼教授
根据1919年《哈佛大学目录》(1918—1919学年)的信息,我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哈佛的课程设计以及有关兰曼教学的一些情况。这个《目录》提供了截至1919年2月的教学情况。当时哈佛一学年分三个学期(three terms),中间由12月的寒假和3月的春假分割开,一门课上三个学期,即每学期各上整个课程(full course)的三分之一。按照这个算法,1月到6月包括冬季和春季两个学期,即1月到3月,4月到6月,两学期下来其课程算是整个课程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寅恪因为是一月才入校注册,他如选三学期构成的整个课程,则在1919年1月至6月只能完成三分之二。以下我们会提到兰曼的梵文和巴利文从1月上到6月,构成整个学年课程的三分之二。当时哈佛文理学院全部课程分成以下四大学部(Divisions):
Ⅰ.语言、文学、美术、音乐;
Ⅱ.自然科学;
Ⅲ.历史、政治学、社会科学(也通常指历史、政府和经济学);
Ⅳ.哲学与数学。
一个专业学生必须所修课程的一半来自某个学部,另外一半课程要分摊到其他三个学部之中。比如一个学生要完成四大学部12门课,其中六门课是来自选定四大学部之一的专业,而其他六门则分别来自其他三大学部。一般来说,一门课约上一小时。按照这个分野,寅恪应该是选择了第三学部的历史,而俞大维是选定了第四学部的哲学。但俞大维又学习数学,所以选择了第四学部的数理逻辑专业,这样正好哲学、数学都全了。赵元任也是同样这个修法。后来寅恪是从第三学部的历史专业跳到了第一学部的古代语言学专业。
当时第一学部的语言类课程首先列出的便是闪米特诸语言与历史(Semitic Languages and History),其次是印度语文学(Indic Philology)。我在这里列出当时闪米特诸语言与历史名下的课程[14],读者或可从中略窥当时哈佛训练学生的课程设置内容以及规模。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四种: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的课程,研究课,讨论会(The Semitic Conference)。先说最后一种,这是老师和高级研究生每月一次的讨论课,讨论较新的研究进展。而第一类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从低到高按照编号包括以下七门:
E1《基础希伯来语》,周一、三、五上午十点,凯尔勒教授授课[15];
2《希伯来语》,周二、四下午两点半,里昂教授授课[16];
4《旧约》,周一、三、五上午十一点,里昂授课;
8《后圣经希伯来语》,1—6月,每周两次,沃夫森讲师授课[17];
9《二世纪至今的犹太文学与生活》,1—6月,周一、三、五上午九点,沃夫森授课;
21《中世纪犹太哲学导论》,每周三次,沃夫森授课;
22《希伯来语》,1—6月,周二、四上午九点,沃夫森授课。
第二类研究生课程包括:
A3《希伯来语》(预言书),周二、四下午两点半,阿诺德教授授课[18];
A4《以色列史》,阿诺德授课;
A5《旧约导论》,阿诺德授课;
A6《以色列之宗教》,周一、三、五上午十点,阿诺德授课;
A7《希伯来语——旧约诗歌文学》,周二、四下午两点半,阿诺德授课;
10《亚述语》(语法),每周两次,里昂授课;
11《亚述语》(历史、诗学、法律文献),每周两次,里昂授课;
12《巴比伦和亚述史》,周一、三、五上午十点,里昂授课;
13《阿拉伯语》,周一、三、五上午十一点,耶维特教授授课[19];
14《阿拉伯语》,周二、四下午三点半,耶维特授课;
17《犹太阿拉米文》[20],1—6月,周三、五中午十二点,沃夫森授课;
18《叙利亚文》[21],每周两次,里昂、耶维特合上;
19《叙利亚文》[22],每周两次,耶维特、里昂合上;
25《斯宾诺莎与中古犹太哲学》,1—6月,每周两小时,沃夫森授课。
第三类为研究课程,包括:
20a《亚述语》,研究未刊铭文,里昂授课;
A20《旧约诸问题》,阿诺德授课;
20b《阿拉伯语》,研究十字军史料,耶维特任教。
1918—1919这一学年,寅恪尚在学世界历史,并未选这些课。
印度语文学专业当时列出六门课,其中兰曼教五门,哲学教授伍兹(James Haughton Woods,1864—1935)教一门。当时兰曼已经69岁了,住在哈佛校园东侧的法雷尔街9号[23]。他是威尔斯梵文讲座教授、哈佛东方学丛书主编、印度古代写本保管人[24]。
1918—1919学年《目录》列出的兰曼的课程列在印度语文学之下。
首先是给本科生、研究生的课:
1b.《基础梵文》(继续,算整个基础梵文课程2/3),课程材料包括以下三种:古典文献(《兰曼读本》)选读、梵文史诗与寓言故事选读、《薄伽梵歌》,1919年1—6月,周一、三、五下午两点半。
其次是主要面向研究生的课程为下列三门:
3.《高级梵文》(算整个高级梵文课程2/3),课程材料包括以下三种:《薄提诃利》(Bharti-hari)短诗及注释、兰曼的《吠陀》选本、惠特尼的《阿闼婆吠陀》,1919年1—6月,周一、三、五下午三点半。
5.巴利文(继续),课程材料为:佛教圣书、《长部》(Dīgha Nikāya)佛经选读,1919年1—6月,每周三次,时间待定[25]。
第三是两门特殊学习课程:
20a.印度语文学讨论课,主要讲文献批评的原则及其在一件古代巴利文文本上的运用,此课未列出具体时间;
20c.梵文讨论会(Sanskrit Conference),每周一次在兰曼图书馆,快速阅读和讨论哲学文本《摄一切见论》,未列出具体时间[26],估计是按照学生和老师的时间需要聚会。
课程目录再往下是第一学部有关语言文学的其他课程,如希腊、拉丁文、古典语文学、古典考古学、英文、德文、斯堪的纳维亚语、罗曼语言及文学、凯尔特语、斯拉夫语及文学、比较文学、比较语文学、美术、音乐等专业的课程,因大多和寅恪的学习和训练关系不太密切,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