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张威:一名蜀口中级将领的沉浮

张威,字德远,成州人,初为兴州选锋军骑兵。庆元六年(1200),因为四川总领王宁整顿四川财务,括关外营田、核实军中缺员将佐、削减士兵待遇,张威等人逃入黑谷为盗,王大节赦其罪,配隆庆府后军。[18]兴州摧锋、踏白二军是精锐部队,张威有勇力,外号张红眼,又号张鹘眼,在后来的战斗中逐渐崭露头角,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威初在行伍,以勇见称,进充偏禆。每战辄克,金人闻其名畏惮之。临陈战酣,则精采愈奋,两眼皆赤,时号“张红眼”,又号“张鹘眼”,威立“浄天鹘旗”以自表。每战不操它兵,有木棓号“紫大虫”,圜而不刃,长不六尺,挥之掠阵,敌皆靡。[19]

张威在王大节摄兴州帅的嘉泰元年(1201)还是一名被赦免的逃卒,到了平定吴曦时他的官职是选锋军统制秉义郎,所以张威取得中、下级军职实际上是在吴曦为兴州帅期间。张威在平定吴曦之变中,虽没有具体的行动,但他的立场选择还是明智的,所以在此后的叙功中得到提升:

(嘉定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沔州都统司言:权选锋军统制秉义郎张威,元系诛戮吴曦及随李好古收复西河等州立功,承宣抚司节次升差摧锋军统领,又升权选锋军统制,乞给降逐项付身。诏特给摧锋军统领付身,其统制官候管干年限及日保明取旨施行。[20]

其实,张威和诛灭吴曦本来没有多大关系,只是顺势响应,他主要的功绩是在吴曦之变后随李好义收复关外西和等州。在礼县石桥乡石桥村一块大石上有宋嘉定元年的刻石,记载开禧三年(1207)三月收复关外四州史实:

丙寅开禧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有金贼侵犯关外四州。至丁卯开禧三年三月十八日复收了当。戊辰嘉定改元年四月有十九日谨记。[21]

这实际就是李好义收复西和州后的记功刻石,张威正在这支部队中。李好义攻西和州,得到当地忠义进士王荣仲兄弟率领的民兵帮助,一路大捷,金西和节使完颜钦逃走,宋军顺利收复西和州。十三年后所立《鼎勋堂记》虽未直接记载此事,但收复西和州倒算是张威对当地的直接功绩,他也因此成名。和安蕃一样,他也在天水军待过,天水升县为军,张威驻防,屡立奇功。吴曦之变后兴州改称沔州,张威后又长期在沔州军中领兵,西和州大潭县等地是他驻防屯守的辖区,当地官员百姓对他应该很熟悉。碑文称颂张威在嘉定十二年(1219)大破入侵金军的大安军之捷、普州茗山平定红巾军两件功绩。

第一件是大安军之捷。由于受到蒙古人攻击,金人在金贞祐二年(嘉定七年,1214)迁都汴梁避蒙古锋芒,后来又希望迁都西安,所以从嘉定十年(1217)岁末对宋川陕地区展开新一轮进攻,以图廓清、稳定西部疆土。十二月,金军开始入侵川陕,嘉定十一年(1218)蜀口皆被兵患,西和州、沔州都统刘昌祖焚西和州而遁,又被金人攻破。作为西和州的一个县,战火也对处于要冲之地的大潭县有极大影响。嘉定十一年(1218)四月,金人第一轮攻势基本结束。陕西略阳灵岩寺有一通摩崖题记,记述了宋金间第一阶段的战争:

嘉定丁丑十二月二十」有三日,金兵入寇关表」。明年正月,四川制置使」宝谟阁学士临川董公」居谊,进益昌督师;利州」路安抚节制军马直徽猷」阁古汴杨公九鼎,进屯」河池,以三月十七日,斩其」元帅一、统军七,俘获甚众」。后十日,金以忿兵自天水」犯西和,董公进沔阳」,不战而退。寻犯大散关、旧」岷州,皆以败去。由是关」表安堵如故,杨公还」住沔,董公复住益昌」,以六月十有四日,叙别于」岩寺。幕下士眉山任起厚」、杨师复,祥符李耆寿,临川」过椿年,李、刘宴大正。从行」会稽虞刚简,眉山成申之」,宝城杨恢,同谷李荣仲,俱」不及举酒而别。耆寿承乏」郡寄,谨书刻之岩石云」。[22]

摩崖题记记述了嘉定十一年(1218)董居谊、杨九鼎在蜀口督师抵抗金人的史实,其中记载了宋军的一次大胜仗,“斩其元帅一”,应当就是当年三月复皂郊堡,斩金将元颜贇一事。[23]题记是董、杨及门下幕僚在第一阶段战役基本平息的情况下,六月在略阳灵岩寺相聚话别时所刻。书刻者为祥符李耆寿,与杨九鼎是同乡,应当是其幕下士。与会的人可能不会想到,不到一年,人事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第二年,金人第二阶段攻势开始,当年二月,董居谊被罢免;闰三月,杨九鼎被红巾军杀死。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安丙复出,再任宣抚。题记中提到的虞刚简,将在次年平定红巾军的战役中为张威提供军粮给养。

