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职业与专业
一、专业的含义
专业泛指专门学业或专业职业,如生产专业化、分工专业化、专业化经济、专业化制度等。
科学地讲,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专业的形成
专业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它与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与综合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人类的知识最初是混沌一体、彼此不分的,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专业问题。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扩张,最终产生了知识的分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极为重视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并对人类知识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分类,专业的概念初现端倪。专业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需求是其生命的源泉。
三、专业的分类
欧洲自中世纪起,大学开始分专业教学,培养专门人才,专业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中国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肇始于近代,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创办的各种专门学堂一直被视为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化色彩颇为浓厚。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分化日益细密,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并借鉴国际通行惯例的基础上,一方面相继颁行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又在部分高校自主设置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试点。可以说,一个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的高校专业设置体系正在我国逐步确立。
例如,关于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国家教育部2004年12月统一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共有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等19个大类,532个专业。
四、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1.两种流行的专业观
在职业规划与升学决策中,专业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抉择。首先要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专业选择的观点进行纠正,一种是许多职业规划专家都认同的看法:专业不重要,大学主要是对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专业的选择对个人发展并无大的影响,只要综合素质强,随便什么专业都可以成功。诚然,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否认:通过合理的专业选择进行的学习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即以最小的代价和投入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再则,职业规划也并不是只有职业目标(理想)就行了,如果没有从现实到理想那切实可行的路线支撑,这种职业规划就是空中楼阁,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最后,在许多情况下,从现实至理想的路线也并不是笔直的,可以一步跨越的,这时,就需要考虑每一个步骤或阶段性目标如何实现,为了实现这阶段性目标或步骤,当然就需要针对阶段性的职业目标而选择合适的学业(专业)。
另一种观点是只要选对了专业,一辈子就衣食无忧,别无所求,可以一成不变。正如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职业,世界上也没有永恒的职业人。人一旦有了一成不变的想法,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整日沉湎于琐碎而庸俗的现实生活、随波逐流,他也终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
2.专业与职业关系简析
如果说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是目的地,那么学(专)业选择就是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及品德等条件,而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则是学(专)业的主要内容。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选择的学(专)业当然应该是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从学(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来讲,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比如数控机床专业,它所对应的职业最适合的也只有企业中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最后发展成为高级技师。烹饪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最合适的也只是成为一名厨师。同时也有些专业其职业方向比较宽泛,比如,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研究、新闻记者、营销策划、经济分析、高校教师等多种职业,而对于某一职业比如新闻记者,它可以接收经济学、新闻、中文、哲学、历史等许多专业毕业生。那么我们在学(专)业规划的时候,就首先要研究和分析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到底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或是多对一?在确定了这些问题以后,我们具体来讨论以下三种情况的专业选择。
(1)一对一
这种情况最为简单。它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中职学校或高职学院。培养目标单一明确。此类职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也比较单一,属于学(专)业规划中比较主动的一种态势。可以让我们先定目标,后选路线,在各种路线中选择求学成本最低的一条,这类专业和职业一般都适合于专业技术人员。
(2)一对多
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普通高校中,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就是指这类专业。它们所对应的职业目标有多个,从职业的人格特征来看,许多都对应了两种以上甚至六种人格类型的职业都有涉及。比如前面所说的经济学专业,从职业人格来看,它可以对应研究型人格职业,比如经济学研究;也可以对应管理型人格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也可以对应艺术型人格职业,比如营销策划,事务型人格职业企业信息管理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在确定了专业方向后,还要确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这里要注意的是确定职业目标时一定要和自己的职业人格一致,比如你属于管理型的人格,你就要选定是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并根据具体职业目标的标准要求来针对性地学习和开发其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还是经济学专业,你确定自己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这一职业,那么你在学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新闻记者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学习,比如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新闻敏感度的培养、驾驶技术等等。此种类型适合于在学(专)业规划时先确定专业后确定职业目标的情况。应该说,先定专业再定职业目标已经是一种比较被动的人生发展态势。然而由于这一类型的存在,它可以让学生比较顺利地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因此,作为大学入学的新生,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从被动走向主动。否则自己的人生发展将陷于更大的被动。
(3)多对一
就是多种专业都可以发展到某一种职业的情形。这类职业一般属于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新闻记者、政府公务员、营销主管、企业管理等等。这种类型也适合于先确定职业目标后确定专业方向的情形。它其实和第一种比较类似,在学(专)业规划时处于比较主动的态势,能够比较好地找到一条求学成本最低的学业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