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目前较有影响的幼儿心理发展观
(一)社会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观
这一发展观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他强调从人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儿童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发展的生态学”问题。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其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由相互联系的五个子系统组成。
(1)微系统:儿童成长中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及少儿活动中心等。
(2)中系统:两个或多个微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是由多个微系统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家庭与同伴的关系等。
(3)外系统:个体并未参与其中,但却对其成长产生着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如父母工作的性质、要求、条件等因素。
(4)宏系统:个体所处的整个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
(5)时间系统: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种种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及其相应的恒定性。如一个人随其成长和生活结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等的变化会形成各种相应的心理特征。
(二)现代生物学的心理发展观
现代生物学突出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其主要思想流派有习性学、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
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习性学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关键期”的概念和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社会生物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提出。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也称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家主要关注利他行为。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创始人有巴斯(David Buss)、科斯米德斯(Leda Cosmides)和图比(John Tooby)等人。它是综合社会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进化认识论等理论及当代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而提出的新的研究取向。
行为遗传学以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探讨行为起源、基因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行为形成过程中,遗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它包括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行为遗传学家认为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促使个体的发展。将遗传和环境间的作用归为三种方式:被动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唤起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主动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研究的焦点。所谓“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个体借此可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判断、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理论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②模块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模块就已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中。③模拟论。认为儿童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来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转化在他人身上。④匹配论。认为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⑤执行功能说。认为执行功能可能会影响心理理论的发生,也可能影响心理理论的表达。⑥社会文化结构论。认为儿童的生活环境及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儿童拥有完善的心理理论对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接受学校教育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