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有效管理幼儿饮水

【案例】

大二班的孙老师最近在班里实行了一个“我是小小服务员”的活动,将班里30个孩子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做一天的服务员。服务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大家倒水。孙老师买了五个小水壶,每天早早地将热水灌到小水壶里面,放置到温热状态。到了喝水的时间就由小服务员负责给小组的成员倒水。孩子们将喝水当作角色扮演游戏,不仅仅倒水的孩子有了一种责任感,喝水的孩子也提高了喝水的兴趣。每天不用孙老师组织,孩子们就排好队去服务员那里依次喝水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强调幼儿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新陈代谢旺盛,每天需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因此,适时适当地让幼儿补充水分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多数幼儿园里,小便、洗手、喝水通常都是一起进行的。教师刚刚上完一节课,或是刚刚陪孩子一起进行完户外活动,已经非常疲惫,于是有些老师会趁着孩子们喝水的时候自己休息一会儿,视线离开孩子,孩子喝水的情况就很容易被忽视了。这个时候有的孩子顾着玩耍,忘了喝水;有的孩子觉得不渴,只喝两口水润润嗓子;还有的孩子看到老师催促,没喝完就倒掉了。所以孩子没有喝足水,是很多家长投诉幼儿园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要实现对幼儿园饮水的有效管理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提供饮水的便利条件

幼儿园要为每个幼儿配备一个专用的、定期消毒的杯子,每个杯子上要标注小朋友的姓名或照片,水杯要放在孩子取放方便的位置。在环境设置上可以相应布置一些与饮水相适应的环境,提高幼儿对饮水的兴趣。例如:在饮水机周围布置给小花浇水的场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喝水,让喝水融入幼儿的游戏中去,使幼儿爱上喝水。或者教师可以告诉小朋友们,他们需要像汽车一样给自己“加油”了。教师在引导孩子喝水的时候最好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喝水。

配备保温桶的幼儿园,教师要提前打好水。刚打来的开水,一定要放在幼儿不能触及的地方,冷却至温热状态(注意冬天不要太热,夏天也不要太凉,水温要尽量保持在20℃~30℃左右,否则会造成胃肠黏膜的损伤,影响消化),再放入保温桶。保温桶安放的高度要适合幼儿的身高,水龙头要好关好开,水温要适中。根据幼儿每天饮水的摄入量,用幼儿保温桶量出全班幼儿的饮水量,并在保温桶上做出标记,以便教师了解幼儿当日的饮水量。

有些幼儿园配备的是饮水机,保育老师要每天擦洗饮水机外观,保证饮水机的清洁,按时换水,定期清洁饮水机内部,注意观察水的质量,如发现水变色、变味应立即停止饮用。保育员和教师离开教室后,要及时断开饮水机的电源插头,防止事故的发生。另外教师需要格外注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可以在饮水机上贴上各种标识,提醒儿童先接冷水后接热水。

2.科学安排饮水时间

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喝水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哪些时候是不宜让孩子们喝水的。

(1)剧烈运动后不给孩子喝水。很多幼儿园在喝水时间的安排上存在误区:认为每次活动之后,是孩子们最渴的时间,总会安排孩子在活动结束后立刻喝水。实际上,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排汗量会迅速增加,同时由于呼吸的速度和强度都会增大,口腔与咽喉部位的水分会较快蒸发,唾液分泌量也会减少,所以咽喉部黏膜会干燥,引起人体口渴的感觉,然而事实上人体内并不一定是缺水的。一般情况下只要用水漱漱口或饮用少量的水就可以了。如果在剧烈运动后饮用大量的水,会使胃部膨胀,妨碍膈肌活动,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呼吸。此外,也会降低胃酸浓度影响消化功能。剧烈运动后心脏仍处于激烈运动的状态之中,饮用大量的水会增加血液的循环量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幼儿运动后大量出汗,适时的补水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补充水分的时间和饮水量等方面要注意三点:运动结束10分钟后再饮水;运动后喝水要“少量、多次、慢喝”;运动后不宜喝凉水。

(2)饭前饭后不要给孩子喝水。饭前喝水会稀释胃液降低食欲,产生饱腹感,并且不利于消化,影响孩子们正常的饮食;饭后马上喝水会加大胃的负担,使蛋白酶的活力减弱,削弱了胃液的消化能力,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所以不管是饭前和饭后都不适合让孩子们大量喝水。一般来讲,饭前半个小时喝水和饭后一个小时喝水以及户外活动半个小时后喝水比较好。

(3)午睡前不要给孩子喝水。孩子在午睡时自己还不能完全控制排尿,如果睡觉前喝水多了,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睡眠质量。

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体需要科学安排喝水时间。但有时定时喝水未必能满足所有孩子的机体对水的需要,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实际:干燥的春季和多汗的夏季要注意增加饮水次数;对感冒的孩子,教师应提醒其多喝水;户外活动运动量较大时,要注意增加喝水次数;对于平时容易上火、流鼻血的幼儿要注意增加喝水次数。

3.培养幼儿良好的喝水习惯

(1)让幼儿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幼儿园班里或园里都种植着各种植物,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每天浇灌这些植物,看浇过水的植物看起来更鲜亮、更精神,看植物慢慢生根、发芽、逐渐长大,引导幼儿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告诉幼儿人和植物是一样的,每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水,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像植物一样健康成长。也可以结合健康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器官,知道如果身体缺水的话是容易生病,只有多喝水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教师还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通过观看VCD、图片,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饮水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自觉主动喝水的意识。

(2)培养幼儿喝水的基本礼仪。幼儿们缺乏秩序、规则意识,尤其是新入园的幼儿,他们自控能力还不好,难免在排队喝水的时候出现你推我挤的现象,而这种拥挤的情况存在着某种安全隐患。为了解决幼儿拥挤争抢的问题,让幼儿排队饮水,教师可以在放杯子的地方和饮水区贴上两排五颜六色的小脚印,引导幼儿自觉排队站好。幼儿喝水时要提醒他们不要推挤,不要着急,不要说笑,要一口一口地喝。不要一次接太满,以免洒到地上,造成地滑引发安全事故。在平时喝水的环节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及时表扬喝水表现好的幼儿。

(3)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有不少家长认为一些饮料的营养成分更高,有助于孩子生长发育,就用饮料取代了白开水的位置,慢慢地孩子们就养成了只愿意喝饮料不爱喝白开水的习惯。教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走出饮水的误区,让家长认识到市面上的饮料含有色素、香精、防腐剂等多种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而白开水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饮料”。教师要提醒家长督促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喝一次水、晚餐一小时后再喝一次水。

喝水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让幼儿自觉喝水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家长的配合。此外,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要从内心关爱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教师不能把幼儿喝水当成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不能把督促孩子喝水当成一种任务,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喝水了就算自己完成了任务。孩子们之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喝水的时候不要用一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喝水。每个小朋友大概能喝多少水教师要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多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教师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时间,如秋季干燥应多让幼儿喝水;不同情况,如空调房间里应多让幼儿喝水。教师应该在科学合理的时间让孩子们为自己的身体补充所需要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