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茨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一是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和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二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三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儿童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儿童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错过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发展的前面。
(二)教育启示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的必要性。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幼教工作者不仅应该了解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且应当了解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并根据儿童所拥有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儿童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
2.鼓励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的学习应当被融入到对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而教学则应当为儿童提供重新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探索,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3.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中有两个行为水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指这两个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各种类型的交往会使儿童在帮助行为水平上行为,即儿童在他人的帮助下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交往而沟通、交流、协调,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幼儿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