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减轻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案例1】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正在吃午饭,突然欣欣的勺子掉在了地上,碗里的汤洒了一身。她顿时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老师我的汤洒了,我想回家找我妈妈,我不想在这了。”她一哭不要紧,别的小朋友见状也都不吃饭了,悲伤的情绪顿时感染了整个班级,孩子们哭成一片。有的孩子甚至拿起自己的书包往教室门口走去。老师们顾了这个孩子顾不了那个孩子,看到孩子们哭得那么伤心,老师心里也很难过,同时也很烦躁。

【案例2】

诚诚是班级里新来的小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都是他妈妈抱着他,他趴在妈妈的怀里,双手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不肯从妈妈怀里下来。每次都是妈妈硬把诚诚递到老师怀里,然后扭头就走。这时诚诚便哭着大喊:“妈妈,妈妈,我不要你走。我不要自己在这。”老师费了好大劲劝慰诚诚,诚诚才停止了哭泣,但诚诚却一直跟在老师后面寸步不离。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又开始哭了起来。一天下来吃饭的时候哭、上厕所哭、喝水也哭,只要稍有不顺的时候他就哭着要回家。眼睛都哭红肿了,嗓子也哭哑了。

每当幼儿园开学之初早晨入园时,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刚把孩子送到园里,孩子便拼命拉着父母往园外走;有些孩子则紧紧搂着家长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让家长离去。我们总能在小班门口听到哭声,看到孩子使用各种办法拼命地缠着家长要求回家,还会看到有的家长躲在门口难过的样子,他们和孩子一起流泪,很久不愿意离开,这些现象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幼儿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这些儿童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不得不从爸爸妈妈为他们精心打造的家庭小环境进入和他们年龄相近的孩子构建成的一个班集体;他们也从父母每天陪伴保护的氛围转而进入一个与别人平等竞争的处境;从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变成了没有任何特权的“平民”。角色的巨大转变对成年人来说都一时很难接受,更不要说只有三岁的孩子了。因此,孩子在新入园时表现出的心理以及生理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幼儿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是指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些分离焦虑是大多数初入园的小朋友都会经历的事情。这种情况一般要持续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分离焦虑较为严重的幼儿在幼儿园表现为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

从案例1中可以看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并且易相互感染。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孩子们在家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习惯也不适应幼儿园里自己吃饭的方式。由于在家缺少练习自己吃饭的机会,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自己吃饭。欣欣把汤洒在了自己身上,大哭了起来,使得别的孩子分离焦虑的情绪再次流露出来。孩子们哭成一片也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从案例2中可以看出,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们之间出现分离的时候,都会有分离焦虑。诚诚是个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幼儿园后他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了老师的身上。即使如此,他的分离焦虑也依然存在。一天都处于焦虑情绪中会给诚诚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分离焦虑的例子比比皆是,上面所出现的情况也仅仅是分离焦虑的个案。面对分离焦虑这一主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还得从实际问题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一方面,要为幼儿创设优美整洁的物理环境。根据新入园幼儿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教室和设置各种活动区角。在教室墙面上贴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形象、简单有趣的小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用幼儿熟悉的生活材料创设游戏环境,准备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和玩具。当幼儿处于自己喜欢的环境时,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各种活动,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从而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逐渐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另一方面,要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爱抚等,都会让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依赖感。在此基础上,幼儿能在短时间内把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幼儿因离开家人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另外,对于分离焦虑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法和讲理法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如及时表扬不哭不闹的幼儿,引导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是明确讲道理:“只要你在幼儿园里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爸爸妈妈下班后就会来接你”;也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老师喜欢并会照顾所有的小朋友,从而促进幼儿依恋的转移。

其次,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许多时候不仅是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有些家长也会有分离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焦虑期过长有一部分是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方式造成的。小班幼儿入园后的生活往往具有反复性,他们可能会经常大哭大闹,一些体质弱的幼儿有可能会生病,于是很多家长就不送或间断送幼儿入园,家长们的这些行为不利于孩子战胜入园焦虑的消极情绪和尽早适应环境。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园协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家长在家的时候应该多给孩子讲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利用幼儿“找伴儿”的天性激发孩子去幼儿园的热情。家长要配合老师指导孩子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同时要改掉完全为孩子包办的习惯。另外,教师要和家长深入沟通,帮助家长理解什么是分离焦虑,怎样才能缓解孩子的焦虑:并不是家长越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能减轻分离焦虑,感觉舒服;家长表现出的依依不舍这种情绪也很容易感染到孩子;教师要及时地和这种类型的家长沟通孩子在园情况,做到让家长放心。同时做好来园时的衔接工作,请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应该在孩子情绪好、注意力离开家长时,顺利地接过孩子,然后利用游戏、音乐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边亲切地同他打招呼,一边牵着他的小手陪他一起找自己的小椅子,然后父母自然地离开。

再次,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取适宜的策略。如让小朋友带他最熟悉、最喜欢的娃娃、玩具、一盆花等东西来园,然后晚上一起回家,让幼儿感觉到他不是孤独地来幼儿园的。而且他可以时常去看自己带来的东西,以便找到安全感。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有熟悉的东西陪着自己,也能缓解孩子很大的压力。此外,幼儿入园后,老师可多带幼儿到室外活动活动,一方面因为“玩”是幼儿的天性,如玩沙、玩水、滑滑梯、骑木马、做集体游戏等都是幼儿喜欢的,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来投入到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去。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他们会感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在新环境中逐渐感受新的群体的吸引力与乐趣。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

最后,要逐步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小班幼儿入园前,在家里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或家里的其他成员精心照料的,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缺乏和同龄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室里的地面、桌面、墙上、橱柜等贴上标识,以提醒和帮助幼儿学习和适应幼儿园生活。另外,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如给洋娃娃穿衣、练习系扣子,或以儿歌式的方法如穿裤子时唱儿歌“两只小脚钻啊钻,好像火车钻山洞,呜呜——两列火车出来了”来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