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职业素质
一、职业素质的基本概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二、主要内容
一般地说,职业素质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职业技能无疑是构成职业素质的首要因素。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通常来自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经验和就业后的各种专业技能训练,其中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承载能力。
职业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工作态度的职业规范。在职业化的群体行为中,以条文为基础的规章制度是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它对每一个工作者的制约是最下限的,因而不足以适应必须不断提升的职业化需求。所以,各行各业都不得不将职业道德作为完善职业功能的重要规则。职业道德要求就业者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务必信守对所从事工作的承诺,这种承诺甚至包括每一个微笑的职业信诺。当然,这种信诺是建立在有偿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相对职业技能而言,职业道德在职业素质中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意义,一个不尊崇职业道德或不完全信守职业承诺的人,无论其职业技能有多高都不可能成为较有素质的职业人。相反,职业技能高超而职业品行低劣的人,只会给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人的技能和职业道德都是可以在就业之后加以训练、培养和提高的。职业技能往往随着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却不同,往往会在具有一定的职业资历之后发生逆转,这种现象的经常性出现只能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在强化职业素质训练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强制性的训练。
职业精神或称敬业精神,拥有这一素质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呈现一种更高的境界。毫无疑问,没有一定程度的职业技能和不受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的人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敬业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表现为优秀的从业者在不计较报酬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付出个人智慧和超越承诺的劳动的行为。个人智慧指的是具有独特创意的工作方法,超越承诺的劳动指的是定额或任务之外的义务工作。敬业精神既然表现为具体实在的奉献,自然也就是职业素质最完美的体现了。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往往是不仅仅为了获取报酬而付出劳动的人,他们更注重的是成就感、事业心的满足和在工作中追寻生命价值的体验和生活的乐趣。简单地说,他们是一些热爱工作本身并充满活力的人。
三、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职业素质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职业性
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李素丽的职业素质始终是和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我能把10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2.稳定性
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比如,一位教师,经过三年五载的教学生涯,就逐渐形成了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怎样为人师表等一系列教师职业素质,而且保持相对的稳定。
当然,随着他继续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
3.内在性
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
4.整体性
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体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人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一个从业人员,虽然思想道德素质好,但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差,就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相反,一个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都不错,但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差,同样,也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所以,职业素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
5.发展性
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的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促进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素质具有发展性。
四、影响因素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
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因此,可以说,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对素质的这种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素质首先是教化的结果
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素质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
3.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就比较相对稳定。比如,一个品质好的学生,由于品质稳定,他总是能正确的对待别人,对待自己。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五、了解自身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但是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职业素质呢?了解自己职业素质的办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接受职业指导
目前,许多就业服务机构,如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等,都开设了“职业指导”服务项目,可以到那里接受有关的指导。
2.职业素质测试
部分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开设了“职业素质测试”的服务,求职者可在那里获得相关服务。
3.自测
劳动者可以通过填写“职业素质”自测问卷的方式,判断了解自己的职业素质状况。六、提高自身素质
1.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恋爱与婚姻,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2.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和其他求职者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具体反映在他们选择职业时的茫然与困惑。这就需要职业指导者从以下三方面对其进行辅导:
(1)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认识职业世界。帮助他们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
(3)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在正确估价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明确恰当的就业期望;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
3.促进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
除了选择、决策外,另一项生存技能就是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如何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显然,要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首先是学会适应职业环境,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改变自己。
一般而言,踏入职场的最初3年,是新人适应社会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懂、搞清职场游戏规则,接受他人有关如何最好完成工作的智慧与指导,承受对新生活想象和实际情况有落差的现实,克服某些方面比别人差的不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