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阳光、空气、水和动植物等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之一,也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一)家庭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其人生的奠基石;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研究表明,家长的抚养行为、亲子互动、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早期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资料卡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影响儿童品行问题的因素有家庭矛盾性、组织性、娱乐性、成功性、亲密度及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

影响学习问题的有家庭矛盾性、知识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

影响心身障碍的有家庭矛盾性和亲密度;

影响冲动多动行为的有家庭矛盾性及父亲拒绝否认;

影响儿童焦虑情绪的有家庭矛盾性、知识性、亲密度及成功性;

影响多动指数的有家庭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

[资料来源:关明杰、高磊、翟淑娜,《中国学校卫生》,2010(12)]

目前,由于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出现了实际上的家庭结构不完整问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幼儿在心理发展上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家庭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优化家庭环境,是研究幼儿发展环境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托幼机构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托幼机构(幼儿园和托儿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各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托幼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教育教学的水平越高,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大,就越能促进幼儿心理向教育所指导的方面发展。相反,如果教育不当,不仅不能促进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反而会抑制或摧残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设计并实施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需要、兴趣、学习方式和智力潜能因材施教,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注重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幼儿心理将会得到有效、健康、和谐及个性的发展。

此外,进入托幼机构后,幼儿逐渐疏远了与父母的交往关系而更多地走到同龄伙伴中去。在与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着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有研究表明,4岁以后,同伴对幼儿的吸引力已经赶上成人,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自我意识、社会技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既包含当今的文化,也包括一个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就有所差异,生活在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心理发展就不一样。米德(Mead,1935)曾对新几内亚三个未开化部落作过现场调查,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其成员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相同文化影响的成员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我国河北等地的一些农村,有着“沙袋育儿”的习俗,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00名“沙袋育儿”的儿童进行过研究,沙袋养育时间不超过一年且IQ≤70的儿童占30.60%,超过18个月且IQ≤70的儿童占52.60%。可见这种文化传统妨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这些大众传媒具有影响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网络和电视具有视听统一的特点,生动活泼的情景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体验到许多自己不能亲身经历的场景。大众传媒的信息洪流中,幼儿耳濡目染,既接受积极的影响,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的影响,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社会文化往往以一种潜在的、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因此,为幼儿提供健康而和谐的文化环境,对幼儿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