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有效管理幼儿进餐

【案例】

壮壮是一个爱吃肉的孩子,每次进餐他总是把肉吃完,把蔬菜剩在盘子里,或者偷偷地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如果别的小朋友看到是自己爱吃的菜,就默认了他这种行为;如果不是自己爱吃的,就向老师告状。

今天晚饭吃的肉馅包子,明明一反常态地很快把两个包子吃完了,喊着还要吃。老师又给了他一个。这次过了很久,差不多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明明的盘子里还剩着那个包子。我过去问他怎么不吃了,他不说话。结果我发现包子的肉馅早被壮壮掏光了,只剩下一个看似完整的包子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对孩子们爱护备至,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各种可口的饭菜,孩子们想吃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就像上面案例中的壮壮形成了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幼儿进餐时,不难看到各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张开小嘴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喂喂饭;有的幼儿手、嘴、勺并用,吃完一顿饭,小脸上、头发上、饭桌上“星星点点”;有的幼儿“偷偷”地把不爱吃的饭菜扔掉或者放进旁边小朋友的碗里;有的幼儿吃饭时大声讲话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闹;有的幼儿在别的小朋友都把饭菜吃完了,他才刚刚开始吃;有的幼儿只吃肉不吃菜,吃完肉便开始哭……这些看似小的不良饮食习惯,关乎孩子健康体魄的养成,关乎孩子一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这也给幼儿教师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小的挑战,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对待。那么,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优美整洁的进餐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就餐物质环境不仅美化了餐厅,而且也激起幼儿的食欲,促使幼儿愉悦地用餐。进餐物质环境的创设包括餐厅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餐具的定时更新、餐桌台布的变化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良好的进餐心理环境是一种“精神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进餐心理环境的创设包括温和的教师态度、良好的交往关系、愉快的进餐氛围等。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进餐前或正在进餐的时候大声斥责或批评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幼儿正常的进餐。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开饭的时间里,从分餐具到最后分饭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饭前洗手、餐后洗手、餐具摆放、分饭等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主动在餐前去洗手,吃饭的时候也不轻易把饭弄得到处都是。有时候,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还会和老师或者周围的小朋友大声说话,讲到高兴处还会笑起来,这不仅影响了幼儿的消化,还可能把米粒吸到气管里产生窒息。教师要在平时以及进餐前给幼儿讲进餐时的常规,如遇到在进餐时说话的孩子要及时走过去提醒他,教师更要自己做到在孩子吃饭时不和同事或孩子说笑。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教师和幼儿一起进餐,以培养孩子在吃饭时安安静静,不说笑打闹的习惯。

其次,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规则,在家在园里同样遵守。有一天,午饭时浩浩从兜里拿出一张餐巾纸放在旁边,把不喜欢吃的西红柿和菠菜全部拣出来放到餐巾纸上。当老师询问原因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是姥姥让他这样做的,说把不喜欢的都放到兜里,不要让老师看见。老师们发现,思思最近吃饭出现反复,晚饭时不好好吃饭了,有时说自己肚子疼吃不下,有时故意把饭和菜弄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思思的奶奶来了。每天晚上她都做些鸡肉或鱼肉等一些思思爱吃的饭菜,还给她买好多零食。祖辈对孩子的关爱可见一斑,可是这种爱又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帮助呢?单纯靠幼儿园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借助家庭的力量,使家园同步,一同对幼儿的饮食情况进行教育,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利用家长宣传栏、短信、电话、班级网站等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以引起家长的重视。教师还要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并要求家长在家也要以身作则,谨言慎行,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进餐习惯。教师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的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2]

最后,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例如,餐前可以组织幼儿坐下来听录音故事等安静的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这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小班幼儿的咀嚼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进餐时老师要有耐心,不要盲目催促幼儿快吃,要采用温和的方法。不要说“快吃了,到点了!再吃不完就不许吃了”等话语,以免给幼儿的身心带来一种紧张感。相反,要采取温和的语言,有指导性的说法。可以说“看谁吃得又好又干净”“宝宝的盘子吃得真干净,肉和菜都吃了”,或者说“某某小朋友有进步,这次桌子上没有饭渣,自己也把碗筷都整理好了”“希文长大了,他吃饭时没和别的小朋友说话,很认真地在吃自己的饭”,这样有指导性的话语,能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能够引起老师关注的。这样他们也会不断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做。儿童保健专家主张,幼儿每次就餐所用时间在30~40分钟为宜,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因此,班级教师和保育员针对吃饭过快的幼儿,应及时提醒其细嚼慢咽,对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把饭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饭耗时过多的幼儿,应找出具体原因并具体分析。[3]对待偏食、挑食的孩子,教师应对“症”下“药”,一味强求不是好办法。若是由于家长偏食、挑食造成的,应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一起纠正。平时可结合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讲明危害,正面引导。纠正过程中不可过于急躁,让幼儿吃不爱吃的东西时可先让其少吃,逐渐增加。[4]当这些孩子有了进步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绘本故事,如《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来引导小朋友改正偏食挑食的习惯。对于那些吃饭过快的孩子,要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叮嘱他吃得慢一点儿,希望他能等一下身边的小朋友。教师也可调换孩子的座位,让表现好的孩子和表现不好的孩子坐在一起,让表现好的孩子带动表现不好的孩子。孩子之间喜欢相互比较,这样做可增加幼儿吃饭的主动性。同伴的榜样能引起幼儿注意,更能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进餐时,老师也可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把不挑食、不掉饭粒、细嚼慢咽的幼儿当作典型榜样,去教育其他幼儿,让他们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良好饮食及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日生活中,既要讲求规则,也要适当变通,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抵抗情绪,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过重的负担。皮亚杰说过,学习是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孩子提供好的“经验”,更要给他们自我建构的过程和机会,这样养成的习惯才是终身受用的。

[1] 王振宁.儿童心理学(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49.

[2] 马燕琴.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6):118.

[3] 冷静.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10(1):48.

[4] 林敏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J].幼教天地,总第706期: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