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陈鹤琴的儿童发展观

(一)主要观点

1.儿童不同于成人

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1],他认为,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有他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和性格。

2.儿童心理的特点

(1)好奇。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面对这一崭新的世界,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厌其烦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遇到不懂的事情总想弄明白。好奇心引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好动。由于好奇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于是,便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弄弄那个,一刻也不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听,什么都希望尝试一下,其行为完全由感觉与冲动所支配。儿童由好动而好玩,由好玩而喜欢游戏,他们以游戏为生命,终日乐此不疲。儿童好动、好玩、好游戏的天性,使其喜欢与外界事物接触,而这种接触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3)好模仿。对成人的一言一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模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喜好模仿,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育,可塑性很强。

(4)好群。他们不愿意独处。从4个月开始,如果让他独自一个人睡,无人陪伴,他就会哭。这哭的用意无非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要求别人来陪伴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好群的欲望也逐渐增加,3岁以后的孩子,尤其喜好与同伴玩耍,此时若无同伴,必将感到孤苦不堪。儿童的好群性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根本保证。

(5)好野外生活。孩子整天待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进而“惹是生非”,一旦走出家门,则兴奋不已。尤其当他们到了野外,来到大自然当中,则充分展现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性。自然界的一切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那么神奇和美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他们融入自然之中时,他们的心灵就得到了充分的净化。

(二)教育启示

1.“从出生教起”

儿童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陈鹤琴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实验中说明了这一点。[2]由此,他主张把“从小教起”改为“从出生教起”。

2.“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他认为“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批判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即课程内容包含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五个方面,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内容五大领域基本一致。

“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