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者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参观或组织幼儿亲自参与某项活动,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真实性。

(一)示范法

示范法是一种教师通过呈现图片、教具、实物,或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等为幼儿提供具体的范例,或是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让幼儿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供幼儿模仿学习的方法。示范法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社会学习的效果。

1.示范法的教育作用

(1)直观性强,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和直观形象,使抽象的道理和社会规则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幼儿明确需要掌握的认知、行为。

(2)示范性强,能使幼儿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幼儿获得准确的社会认知,掌握相应的行为准则,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例如,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关于站姿、蹲姿、微笑、问好等的准确示范,就可以为幼儿提供很好的榜样作用,使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2.使用示范法应注意的问题

(1)示范手段应该多种多样,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图片、实物、视频、教师操作等不同手段进行直观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示范操作的过程要密切结合教师的语言讲解,使幼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将间接经验与直观观察结合起来,而不仅仅停留在直接感知上。

(3)教师的示范和操作动作应该准确、慢而幅度较大,这样幼儿才能看得清楚明白。重点部分应重复示范,可根据内容及目标,科学选用完整示范、部分示范、分解示范等。

(4)示范法要与幼儿的行为练习相结合,使幼儿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行为方式;还要注意生活中的延伸和渗透,以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参观法

参观法是一种教师根据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组织幼儿对某个公共设施或社会机构进行实地观察、思考,以促进其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图书馆、消防队、邮局;在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等。

1.参观法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幼儿了解社会现实、获得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

(2)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幼儿认识能力,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情感。

2.使用参观法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的参观地点和对象,要考虑与幼儿生活有密切联系且使幼儿有新鲜感的地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参观愿望。教师要提前去参观场所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参观场所的安全,而且要与接待人员协商好具体的参观安排。参观的地点一般不宜太远。

(2)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应提前制订出详细周密的参观计划,包括具体目标、时间、路线、步骤、物质准备(水、卫生纸、必备的医用品等)、教师的提问引导;同时,要激发幼儿参观的兴趣,通过家园配合等使幼儿获得必要的相关知识经验准备。

(3)参观过程中要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指导并注意幼儿的安全。出发前,教师要告知幼儿参观的地点和参观的要求;到达参观地点时,要重新整队、清点人数,重申参观要求;参观过程中,教师或工作人员应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进行必要的讲解,也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把握重点。教师还可以启发和鼓励幼儿向工作人员提问咨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做好组织工作,维持参观活动的秩序,以保障幼儿的安全。

(4)参观的时间最好选择上午,这样幼儿的精神饱满,参观效果好。组织参观时,教师的人数要增加,而且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必要的时候可以联系家长志愿者,以确保参观的秩序和幼儿的安全。

(5)参观后要做好总结和巩固工作。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总结,或者组织幼儿谈话,以帮助幼儿加深参观印象,使其获得的社会知识更充实更有条理。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绘画、游戏、开设相应的区域等延伸活动,巩固幼儿的参观成果。

(三)实践练习法

实践练习法是一种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幼儿亲自参与某项活动,感知、体验或学习某种技能、行为方式、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的劳动技能、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仅靠几次活动或说教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幼儿自身的实践练习才能形成。实践练习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体现在做值日、自我服务、力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活动中。

1.实践练习法的教育作用

(1)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让幼儿练习、实践,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形成和巩固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使其学会一些劳动技能。

(2)满足幼儿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幼儿有很强的参与活动和探究的兴趣,他们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做一做,成人洗衣服他们也要洗,成人和面他们也要和。而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活动,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3)形成幼儿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实践练习,参与劳动,能使幼儿感受劳动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劳动是我们生活的必需。

2.实践练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实践练习内容。教师应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符合其操作能力的劳动内容,如洗手绢、擦桌子、择菜、自我服务性劳动等。

(2)组织幼儿实践练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例如,洗手绢前,教师要准备好小脸盆、小香皂等;擦桌子前,可准备漂亮有吸引力的抹布等。但是,充分的准备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把所有前期工作都做好,幼儿只是到时操作就行了。幼儿也可以参与一部分前期准备工作,因为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能力锻炼的过程,都有发展价值。

(3)实践练习活动的组织要恰当有序。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语言要浅显易于幼儿理解,示范动作要慢,步骤要清楚。幼儿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教师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使所有的幼儿都在练习中得到发展。

(4)实践练习可以反复进行,持之以恒。幼儿社会学习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要实现实践练习的目的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反复进行。这样幼儿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行为和习惯才能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