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
遗传和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前者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后者可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但是,发展的条件还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随着心理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儿童的积极能动性越来越大。虽然环境因素在各种条件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它们绝不能机械地决定幼儿心理的发展,而只能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一)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许多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个性倾向性和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能力和性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影响其坚持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幼儿的坚持性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
又如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反应快、易冲动的儿童较喜欢去完成多变的任务。安静、迟缓的儿童有耐心,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做细致的工作。性格开朗的幼儿受指责后能很快就忘掉,不挫伤活动积极性。性格内向的幼儿受批评后会长时间闷闷不乐,活动积极性不高。
同样的道理,记忆特点不同,幼儿能力会有差异;创造力的表现不同,自信心会有差异,等等。因此,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即使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十分接近,因自身的心理因素不同,其心理发展也有各自的特质。
(二)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总是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倾向,它是矛盾中比较积极活跃的一面。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新旧心理反映之间的差异就是矛盾,它们总是处于相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新需要和旧水平的斗争,就是矛盾运动,儿童心理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内部矛盾运动中发展。例如,1岁前的婴儿在与成人接触中,产生了表达自己简单愿望的需要,但此时的他还不会说话。这种矛盾促使他学说话。当他学会了一些简单词语时,就是发展到新水平。这时又产生了要表达清楚自己意思的需要,他用一个词代表各种意思的水平往往使人不理解,不能满足需要,对这种新需要来说能说简单词语又成了旧水平,于是又出现新的矛盾。如此不断地产生、解决、再产生的矛盾运动,使儿童的语言活动得到发展。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外界的要求脱离儿童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或状态,就不可能被儿童所接受,也就不能形成儿童的需要。过难的教材不能引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毫无熟悉之处的事物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原因都在这里。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没有需要,儿童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在包办代替过多的家庭里,儿童的生活能力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需要。同样,当幼儿打架之后还感到委屈时,不可能作出自我批评,因为他还没有这种需要。只有当幼儿平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产生自我批评的需要,改变原来和小朋友对立的心理状态。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
总之,遗传、环境和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遗传和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忽视幼儿心理发展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引导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单元小结
格塞尔的成熟学说认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学习,并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五大原则。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构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并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行为主义学说认为,环境是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的重要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他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陈鹤琴认为儿童不同于成人,有不同于成人心理的特点,他强调“从出生教起”,并提出“活教育”理论。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有: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发展观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只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条件,它们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心理因素和内部矛盾)才能实现幼儿心理的真正发展。
思考与练习
1.成熟学说、精神分析学说、行为主义学说、认知发展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儿童发展观是什么?对幼儿教育有哪些指导意义?
2.维果茨基和陈鹤琴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幼儿教育有哪些指导意义?
3.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观点的异同。
4.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
5.与幼儿家长进行座谈,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在他们看来,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6.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
7.调查和分析目前网络游戏和动画片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本章知识,分析家长的观点和行为对颖颖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教育建议。
颖颖从出生第一天起,就成为全家人的焦点。爷爷奶奶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漂亮活泼的小孙女,但由于颖颖从小体弱多病,奶奶认为只要照顾好颖颖的吃和穿,身体健康就好,于是对她百般呵护,有求必应。可是随着颖颖慢慢长大,爸爸发现她很娇气任性,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于是与家人商量颖颖的教育问题,并决定颖颖从3岁起,由父母亲自带。除了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外,父母也效仿其他孩子的家长,帮3岁的颖颖报了4个兴趣班,开始教颖颖识字、背古诗和《三字经》,可是颖颖一点儿都不喜欢,也记不住,为此,家长十分苦恼。
问题解析:
1.根据陈鹤琴“从出生教起”的观点,奶奶认为颖颖身体不好,所以“只要照顾好颖颖的吃和穿,身体健康就好”的观念以及“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的做法是不利于颖颖身心发展的。陈鹤琴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学习能力,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态度和情绪都要从小打下基础。因此,建议家长在做好保育的同时,从出生起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刺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根据格塞尔的观点,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学习。由于脑的发育不够成熟,生活和知识经验有限,3岁的颖颖无法理解古诗和《三字经》的含义,孩子不喜欢,家长也苦恼。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善于观察并耐心等待。
3.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育应了解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才能确定通过指导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而《三字经》的学习对颖颖来说难度太大。建议父亲在了解颖颖现有的心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并能发挥其潜力的教育内容。
4.根据家庭环境和教育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这一观点,颖颖的父母在发现她很娇气任性,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时,与家人商量颖颖的教育问题,并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5.根据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家长应该尊重幼儿自身的兴趣,了解其内心需求,而不该自作主张地为颖颖报4个兴趣班,如果长此下去,颖颖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对其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建议家长在观察孩子心理特点的同时,咨询幼教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制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措施。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模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 )。
A.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2.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苏联心理学家是( )。
A.维果茨基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华生
3.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 )。
A.陈鹤琴 B.弗洛伊德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
4.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5.心理学家受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概念是( )。
A.关键期 B.最近发展区 C.依恋 D.延迟模仿
二、案例分析题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将3~6岁儿童分成3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人对一个成人大小的**做出攻击性行为,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第一组儿童看到这个成年人受到另一成年人表扬和奖励(果汁与糖果);第二组儿童看到这个成年人受到另一成年人责打(打一耳光)和训斥(斥之为暴徒);第三组为控制组,未看到任何后续行为。然后这些儿童被一个个单独领到房间里。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洋娃娃。在十分钟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行为。结果表明,看到成年人的攻击性行为受惩罚的一组儿童,同控制组儿童相比,他们在玩洋娃娃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较少。而看到成年人攻击性行为受到奖励的一组儿童,在自由玩洋娃娃时模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相当严重。
请结合幼儿发展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幼儿教育有哪些启示?
[1]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吗?”参见陈鹤琴:《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载《陈鹤琴全集》。
[2] “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