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认知发展学说的儿童发展观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毕生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

(一)主要观点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

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信息等。皮亚杰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以个体的认识结构为前提,通过社会互动作用而实现的。

平衡过程是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皮亚杰认为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同化、顺应、平衡机制,任何外界刺激对儿童本身都不起作用。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学习限于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感官知觉方面: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能保持对不在眼前的物体形象的记忆;语言和符号的初步掌握使得体验超出直觉范围,出现直觉思维(4~7岁)或表象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靠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二是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结构,如**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三是自我中心性,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思维,儿童认识周围的事物只能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对物体的大小、体积、数量和重量进行推论思考,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把概念体系用于具体事物;逐渐能够运用保守原则。在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一种运算是分类。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能够作出几种假设推测,并通过象征性的操作来解决问题;达到了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成熟的成年人的思维能力相当。

(二)教育启示

1.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

首先,按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编制课程。课程内容、进度以及何时该教什么应按儿童心理认知状态的变化来设计。其次,教材应不显著超越儿童现有的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有关的知识时,必须具备同化它们的结构的能力,否则事倍功半。最后,教授教材时,重点不宜放在加速儿童的学习进度上。教育的理想不是以传授最多的知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儿童学会学习并得以发展为正途。

2.以儿童为中心,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能是外烁的,只能从内部形成;教育必须致力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只有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

3.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儿童只有具体地、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如物理知识是通过作用于客体的动作而形成的。有关树木的真实概念只有在儿童作用于树木时才可能获得并精细化,否则即使看了树的图片,听了有关树的故事,读了有关树的书,幼儿也不可能形成树的知识。逻辑数学知识的构成同样来自对客体的动作,仅凭听和读是不可能形成诸如数量、长度和面积等概念。社会经验知识的构成也取决于儿童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4.注重游戏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而安排不同的游戏。皮亚杰认为,对于幼儿来说,无论何时,只要能成功地把初步的阅读、算术或拼读改用游戏方式进行,儿童就会热情地沉溺于这些游戏中,并获得真正有益的知识。另一方面,每一学科都必须提供产生大量探索活动的可能性,并使之与一定的知识体系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