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

幼儿园教育教学离不开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无论是教师对幼儿的赞赏还是营造的学习环境都运用了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和环境塑造理论。无论是幼儿之间的互相观察学习,还是幼儿通过精粹化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快速学会幼儿园里的规则与秩序后产生的自我效能感,都运用了社会认知理论。在莲花北幼儿园,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指导也渗透到精粹管理中,使得幼儿的行为习惯、社会交往、学习品质等有了质性变化。

(一)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幼儿的作用

行为主义认为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和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塑造与修正幼儿的行为。斯金纳曾说:“环境曾经控制着,而且还要继续控制整个过程。” 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要创造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我们承认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过于激进,但其关于环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观点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幼儿园精粹管理将幼儿一日生活所接触的环境精细化、专业化,为幼儿提供了整洁、有序、安全、温馨的环境。即使新生入园,幼儿也能通过目视观察看懂教室内物品的摆放,学会自主取放物品,如学习区材料、进区卡的取放,喝水、午睡的流程等。幼儿与有规则的环境发生互动,并自主、自发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

(二)行为主义注重强化对幼儿的影响

强化,指行为结果得到强化。行为主义认为,当某行为得以维持和加强时,将来在类似的情境中再次出现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它们都可以增加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正强化是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时增加某物,负强化则指当个体做出某一行为时就从环境中撤去某种刺激物。但是,斯金纳认为正强化的效果往往会优于负强化,所以他主张采用正强化,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赞扬、鼓励、认可均为正强化物,实践中的某些奖励也可看作正强化物。[4]

精粹管理在幼儿园实施后,幼儿除了接受来自教师的传统强化,还接受来自物体的强化和同伴的强化。幼儿与物品发生互动,如学习区的材料均放在适合的框线内,并有图案或数字等一一对应的标识,如果幼儿在放回材料时出现错误,则会出现标识突出或框线位置容纳不了该份材料;幼儿之间的互动也能强化彼此的行为,如幼儿增减衣服时,会将衣服挂在有自己照片的衣架上,如果某幼儿将衣服挂到其他幼儿衣架上,同伴之间则会互相提醒;饮水时,有排队的标识和喝水流程图,幼儿之间可以互相强化正确的行为,以帮助彼此习得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

(三)社会认知理论重视幼儿观察模仿的学习策略

社会认知理论心理学家的代表者班杜拉通过基于两人或更多人的相互作用研究发展了行为主义。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班杜拉强调的观察学习论,其对幼儿园精粹管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班杜拉认为幼儿行为的习得或形成是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强化、观察,但班杜拉更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观察学习的核心是探讨幼儿如何通过观察而模仿他人进行学习,即幼儿通过观察他人(如教师、其他幼儿)的某种新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幼儿做出与之相对应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是幼儿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非直接参与来获得学习经验,班杜拉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精粹管理的初级阶段是教师主导,教师向幼儿说明班级的精粹管理,如学习区材料的取放、生活用品的放置、体育器材的收纳、入离园的步骤等,教师做示范,幼儿在教师的示范中逐步习得行为规范;精粹管理的中级阶段是部分幼儿掌握了班级精粹管理覆盖的行为,习得了正确的生活习惯,此时班级里随时出现观察学习的契机,小到寻找标有自己姓名的桌椅、衣物等,大到通过观察指示标识自主寻找班级户外活动场地;精粹管理的高级阶段是师生一起制定与实施精粹管理方法,如一起协商活动材料的摆放与标识的制定、分组的小组名字与标签制定等。幼儿在不同阶段均通过观察学习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行为能力。

(四)社会认知理论重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与幼儿的行为动机有着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幼儿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影响着其对自己将来行为的期望。因此,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决定着幼儿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也将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精粹管理不仅是规范、标准,也需教师与幼儿一起实施,幼儿通过精粹化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快速学会幼儿园里的规则与秩序,不仅能自我遵守,还能通过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幼儿,如幼儿园新生焦虑现象普遍较少,因为即使幼儿刚刚入园,其也能通过教师设置的适合小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颜色标识、动物标识、形状标识、水果标识等快速熟悉班级环境,并迅速学会生活自理与学习活动自理,如小班幼儿会迅速了解自己午睡前要将椅子放在黄线上,袜子放在椅子上,从何处取的材料放回何处……这种秩序化的环境让幼儿快速掌握规则,在形成习惯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新环境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形成了积极稳定的情绪,既缓解了入园焦虑,也从小培养了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