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有效管理幼儿如厕

【案例1】

户外活动结束之后,张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回教室,然后告诉他们去小便、洗手、喝水。别的小朋友都去厕所了,可是依涵却坐在她的小椅子上不动,张老师喊了好几遍:“依涵,你没小便吧,快小便。”她低着头不说话也不动。正当张老师有些恼火地走到她的面前时,却发现她的裤子湿了一片,原来她又尿裤子了。虽然日后张老师会时不时地问她要不要小便,可还是避免不了这样的事情。张老师问她为什么有尿不去上厕所,为什么尿了裤子也不说话。她坐在小椅子上一句话不说。给她换衣服的时候,张老师告诉她以后想小便的话就告诉老师,老师带你上厕所。她抬头看了看我点了点头。

【案例2】

嘉豪的妈妈每次接他的时候都对老师说:“我儿子在家里的时候大便一直很正常,在家只要想大便他就会去厕所,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就是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宁愿在外面的公厕大便。要不就是忍着回到家里再大便,实在憋不住了就拉在裤子里,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案例3】

午睡前,我让小朋友们去上厕所,然后我去给他们把床和被子放好。忽然听到洗手间传来一片混乱声,我连忙走进去一看,好多女孩子都挤在最里侧的便池前,外面的便池根本就没人用。看到我进来了,好多小朋友就喊:“老师,她挤我。”“老师,她刚才推我。”“老师,雯欣没有洗手。”贝贝则哭着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薇薇刚才推我,我的脚掉进便池里了。”我赶紧安慰她,然后把薇薇叫到我面前,问她为什么推贝贝。这时薇薇也哭了,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后边的小朋友使劲挤我。”

案例1和案例2中出现的情况可能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幼儿胆小,害怕老师责罚,或者是有过告诉老师自己想上厕所但老师不允许的经历。学龄前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仍处于他律阶段,他们自身还没有是非标准。在他们眼中老师的话就是对的,就应该遵守。他们也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有时候他们会想:我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如果大便的时间比较长,有可能自己会落后的,是不是教师就不喜欢自己呢?因此,有的孩子宁可憋着也不在幼儿园大便。二是由于换了环境幼儿不愿在幼儿园里大小便。幼儿适应新环境是有差别的,案例2中的嘉豪就属于这类儿童。他们在缺乏安全的新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恐惧感。孩子在家都使用坐便器或痰盂,有的还用专属自己的小坐便器,脱裤子穿裤子都有大人帮忙。而在幼儿园,设施不一样,尤其是女孩子,首先要跨上台阶,跨过便池,然后脱下裤子、蹲下来,有时脱不下裤子又不敢和老师说,也没有家长陪伴,因此就不愿意上厕所。三是有的孩子玩起来而忘了说,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全力投入当前游戏活动而忘记生理需要,产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消除恐惧感

幼儿园的环境会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刚入园不久的孩子。为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安全、和谐的氛围,这是帮助幼儿解决集体生活中如厕困难的首要条件。环境的安全亲切可以让孩子消除在陌生环境中的恐惧感,当他们有上厕所的需要时,就会及时主动地向教师表示自己的如厕需求。对于主动告诉老师要大小便的孩子,教师一定要表扬,这样可以让别的幼儿明白当自己想上厕所时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不仅不批评还会表扬自己,而且老师也很愿意帮助他们。对于胆小容易紧张的幼儿,教师应主动和他们交谈,表现出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觉得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自己。教师也要经常安抚他们的情绪,从而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教师要严禁当众讥笑、指责尿湿裤子的幼儿,这会给幼儿心理带来压力,伤害其自尊心。教师应耐心细致地为其换衣服,并告诉他下次想去厕所的时候提前告诉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不得限制便溺的次数和时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幼儿想去厕所,教师都不应该不允许。

2.及时提醒孩子如厕

教师要多留心观察幼儿的神态,一旦发现幼儿脸红、发抖、两腿夹紧等表现时,一定要立即询问是否要上厕所。日常活动中,对小便间隔时间短和玩起来就忘记时间的幼儿,教师应该及时提醒他们。对于平常容易尿床和尿频的幼儿,除了睡前督促他(她)之外,午睡中间也要按时唤醒,让幼儿在清醒状态下如厕,培养他们有便意及时如厕的习惯。但有的孩子会以上厕所为由,时不时去厕所玩,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3.合理安排如厕时间

孩子一般在喝水和喝汤后的半个小时左右会有排尿感,洗手时的流水声有时也会引发孩子的排尿感,教师也可以在洗手前提醒孩子排尿。另外,在午睡前、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和外出活动前,教师要提前安排好大小便的时间。

4.注意处理好如厕细节

在案例3中,幼儿园的厕所面积一般不大,一班二三十个孩子一起涌入厕所,会造成混乱推挤。再加上如厕有时候会安排在活动之后,幼儿的情绪正处在兴奋状态,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发生打闹现象。如果厕所的地面潮湿,很可能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幼儿如厕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师很难一次兼顾到多个孩子,因此,及时有效地维护如厕秩序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解决方式:①通过开展“小便不着急”“洗掉小细菌”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了解到遵守如厕秩序、便后洗手的重要性。也可以在厕所地面上贴上小脚印的标识,引导孩子排队或在洗手池的墙面上贴上洗手的步骤提醒幼儿便后洗手。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发现如厕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各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由教师引导集体制订规则,逐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如厕方式。②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组组织幼儿如厕。在分组中,可以在每小组中选出值日小组长监督排队秩序,及时提醒同伴便后洗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从而实现有序、自如地如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是在6岁之前形成。”在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如厕习惯,会让幼儿的一生都很受用。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如厕教育,必将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