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为主义学说的儿童发展观

(一)主要观点

1.传统行为主义的观点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受到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与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说”一致,华生认为环境是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他认为成人能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度也逐渐增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类行为是由经典条件反射中刺激引发的行为;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其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如食物、称赞、友好的微笑或一个新玩具,同样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2.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如看到他的一个同伴推倒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想要的玩具,该儿童于是也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这就是替代强化。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所以完成拼板游戏的幼儿会为自己拍手叫好。

儿童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一种信念。

(二)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影响

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教师是环境的设计者,是利用环境因素来形成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工程师”。教师应当根据对幼儿行为与进步的观察,来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与当天活动有关的材料应当放在显著的位置以吸引幼儿的注意。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完成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细小的行为步骤。例如,“进餐”可以分解为使用勺子、倒水入杯、使用餐巾纸或毛巾、传递食物等具体细致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还可以再分为更细小具体的步骤。当教学目标或任务被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步骤之后,就可以通过提供榜样、教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按照“小步子接近”顺序原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帮助幼儿掌握动作技能,最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例如,一个幼儿做了好事,受到教师的表扬,那么这个幼儿就再去寻找机会做好事。教师的表扬是对幼儿行为的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与修正儿童行为的基础,表扬、批评、惩罚、奖励是强化的基本手段。教师要谨慎地运用批评等手段,因为运用不当,反而会强化不好的行为倾向。教师要了解每个儿童的兴趣与爱好,根据幼儿的兴趣与爱好来选择适当的、能鼓励幼儿的奖赏。因为并不是每个幼儿都喜欢同样的奖励。可以用作奖励的有红花、星星等图样以及食物、花样不干胶、游戏的机会等。最好的奖励来自于活动本身的结果,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人为的奖励。

4.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认为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的。以观察学习为基础的示范教学,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或对象,减少尝试错误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示范教学中要选择幼儿感兴趣、容易为幼儿接受的模仿对象。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影响,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例如,教师如果责骂或体罚幼儿,等于为幼儿示范了攻击性行为;教师如果态度和蔼、亲切,幼儿就能学得良好的待人态度。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传。此外,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一致,父母也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