嘉定十一年(1218)冬,金人掀起第二次攻势,再次大举入侵蜀口,犯安丰军黄口滩。嘉定十二年(1219)春正月,犯成州,“沔州都统张威自西和州退守仙人原”,兴元都统制吴政战死于黄牛堡。二月,金人乘胜攻破武休关,蜀口形势异常危机。[24]从当时川陕的墓志、碑刻中也可看到当时金兵突入蜀口,造成巨大破坏的情况,如洋县《重建州治记》:“嘉定」己卯,边备不戒,金虏遂犯梁、洋,郡治悉遭焚毁。”[25];又如洋县《宋故太孺人陈氏墓志铭》:“嘉定己卯,不幸残虏侵犯,避寇于天井山,因子抗虏,遂赴壑亡”[26]。墓主为吴氏家族的人,母为吴玠女吴令人,公婆为吴令人堂妹,子又娶吴氏,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入洋州,陈孺人避寇入山而亡。战争造成州县破残,人民流亡。长期执行朝廷对金和好政策的董居谊被召回,聂子述为四川制置使。碑文所谓:“戊寅之冬[27],虏复犯边,武休不守,兵满梁汉,黠将精骑,直寇三泉”,也是描述金人第二轮入侵蜀口的情况。

关于吴政之死,有些官员认为张威负有临敌推诿退避的责任,“吴政屯凤州,张威屯西和,金人自白还堡突入黑谷,威不尾袭,而迂路由七方关上青野原,金人遂得入凤州”[28]。蜀口武将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正如当时刘昌祖不救王大才,导致王大才兵败而亡一样,张威从保存实力的角度考虑,避敌走青野原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张威取得的大安军之捷对稳定战局起到重要作用,也一定程度减轻了自身对吴政之死的责任:

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入蜀,犯湫池堡,又犯白环堡。威部将石宣、董炤连却之。既而金人犯成州,威自西和退保仙人原。时兴元都统制吴政战死黄牛堡,李贵代政,亟走武休,金人已破武休,遂陷兴元,又陷大安军。

先是,利州路安抚使丁焴闻金人深入,亟遣书招威东入救蜀,又檄忠义总管李好古北上捍御。好古出鱼关与统领张彪遇,以彪弃迷竹关故,斩之。彪,威弟也。威闻彪死,按兵不进。焴闻之,谓僚佐曰:“吴政身死,李贵复以兵败,金人所惮惟威,今好古擅杀其弟,失威心,奈何?且金人在东,非威地分,今可无好古,不可无威。”遂因好古入见,数其擅杀彪罪,斩之。遣书速威进救蜀,且使进士田遂往说之。威感激,夜半调发,鼓行而前,破金人于金斗镇。金人虽败未退,威顿兵不动,濳遣石宣等袭于大安军,大破之。金人之来也,择两齿马及精兵凡三千人,至是殱焉,俘其将巴土鲁,大将包长寿闻之宵遁。[29]

第二件是平定红巾军。金人的威胁还未消除,南宋川陕防线祸生肘腋,由于总领杨九鼎裁减士兵待遇,兴元军士张福、莫简以红巾为号发动叛乱,杀杨九鼎沿嘉陵江南下,攻破利州、果州、阆州、遂宁、普州等地,制置使聂子述遁走,全蜀震动。碑文“叛卒□起,贼□卿长,焚劫郡邑,全蜀动摇,虏焰继炽”,正是描述了红巾之乱对四川的影响。

安丙被临危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安丙旋命时任沔州都统刚从剑门关赶到广汉防备红巾军西扰成都的张威东下,张威赶赴遂宁,在普州茗山围歼张福,平定红巾军。[31]平定红巾军战役,安丙是指挥者,张威是具体执行者。如前文所述,在此过程中安蕃也曾响应安丙,散家财募士,为张威军队运送军粮。张威还得到当时在简州的虞刚简的财物支持:

不必强攻,围困以断红巾军水路、粮道的战术则出自李壁:

张威以大兵至,夜遣人叩府门求药物,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公曰:“审尔必多杀士卒,曷若断贼汲路与饷道,使不得食,即成禽矣!”以长围法驰授之,贼遂平。[33]

史称红巾军扰蜀比吴曦叛乱对四川的影响还大,碑文所言“全蜀摇动”,并非虚言,平定红巾军之役对安定四川起到了重要作用。除安丙外,张威就是平定红巾军最重要的人物,碑文“公提兵复出,贼众就擒,蜀遂安妥”,就是称颂张威平定红巾军,安定四川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