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儿童发展观
弗洛伊德(S.Freud)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人格的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观点
1.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有很强的生物进化性,是幼儿基本需要的源泉。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处在潜意识层面。自我处在意识层面,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则是意识层面中的道德成分,体现在根据情境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决策选择。
2.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
(1)口腔期(出生~1岁):引导婴儿吮吸**和奶瓶的行为,如果口腔的需要未能得到适当满足,将来可能形成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和成年以后抽烟的习惯。
(2)肛门期(1~3岁):学步幼儿和学龄前幼儿从憋住大小便然后排泄的举动中获得快感,上厕所成为父母训练幼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过早、过严,否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利影响。
(3)性器期(3~6岁):自我冲突转移至性器官时,幼儿会发现性刺激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3岁后的所谓“**”主要是指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性本能消失,超我进一步发展,儿童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伙伴那里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孩子逐渐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自居作用”。
(5)生殖期(12岁以后):潜伏期的性冲动再度出现,如果前面阶段发展得顺利的话,那么就会顺利过渡到结婚、**与生育后代的阶段。
(二)教育启示
1.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
精神分析学说的儿童发展观一方面强调早期经验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认为过去的生活与经历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认为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决定着孩子童年生活经验的质量。精神分析的理论与研究,使人们开始注意哺乳方式、断奶时间与方法、大小便习惯的训练、亲子关系的处理等问题,注意到成人,尤其是父母在儿童早期生活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和最终目的。因此,幼儿教育不能一味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应注重培养幼儿“爱人的能力”。对幼儿进行人格教育,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一味地灌输,要创设能让幼儿体验与感受到尊重、爱、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获得成功、自信的体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