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

第一节 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科学实验做了如下解释: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一般包括三个要素:作为认识主体的实验者;作为认识客体的实验对象;作为主客体中介的实验物质手段。

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或幼儿按照预想的目的或假设,利用一些简单的物质材料,通过演示和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通过动手操作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科学实验类活动是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环境中呈现给幼儿一定的科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的局限性,能够把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道理寓于简单、形象的实验操作中。例如:在幼儿园,如果老师给幼儿讲“浮力”这个概念,很不容易讲清楚。但是,如果弄一盆水,把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木块、石子、纸、积木、玻璃瓶等,请幼儿一一放到水盆里,让他们先感受浮力的存在,再讲浮力的概念,幼儿更容易理解。

幼儿天生就是一个小小科学家,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尝试、探索、实践,每天只要睁开眼,就会不知疲倦地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每当雨后,总能看到他们总是对地上的小水坑充满好奇,先是从小水坑的一边跳到另一边,不留神踩到水里,溅得满裤子泥,于是更激发了他继续探索小水坑、聆听每次小脚踩到水里发出的“啪、啪、啪”声的浓厚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指尖上。”我国成语中也有“心灵手巧”的说法,可见,手是幼儿思维的镜子,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是紧密相连的,信息从手传到大脑,再从大脑反馈回手,它们的联系是双向的,所以,我们应该比较多的创造条件、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多实验。例如:在小汽车爬坡的实验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光滑的塑料坡、粗糙的泡沫斜坡和革基布面的斜坡,让幼儿先做出预测,哪种斜坡的“车的速度快”,哪种斜坡的“车的速度慢”,并把预测的结果写出来,然后进行实验,把汽车在不同斜坡上的速度记录下来;在试验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的“实验证据”,这样也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二、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一)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特别是幼儿亲自参与的实验,亲历科学探索的奥秘,充分顺应了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并能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幼儿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活动中,请小朋友用塑料棒通过摩擦,去吸自己或同伴的头发,吸桌子上的碎纸屑,他们甚至会找活动室里所有可以被吸引的东西。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参与活动,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二)能使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本质,有助于幼儿理解科学现象

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亲历了整个探究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从各个角度接触实验材料,在实验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现实验中的科学现象的产生和变化,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他们将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例如:在“会变色的芹菜叶”的植物实验活动中,幼儿观察到了插在红色**里的芹菜杆和叶子的变化,理解了这一科学现象。

(三)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是对幼儿智力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既学习了简单的操作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由于实验中,控制了某些条件,幼儿可以看到自然状态下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更加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实验中,幼儿还能随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幼儿实验类科学活动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

1.幼儿实验类科学活动的内容简单、常见,不求有新发现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主要是前人的部分实验,实验所产生的结果是成人有结论的,对幼儿来说却是新的发现或需要学习的特定知识,都是源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在儿童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所能接受的科学现象。

2.实验设备和材料简单,一般不是专用的实验设备,不需要特定的实验室

幼儿实验类科学活动设备和条件简单,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甚至是工业不需要的半成品。实验操作技术简单,要求低,时间短,能较快观察到实验的变化和结果。

3.实验往往与游戏相结合,没有明显的界限

幼儿实验类科学活动都属于科学小实验,趣味性强,深受幼儿喜爱。一般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幼儿在非常有趣的、魔术般的活动中进行探索,充分享受实验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四、幼儿实验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验操作主体的不同,幼儿实验类科学活动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幼儿操作实验两种。尽管幼儿实验类科学活动的内容简单、常见,但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低,知识经验不丰富,决定了幼儿亲自操作实验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以教师演示的实验为主。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可以自己操作。

(一)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操作实验的全过程,幼儿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变化和结果的一种形式。此类实验由于实验难度较大,不应在幼儿园过多采用。教师演示的实验一般只在如下情况下采用:实验难度较大,幼儿操作有一定困难时;所需仪器设备条件不足时;需要用到如明火等实验材料,安全系数要求较高时。

有时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作为幼儿实验前的示范,即先有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演示,让幼儿观察教师的实验,再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幼儿操作实验前进行示范性演示实验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组织活动,以使幼儿实验操作的目的性更明确。但是教师演示的实验不应该过多,否则会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操作实验是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验的全过程。实验的性质比较简单,常常带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操作实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幼儿熟悉各种实验材料的性质;学习各种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简单的操作技能;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有利于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重复操作、尝试,进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现象。