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职业伦理

一、职业伦理的含义

职业伦理是从职业活动的需要中发展出来的,职业生活实践是职业伦理产生的基础。人们在职业生活实践中必然发生同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同行业人员与社会其他行业人员之间的关系,因而需要建立调节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需要职业伦理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职业伦理是为协调职业活动中职业劳动者之间、职业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之间、职业劳动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职业劳动者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各职业都有自身的行为规范。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具体职业伦理,如工人伦理、农民伦理、军人伦理、教师伦理、科学家伦理、医生伦理、技术工作者伦理、建筑家伦理和公务员伦理,等等。

二、职业伦理的特征

正如职业是多种多样的,职业伦理也有许多特征。首先,职业伦理具有历史性。职业伦理在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出现后萌芽,随着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完善,同时它也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消失而消失。

其次,职业伦理具有行业性。职业伦理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职业特征。职业的责任、义务和专业内容决定了职业伦理的规范。随着职业活动的复杂化,它的内容和要求也将随之发展和完善。每一种职业伦理只能规范从事该行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它不可能也不应该约束其他行业人员的行为。

再次,职业伦理具有多样性。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职业生活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种职业伦理都是一定职业生活的道德要求,因而职业伦理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职业伦理具有继承性。职业伦理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职业活动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一定社会的职业伦理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三、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区别

职业理论是不同于职业道德的。当下,人们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比较固定和一致,即把职业道德理解成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指导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说职业道德是对某一职业的从业者个体的特殊要求。职业伦理则是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职业伦理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确立职业的伦理规范及价值观问题;与职业道德的个体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对照。例如,独立、负责任、批判,是每个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职业伦理,而遵纪守法、勤奋求实,只能看成对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今天,对职业伦理的要求,较之职业道德,将更为迫切和必要。[1]

当然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它们都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各行业为了维护行业声誉、保护行业利益,从行业和岗位的要求出发,对从业者的职责和义务提出了规定和要求,是社会角色规范,执行和体现着社会一般伦理精神,共同维系着劳动世界的秩序。职业伦理是由职业道德发展过来,在一定条件下职业伦理又可以转化为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本质上是相通的。

四、职业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伦理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结成的职业伦理关系、所形成的职业伦理意识和所遵循的职业道德的统一体,它和人们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职业活动和职业利益的本质要求的道德反映,它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活动的扩展而不断进步。

1.职业伦理的萌芽和形成

职业伦理的萌芽是以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职业活动的形成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分工是从原始社会后期的野蛮时代开始出现的,在整个蒙昧时代,分工只是一种自然分工,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打猎捕鱼,女子操持家务。后来,一些先进的部落开始驯养动物,还种植了谷物,最后,终于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游牧部落。这样,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由于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生产场所逐步扩大。到了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原始的纺织业、金属工具制造业、制陶业等手工业有了发展,生产日益多样化,生产技术也日益改进,于是就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样,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相应地出现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落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部落,以及以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原始城市,这三者之间也就出现了日益频繁的交换劳动产品的活动。由于这种社会分工所形成的社会职业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人们之间的职业伦理意识也开始萌发,在不同的职业活动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比较稳定的风俗、习惯,从而出现了最早的职业伦理雏形。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发生了第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大分工,即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业。由于私有制国家的出现,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在生产领域出现了生产者和指挥者,在国家生活中出现了专门管理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生活的专职人员,行业和职业日趋多样化。这些相对稳定的行业和职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义务,形成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各个行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义务和秩序,产生了各自特殊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要求。在古希腊的奴隶社会,著名的哲学家、伦理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公正的国家;一个公正的国家,就必然是每一个等级的人,各有其德,恪守本分。柏拉图所概括的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四德,就是针对统治者、武士、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本职工作中和相互关系上提出的明确的道德要求。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的道德是智慧,武士的道德是勇敢,农夫和手工业者的道德是节制。统治者要贤明,具有理性;武士要刚强,赋有意志;劳动者要服从,克制情欲。“当国家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行其是时,国家被认定为符合正义的。”这里的智慧、勇敢和节制等就有了职业伦理的意义。

应该指出的是,奴隶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要求,主要是指奴隶主阶级和自由民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要求,而不包括奴隶。因为当时奴隶根本不被当作人看待,而只是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不是在从事一种职业,而是被看成“活的工具”在活动。因而,在当时来说也就无所谓奴隶的职业伦理可言了。

2.职业伦理的丰富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职业伦理在封建社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职业伦理得到了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职业伦理是人类社会职业伦理发展的新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自然经济的缓慢发展,城乡手工业、医疗、教育、军事、政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行业和职业。如在我国战国时的《周礼·考工记》就注意到了社会分工所形成的职业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国有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工六种职业。王公的职责是制定政策;士大夫的职责是执行王公的指示;百工的职责是制作手工艺用品;商旅的职责是搞好商品流通;农夫的职责是种好地;妇工的职责就是织好丝绸和麻布。管子则把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主张勿使四民杂处。对于士,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对于农,让他们在同一社区居住,平时互相讨论种田的技艺;对于工,他们同聚一区可以互相探讨和传授各种技艺和经验;对于商,他们在一起居住可以方便学习如何做买卖,也便于互相监督和制约。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国家就会太平、和谐。总之,当时分工已经相当细致,不同的职业分工有不同的职责,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业伦理要求。在这个时代,职业伦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许多较成熟的职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为官从政者和教师的一些职业道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些表明,职业分工及相应的职业伦理,在奴隶社会已经在某些领域显出了比较明晰的轮廓,在封建社会虽然没有完整的独立体系,但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飞速的发展,社会的分工和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和明确,形成了新的更大规模的职业活动,职业伦理也有了充分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保留和进一步提炼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职业伦理观念,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职业伦理观念。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而言,根据国际大多数新闻机构的商定,认为新闻职业伦理最重要的是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向读者负责、保持正直和独立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职业道德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也越来越重视对职业道德的研究,也就出现了各种职业伦理学。美国伦理学家赖特(Frank Lioyd Wright,1869—1959)把行业分工分为职业和商业,并提出了各种行业的伦理学,即职业伦理学。

在西方,大家都知道当代西方的现代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西方的现代化是由人创造的,人的综合素质才是现代化的深层原因。那么是什么给西方人注入了通向现代化的伦理精神力量呢?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时指出,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基督教新教伦理,特别是其天职意识。天职原本是基督教的上帝为人指派的神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改变了过去把天职仅仅视为宗教敬奉活动的做法,肯定了世俗工作,认为任何一个正当职业都是神所赋予的神圣职位,将自己的本职做好,本身就是在荣耀上帝、履行天职。新教天职观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诞生了真正的敬业精神,也诞生了现代职业精神和现代职业观。在当时来说,新教天职观一度对西方职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赋予了职业活动以神圣性和崇高性。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职业伦理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各种职业道德都要受私有制的制约,受金钱观念的支配,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伦理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矛盾性和虚伪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伦理相比,社会主义职业伦理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新型职业伦理,其调节行为的方向是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根本一致,克服了以往职业伦理功能发挥和实现的局限性。同时,社会主义职业伦理是对以往一切职业伦理的批判继承,在内容上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制约下,在工人阶级意识影响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职业伦理,也就具有了以往一切职业伦理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进步性。此外,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活动中的剥削关系已基本消除,职业活动的目的,是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的统一,即为个人利益、集团利益这一直接目的与社会整体利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的一致,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践行社会主义职业伦理的自觉性。

[1] 何光辉.有效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