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数字成就(2)

写作有一望而知的起承转合模式。新闻用“倒金字塔”形式写: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标题里,第一段重述同样的信息,再加上一点细节,以后段落的内容,重要性依次递减。这样的谋篇布局,使拼版的编辑可以毫不费力地删减文章的末尾,以便给另一篇抢版面的新闻或广告让路。经典的神秘小说,却是用一个刺激场面开头——或许是一具死尸,然后予以说明,最后才揭谜底——或大部分破解,或全部揭开。学术文章也有独到的特征。一般是导论引路,然后论述若干主题、断想、观点以及探讨的问题。这些主题和观点都按照一定的条理展开——老问题引出新问题,至少是用前半部分的讨论、事实和思想给后来的新问题提供信息。学术文章的长短不一,章节数目不同;然均含若干章节,每一章若干页,各带一个小标题,这都是通常的模式。

让我们看看麦克卢汉的《谷登堡星汉》(1962)。这是他的第二本书,真正确立他20世纪头牌媒介理论家生涯的一本书。一望而知,在绪论之后,它绝对不像传统的学术书。它不是由数量不多的章节排列而成,而是有107章,每一章的篇幅仅1~5页,一连串的主题盘根错节、互相参照。主题既集合为小串,又按照顺序展开。从古代的拼音字母表开始,到它在黑暗时代(Dark Ages)的再现,到它借助文艺复兴时期和继起的印刷术产生的另一种冲击。但是,这本书又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读,在篇幅不长的章节中间开始读也可以。哪儿都可以发现,它的一套主题和参照可以顺利通达每一章。换句话说,每一章都含有全书的蓝图,很像我们细胞中的DNA,DNA中就含有整个人体的“菜单”。也就是说,本书很像是一张全息光盘,每一章节包含的信息,都足以复制出母盘上的整个三维图像。《谷登堡星汉》这些全息性、基因组似的章节,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标题,而是只有一句提要。比如,“希腊人的视觉压力逐渐增加,这使他们和原始艺术产生疏离。如今,我们将电力的一切同步性内化之后,电子时代就重新发现了原始艺术(p.81)”。

即使不懂基因工程或全息摄影,你也可以分辨出这样的结构:单位的数量和长度,部分与整体的连接,甚至无标题的开篇破题——所有这一切都和网上的非共时话语很相似。上网的第一个月,我就注意到这种相似性。那是1984年6月,我参与费恩伯格(Andrew Feenberg)为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开设的网上课程“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以他为首的教学组一共做了122条评论,其长度在几行和一百余行之间。《谷登堡星汉》含107章,每一章的长度在50行和150行之间。(以行计算网上文本更有意义,《谷登堡星汉》也是这样,因为它每一章的篇幅都不大;以屏数和字数计算网上文本的长度也是好办法。网上“网页”的含义和原来的含义也迥然有别,既可以指一个网站,也可以指一个分节,短则几行,长可以几章。)

该所的研究班,和当时的一切网上活动一样,用的是“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ASXII)的非超文本环境。20世纪90年代的网上论坛,用了越来越多的超文本链接。读者点击一个文本里的一个词,可以立即转入另一个文本,转入的文本又可能位于网上任何地方。如是,网上文本更像1962年《谷登堡星汉》相互参照的章节了。当然在这样的类比中,两者是有所不同的,现在的万维网的作用更像是单独的一本书……

麦克卢汉的著作与网上交流,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谷登堡星汉》止于350页;网上讨论(与费恩伯格严谨的研究班不同)可以而且确实要进行若干年,比如,网上关于魔仆(genie)的科幻小说圆桌会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迄今还很热烈。《谷登堡星汉》的作者只有一人;他1964年的第二本书《理解媒介》也是一人所为,但比第一本书在谋篇布局上更加传统;他后来的所有著作和一两人合作,结构上却更加“电子化”。多数的网上讨论至少有四五个人,而且常常不只四五个人。大多数只有几个人合力的网上讨论,在首创性、广度和冲击力上,都不能和麦克卢汉一个脑袋创造的结果相比,不能和《谷登堡星汉》的结果相比。

诸如此类的差别反映这样一个事实:《谷登堡星汉》毕竟是一本书,它当然规模有限,一个人的才能也有限,写作之前的思索研究时间也有限。相反,网上讨论通常更加随意,长度、参与意图和研究方式都比较随意。这样的差别,如上所见,是任何类比中必然会有的差别。《谷登堡星汉》和电子文本的类比,相当于“光阴似箭”中那支没有粘着羽毛的箭。

然而,即使有它的非连续性,麦克卢汉的著作对网上讨论的预示,也的确令人惊诧。就我所知,初期的网上媒介设计师(Hiltz & Turoff,1978/1973)并没有模仿麦克卢汉写作风格的意图。实际上,在网络兴起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受公众和学界欢迎的程度总体上已经下降。而且,他在1962年也不可能模仿尚待发明的网络环境。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麦克卢汉的写作模式来自何方、来自何时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提供一把钥匙,使我们能够解读麦克卢汉的思维方法,解读他思考的东西——他作品的内容,而且也必然能够解读本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